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名人支秉彝介绍
支秉彝(1911年9月19日—1993年7月24日),生于江苏泰州,祖籍江苏镇江,电信工程和测量仪器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名誉所长。
支秉彝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0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1953年任黄河理工仪器厂经理、工程师;1954年—1964年任上海电表厂副总工程师;1964年—1967年任上海电工仪器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1978年—1993年历任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7月24日逝世,享年82岁。
支秉彝长期从事电工仪表仪器和汉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支秉彝人物生平
1911年9月19日,支秉彝出生于江苏泰州。
1918年—1926年,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1931年—193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
1940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
1947年—1951年,历任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航务学院教授。
1951年—1953年,任黄河理工仪器厂经理、工程师。
1954年—1964年,任上海电表厂副总工程师。
1964年—1967年,任上海电工仪器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
1978年—1993年,历任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总工程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年7月24日,逝世,享年82岁。
支秉彝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支秉彝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提出了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建议。1957年,从事锰铜电阻元件老化处理的研究。负责电表三大关键元件(宝石、轴承、油丝)的质量攻关,组织研究了游丝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测试设备,制定了质量标准,提高了电表的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中国的计量标准。在中国国内组织仪表数字化的研究。1976年,进行见字识码汉字编辑方法的研究和试制。
学术论著
截至1993年7月,支秉彝编著的论著有《石英晶体音叉频率长期稳定性的研究》《电工仪表工业十年来的发展》《建立一种汉字编码新方法》《“见字识码”汉字编码方法及其在应用中实现》《“见字识码”汉字编码方法及其在计算机实现》《汉字“见字识码”及其工程装置》等。
[1]支秉彝,周宪.“新见字识码”[J].中文信息,1991(3):1.
[2]支秉彝,钱锋.浅谈“见字识码”[J].自然杂志,1978(6):5.
发明专利
时间
专利名称
专利号
1992年2月12日
新见字识码汉字输入技术
CN1058663A
教育思想
支秉彝教育科研人员,在科研中不要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要耐于寂寞、苦心钻研,特别是要领会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只有在电工仪器方面,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最后才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的科研人才。
培养成果
截至1993年7月,支秉彝共培养了25名硕士研究生,并选派多名青年科技人员出国深造,为仪器仪表界造就了一批科技骨干。
时间
荣誉表彰
1977年
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
“上海仪电杰出员工”称号
支秉彝人物评价
“支秉彝是中国汉字信息处理研究的先驱,为电子计算机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贡献。”(同济大学评)
“支秉彝为建立中国的计量标准做出了贡献,为数字仪表在中国国内获得普遍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他的编码法的创造赢得了世界计算机界的首肯,对中国汉字码的发展具有倡导和推动作用。”(上海科技党建评)
“支秉彝是闻名中国的科学家,他治学、治人、树人的学习方法是我们乃至后人享之不尽的财富。”(上海科学院评)
支秉彝补充介绍
支秉彝(1911.9.19-1993.7.24),电信工程和测量仪器专家。江苏泰州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0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名誉所长、总工程师、研究员。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提出的建议对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57年从事锰铜电阻元件老化处理的研究,解决了国产锰铜的质量问题。负责电表三大关键元件(宝石、轴承、油丝)的质量攻关,组织研究了游丝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测试设备,制定了质量标准,提高了电表的精度和稳定性,为建立中国的计量标准做出了贡献。在国内首先组织仪表数字化的研究,为数字仪表在国内获得普遍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1976年开始进行见字识码汉字方法的研究和试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支秉彝”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