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嵊州市名人

支兰芳

支兰芳人物照片

嵊州名人支兰芳介绍

中国越剧女演员

支兰芳(1922-1942)浙江省嵊县人。13岁进“凤鸣舞台”学艺,工花旦。18岁加入施银花领衔的“第一舞台”至上海,1941年后,形成了自然流畅、清新脱俗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支腔兰调”,声名鹊起,有“闪电红星”之称。同年7月,与马樟花组成天星越剧团,打炮戏为《恩爱村》,声名更甚。她在艺术上善于钻研人物性格,且能与同台演员交流默契。演唱中善用“海底翻”技巧,即上句唱完后拖音不绝如缕,紧接第二句,中气充足,游刃有余,报界有“一支已足压千红”的说法。

支兰芳生平简介

曾在嵊县公立小学就读5年,1933年进崇仁镇戒德寺的“凤鸣舞台”学艺,工花旦。科班因故中期解散,后随屠杏花演出于桐庐、富阳、杭州等地,崭露头角,被称为“小筱丹桂”。18岁加入施银花领衔之“第一舞台”至上海,演出于太原、通商、大中华、长乐、皇后、天香等戏院,任三肩旦,认真学习施银花的唱腔。

1941年“第一舞台”解散,即被南洋戏院聘为二肩旦,常常顶替头肩旦演出重头戏,形成了自然流畅、清新脱俗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支腔兰调”,声名鹊起,有“闪电红星”之称。同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日”),与马樟花组成天星越剧团演出于九星戏院,打炮戏为新编家庭伦理剧《恩爱村》,声名更甚,报界有“一支已足压千红”的说法。

1941年12月,应聘至通商剧场“越吟舞台”与竺素娥等合作,传统老戏与新编古装戏、时装戏交替上演,大受欢迎,被评论为“后起中成名最速的一位”。艺术上善于钻研人物性格,且能与同台演员交流默契。演唱中善用“海底翻”技巧,即上句唱完后拖音不绝如缕又紧接第二句,中气充足,游刃有余。对她宣传最多的《越剧日报》载文评述为:“嗓音之充沛,做表之细腻,念白之清晰,小动作之周到,是支兰芳成名之基石。歌喉之悦耳动听,施老牌(施银花)后,恐仅其一人耳。”擅演剧目甚多,如《碧玉簪》(李秀英)、《盘夫索夫》(严兰贞)、《秦雪梅训子》(秦雪梅)、《沉香扇》(蔡兰英)等。

1942年9月10日演完《对头》后,即患霍乱转白喉。病情稍减后,又于中秋节坚持上演应时戏《阴阳河》,饰李三娘,唱做并重,“挑水”特技赢得阵阵彩声,但体力大亏,不久病逝。生前灌有《秦雪梅训子》、《恩爱村》、《三看御妹》、《黛玉葬花》唱片4张。

支兰芳人物经历

弃读从艺,学文习武

男班“四大名生”之一的支维永是支兰芳族房长辈.当春珠还在小学念书时,支维永早红遍省城、沪地。探亲返乡之际,少不了为乡亲们唱上一段越剧唱腔,有时还演出一只小戏,小春珠被同族叔叔的英俊扮相,潇洒的台风,高亢亮丽的嗓音.幽雅悦耳的唱腔所醉倒。为此,小春珠缠住父母要求去学戏文,父母视春珠如珍宝,故给她取名为春珠,不愿过早让她离开身边,可是见她学戏心坚,也舍不得扫她兴。事也凑巧,1933年,崇仁镇戒德寺又开办了“凤鸣舞台”。戒德寺曾举办过高升舞台,育出了筱丹桂等大批红伶,春珠父母觉得戒德寺是个大吉大利之所。让春珠进这宝地,以后也会“出山” (有出息)。欣然同意女儿去学戏了.小春珠只读了五年书,便辍学进了凤鸣舞台。

春珠进科后,师命改兰芳,与李秋芳、徐兰芳、吴爱芳、袭海芳、裘杏芳、裘芹芳、黄蓉芳等共同拜在男班名伶应方义和京戏武师张法顺门下。兰芳学艺肯吃苦,会动脑筋,成绩显著。师傅见喜,在启蒙戏《碧玉簪》中,分她担当重任,饰李秀英一角,该戏是男班名生应方义执教的,三年前曾教过筱丹桂,张湘卿她们,积累了教学经验。此次教兰芳更是细致,口补口,手把手教,教唱教动作身段,又教表情,而支兰芳也学得很艰苦,把李秀英的端庄稳重,演来很得体,后又在《梁祝》中饰祝英台,也受师赞赏。武师傅张法顺执教的《铁公鸡》《火烧红莲寺》等武打戏,考虑到兰芳文戏中已负有重任。只在武戏中任配角.可是她也很认真,很卖力,又受到师傅和姐妹们的夸赞。未出师门的支兰芳,就此担当了头牌台柱小旦重任。

