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泰州市名人>海陵区名人

高攸纲

暂无高攸纲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海陵名人高攸纲介绍

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电磁兼容专家、教育家

高攸纲,江苏省泰州市人,电磁兼容专家,教育家,中国环境电磁学(EMC)的开拓者。提出的“运用斯特罗夫函数确定单线回路间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及“在强电线电磁影响下通信线上沿线感应电位及电流分布规律”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采用,并纳入CCITT导则。长期从事电磁兼容技术研究,为中国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高攸纲人物生平

童年教育

高攸纲,1928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市。父亲是一位严谨的高中教师,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日后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

专心研究

1950年于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就开始了电磁兼容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5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始终坚持把开展环境电磁学(EMC)及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孜孜不倦地在这一领域里辛勤耕耘、拓荒,以其斐然的科研成果跻身于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行列,被国内同行业的学者们喻为中国环境电磁学的拓荒者。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并兼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SR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代表及中国分委员会主席、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系列学术会议顾问、中国电子学会及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电磁兼容分会主任委员、《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为中国电磁兼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以来,他的研究成果先后8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成果是:“某导弹电磁脉冲破坏阈值的研究”,任子课题负责人,1992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某工程电磁脉冲防护研究”,任子课题负责人,1995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交流电气铁道对弱电机电设备的影响”,1980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强电线对地中金属管道的影响”,1984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关于CCITT 防护导则中电磁耦合基本理论的若干补充”,1986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关于CCITT防护导则中电磁耦合基本理论的若干补充——应用理论成果”,1987年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行金属管线低频电磁耦合影响的研究”,198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通信电缆工程》,1996年获邮电部优秀教材三等奖。其中“并行金属管线低频电磁耦合影响的研究”成果被铁道部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从而避免了很多石油管线的迁改问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铁路工程投资。1985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劳动模范;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列入近25年世界500名人录,并受聘为该院顾问委员会理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了《感性耦合与阻性耦合》、《屏蔽与接地》等专著。

思想进步

高攸纲不仅对教学和科研孜孜不倦,在思想上也有执著的追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他常对学生们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既要敬业,更要重德,德才兼备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他争取入党的要求和努力始终没有改变过。他说:“没有党组织的培养,我就不能去国外进修;没有党组织的关怀,我就不能战胜疾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没有党组织的帮助,我便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1987年4月,高攸纲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孜孜不倦

高攸纲年逾花甲之后,仍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活跃在国内外EMC的学术舞台上。作为中国EMC的学术带头人,他仍在为促进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着锲而不舍的努力。他担任众多的国际学术职务,这不仅是他个人一生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人迈进这一领域科学前沿的象征。高攸纲先后参加了在布拉格、东京、里尔(法国)、多伦多、艾恩德霍芬(荷兰)召开的URSI年会。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0年以来,他作为大会主席,成功地筹备和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历届“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及“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会议”。1992年因成功地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于1993 年获得了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个人奖状。从他永远道不完的规划和设想中,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科学永无止境的“夸父”般的执著追求。

高攸纲人物简介

1928年2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

1946-1950年8月 在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1950年9月-1952年9月 在沈阳东北邮电管理局市内电话处工作。

1952年10月-1953年7月 在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外文系学习俄语。

1953年8月-1954年1月 在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翻译俄语教材。

1954年2月-1955年8月 在北京邮电学院筹备处工作。

1955年9月-1957年8月 北京邮电学院电信理论教研组任讲师。

1957年9月-1959年8月 在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

1959年9月-1993年10月 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电工程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11月至今 北京邮电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攸纲补充介绍

  高攸纲,1928年2月6日生,海陵区人。我国环境电磁学研究的先驱。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电工程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中央邮电科学研究院及中央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处访问进修。1978年以来,先后担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导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列入近25年世界500名人录。现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环境电磁学研究所所长、IEEE电磁兼容学会北京分会主席、URS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兼电磁兼容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信息科学学科评议委员会特邀委员。

  ■筚路蓝缕

  高攸纲在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期间,提出了“运用斯特罗夫函数确定单线回路间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强电线电磁影响下通信线上沿线感应电位及电流的分布规律”,不久即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采用,并在高压防护导则中推荐此公式,其后许多电磁防护干扰问题的国际权威人士都引用此公式。

  高攸纲出版有《感性耦合与阻性耦合》、《高攸纲论文选集》、《电磁兼容理论及应用技术丛书》、《通信电缆工程》、《屏蔽与接地》等多部专著,其研究成果先后八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其中两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中国电磁兼容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高攸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1992、1997和2002年,他都以大会主席身份,成功主持在北京召开的电磁兼容技术国际学术会议;1996-2006年,他又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中国召开的第一至第四届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会议。近年来,高攸纲应邀担任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技术系列学术会议顾问,并多次担任美、日等国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场主席及程序委员。在中国,环境电磁学这门科学从学科名称的提法,到环境电磁学生存发展壮大,高攸纲堪称“第一人”。

  高攸纲——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高攸纲就结合本职工作和社会需要,一头扎进了这一研究领域。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高攸纲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7月6日,在北京邮电大学明光楼910室,我看到的是高攸纲和他的研究生同室面壁的身影。“我现在每年都要带三四名博士生,七八名硕士生。”高攸纲说,“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备课,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下午到学校跟研究生上课。”

  问:高老,听您讲话还是泰州口音,您是什么时候离开泰州的?

  高:我十六岁离开泰州,那时候,日本人还在泰州,我因为不肯在日本人那儿上大学嘛,就跑到四川去。从泰州坐车,到了镇江、南京、蚌埠,好多地方都是步行,过了淮河,就有国民党的军队了,那就等于离开日本人了。然后再到河南,到重庆,在四川乐山呆了一年。

  问:在那儿学习?

  高:对,不过入学时间晚了,后来正式上学还是到了武汉,1946年,日本人投降以后,在武汉考上了武汉大学,1950年毕业后,就到东北邮电管理局工作,两年后,调我到张家口学俄语。当时邮电部抽调一些科技人员学俄语,希望能直接听苏联专家讲课,不要翻译,当时抽了100个人,我也被抽上了。后来这个计划有了改变。1954年,筹备邮电学院,我们100个人当中,有18个人筹备邮电学院,我是其中之一,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邮电学院。1993年,邮电学院改成了邮电大学。这中间有两年,1957年到1959年,国家派我到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现在叫莫斯科通信与信息大学,也是学的通信。

  “高攸纲”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