“凤鸣”艺徒们能演几本戏后,便去嵊县乡间边演边学.后来应方义师傅因故中途离去,科班失去了“主心骨”,支兰芳也于17岁那年离班私自返家,科班也散班了。

学花衫鼻祖,创独特风格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第一副女班的施银花和屠杏花组成“第一舞台”,演出于绍兴城乡,有时也返乡为父老乡亲演。一日,来到支鉴路村演出,支兰芳在戏开锣前早早来到后台箱房呆呆站在屠杏花的化妆桌前。双眼盯着演员化妆梳头.屠杏花发现这个小姑娘眼神有灵气忽生喜欢之心,经攀谈才知她是个学了三年戏的小旦演员,就主动邀她入班,支兰芳早巳听说屠杏花、施银花是前辈红星,今能与老师同台演出是最好不过之喜事,未征父母同意就允诺了。

1938年,屠杏花带着支兰芳入“第一舞台”从绍兴演到上海。施银花是号称‘花衫鼻祖’的前辈老师,支兰芳为她配戏,甚是兴奋.施在《十美图》中饰严兰贞,支就扮飘香, 《珍珠塔》中施扮陈翠娥,支饰丫环彩屏,《碧玉簪》中施演李秀英,支演丫环春香。演时装戏《雷雨》,施饰繁漪,支扮侍萍,支兰芳在台上演出中既看又学,在台下向她请教虚心学,得益匪浅。把施银花之特长,擅演青衣之技学到手,逐渐形成了既稳重端庄又清新洒脱,又擅于抒发内心活动的特色。在唱腔上,她受施银花影响最大,形成柔中带刚,委婉流畅,声情并茂的风格,成为施银花的“四工腔”正宗第一传人,被誉为“施腔兰调”。

她的表演与唱腔,在《梁祝》中饰祝英台一角。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英台吊孝”一场,她把见山伯已故,卧尸灵堂的真切伤感之情表演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观众之心,她那“一眼闭一眼开’的绝唱,脍炙人口,唱得旋律起伏,波澜迭出,听者无不流下同情之泪,受到广大观众和同行之赞颂。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曾对笔者说:“当年我为学习支兰芳的艺技.在演《梁祝》时,在‘英台吊孝’一场,我主动要求扮演梁山伯尸体,仰躺于灵堂木板上,为的是看支兰芳的表演感情。听她的唱腔。王文娟如此如饥似渴学习支兰芳

闪电红星,殒落沪上

1939年春,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西藏路口)大中华剧场,由施银花主演现代越剧《雷雨》,此时中国越剧发展史上真正的“越剧十姐妹”结拜亦形成,她们是:施银花。屠杏花。钱秀灵。马秋霞。周宝奎。支兰芳。余彩琴。马亦琴。袁瑞丰。筱金桂。

1941年,“第一舞台”解散,但支兰芳在《秦雪梅》、《梁祝》所塑造的舞台形象,已深深刻在观众脑海之中,声誉鹊起,被观众赞称为“闪电红星”,名扬浦江两岸。同年七月,应号称“闪电小生”的马樟花之邀,组天星越剧团,演于九星大戏院,打炮戏是《恩爱村》,这是出新编的家庭伦理剧,由两位号称“闪电”名伶演新戏,号召力特强,观众特多,效果更好,声名更甚。当时媒体报道:“一支已是压千红”。尽管两位“闪电”合作时间不长,可声誉遐迩。同年底,她被邀通商旅馆越吟舞台,与‘越剧皇帝”竺素娥配对演出,竺素娥是文武全才的前辈,支视竺为师,虚心向她学习,在此期间,最有名气的戏是《西厢记》,支兰芳饰红娘,擅长青衣的她,今扮花旦行角,台上依旧是光彩照人。塑造了富有正义感,聪明机智,敢于斗争,大胆细心的“活红娘”。当时《越剧日报》载文赞曰:“嗓音之充沛,做表之细腻,念白之清晰,小动作之周到是支兰芳成名之基石,歌喉之悦耳动听,施老牌(施银花)后,恐仅其一人耳。”

正因她唱做俱佳,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了她的《秦雪梅训子》、《恩爱村》、《三看御妹》和《黛玉葬花》四张唱片。

支兰芳进上海,一帆风顺,但也有不遂愿之事。旧时戏院有演“节次戏”习俗。如端午节演《白蛇传》,七巧节演《七仙女下凡》,中秋节演《嫦娥奔月》,这些戏与节次有关,就叫‘节次戏”。演节次戏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所以戏院、戏班都愿上演。

1942年农历八月初一,支在沪演出《对头》一剧,因身体虚弱,戏完后,呕吐不止,患上了赤痢病。中秋节到了,戏院老板要支兰芳上演《阴阳河》。《阴阳河》中有一情节:李三娘与丈夫在中秋夜到花园赏月,夜宿凉亭,冒犯嫦娥娘娘,玉帝见怒,罚李三娘到阴阳河挑水这一段戏,与中秋有关,也是“节次戏”。支兰芳饰戏中主角李三娘。她为了演好三娘挑水一场戏:在以往演出中,特制了一双20多斤重的小水桶作道具,为使演出中突出舞蹈的份量,并在扁担及水桶上装上许多五彩小灯炮,接上干电池,当李三娘挑着水桶上场后,舞台照明灯齐暗,唯有水桶及扁担上的灯泡熠熠闪光,放射出五彩颜色。随着支兰芳轻似飞云的园场步,雀步、云步和弯腰、鹞子翻身,旋转的身段动作,五彩灯随演员舞而舞,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纷纷喝彩,掌声雷动。支兰芳每演完这场戏,连唱带舞,累出一身汗。为此,中秋节,要演此戏,自感体力不行,姐妹们也劝她不要演了,改演《唐明皇游月宫》,但老板不同意,而支兰芳又考虑到许多老观众,盼着中秋节,拥到剧场看我的《阴阳河》,我不能只顾自己而让观众失望,因此,毅然决定上演。当夜《阴阳河》是演下来了,观众也满足了,可是支兰芳演完戏走下台,气喘吁吁,脸色刷白,倒下了,使本来不好的身体更虚弱,病上加病,后来病情转化成重伤寒症,又患腹膜炎,经医治无效,于1942年10月23日晚7时许,心脏停止跳动,终年21岁。

一代红星,到上海后,闪电般地红起来,却又闪电般地离开人世,让人扼腕叹息。

支兰芳补充介绍

  支兰芳 (1922—1942) 女,演员。原名支春珠,浙江省嵊县支鉴路村人。曾在嵊县公立小学就读5年,1933年进崇仁镇戒德寺的“凤鸣舞台”学艺,工花旦。科班因故中期解散,后随屠杏花演出于桐庐、富阳、杭州等地,崭露头角,被称为“小筱丹桂”。18岁加入施银花领衔之“第一舞台”至上海,演出于太原、通商、大中华、长乐、皇后、天香等戏院,任三肩旦,认真学习施银花的唱腔。1941年“第一舞台”解散,即被南洋戏院聘为二肩旦,常常顶替头肩旦演出重头戏,形成了自然流畅、清新脱俗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支腔兰调”,声名鹊起,有“闪电红星”之称。同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日”),与马樟花组成天星越剧团演出于九星戏院,-戏为新编家庭伦理剧《恩爱村》,声名更甚,报界有“一支已足压千红”的说法。1941年12月,应聘至通商剧场“越吟舞台”与竺素娥等合作,传统老戏与新编古装戏、时装戏交替上演,大受欢迎,被评论为“后起中成名最速的一位”。艺术上善于钻研人物性格,且能与同台演员交流默契。演唱中善用“海底翻”技巧,即上句唱完后拖音不绝如缕又紧接第二句,中气充足,游刃有余。对她宣传最多的《越剧日报》载文评述为:“嗓音之充沛,做表之细腻,念白之清晰,小动作之周到,是支兰芳成名之基石。歌喉之悦耳动听,施老牌(施银花)后,恐仅其一人耳。”擅演剧目甚多,如《碧玉簪》(李秀英)、《盘夫索夫》(严兰贞)、《秦雪梅训子》(秦雪梅)、《沉香扇》(蔡兰英)等。1942年9月10日演完《对头》后,即患霍乱转白喉。病情稍减后,又于中秋节坚持上演应时戏《阴阳河》,饰李三娘,唱做并重,“挑水”特技赢得阵阵彩声,但体力大亏,不久病逝。生前灌有《秦雪梅训子》、《恩爱村》、《三看御妹》、《黛玉葬花》唱片4张。

  “支兰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