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名人支维永介绍
王永春(1895年-1960年)男,越剧演员、科班教师。原名黄杏春,浙江省嵊县长乐贵门乡人。属早期越剧“南派”艺人。为越剧男班时期“四大名小生”之首。 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
王永春生平介绍
15岁拜师学艺,初工老生,后改小生,唱南调,由于海报书写中误“黄”为“王”,又取“永葆常春”之义,乃以“王永春”为艺名。从艺不久,即因唱腔清越,台风潇洒而崭露头角,在浙江闻名。
1917年10月26日,王永春初来上海,搭梅朵阿顺班,在镜花戏园演出。
1919年与卫梅朵、马阿顺、张云标、马潮水、白玉梅等名演员,为本剧种的生存竞争作出艰苦努力。
1919年3月15日,首演改编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于第一戏园
1922年6月,与马潮水、白玉梅领衔进上海大世界演出。
从1922年至1937年“八一三”事变为止,大部分时间固定在大世界献艺,为头牌领衔主演,声名之盛,在男班艺人中首屈一指。
1925年,收叶德发(叶琴芳)、唐德贵(唐永林)等“德”字辈徒弟4人。
1937年“八一三”轰炸中,他几乎被炸,脱险后抱着幼儿逃回家乡。抗战期间,一度以教戏为业。
建国后,曾在江浙一带流动演出。
1952年起,担任上海老艺人组成的复兴越剧团排戏师傅。
1958年,因故被重判入狱。
王永春艺术成就
1919年之后,除先后参加第一戏园(原华兴戏园)、凤仪戏园等日常演出外,还积极参与以卫梅朵为首的艺术改良活动,并发挥其粗通文墨,天资聪颖的长处,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整理改编作出较大贡献。他与白玉梅合作,以《英台宝卷》和《梁祝哀史》唱本为蓝本,在小歌班“十八相送”、“楼台会”两折路头戏的基础上,编排成一部完整的大戏框架,并与白玉梅分别写梁祝二人的唱词,最后由张云标增减成局,形成了传演至今的《梁祝》基本情节结构,并于1919年3月15日首演于第一戏园。因在《梁祝》中成功地扮演了梁山伯一角而在上海成名,成为男班时期“四大名小生”之首。
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后,戏路日益开阔,除小生戏外,兼演老生戏。最负盛名的角色为《梁祝》之梁山伯,《玉蜻蜓》之前申贵升、后徐元宰,《左维明巧断无头案》之左维明,另外还有自编幕表连台本戏《封神榜》之姜子牙等。
艺术上崇拜麒麟童,演老生戏时努力仿效之。演唱口齿清晰,嗓子极好,唱快板为其特长,《游庵认母》中饰徐元宰,可一口气唱二十来句清板而气息如常,人称“快板小生”。凡他出场时,台上一面特大镜子四周彩色灯炮一齐闪光,映出镜面上“王永春”三个大字,于是场内观众很快坐满立足(大世界内各剧场均为流动观众)。平时为人洒脱刚直,亦善自卫。出名后常有地痞流氓寻衅敲诈,他即自备一节竹管,两头装有圆锥形硬木,遇有不测即以此防身。
生前有高亭公司灌制的《游庵认母》、《游上林苑》等唱片流传于世。
支维永补充介绍
支维永(1895—1967) 男,演员。男班四大名生之一,小名达松,浙江省嵊县支鉴路村人。14岁进小歌班学戏,拜金荣水为师,工小生。1920年12月到上海,加入王永春领衔的戏班,首次挂牌演出于小西门绮云茶园,后在第一戏园和大世界演出。20年代后期已成为台柱小生,与李桂芳、金筱邦、楼天红、陶素莲、裘凤山、王佩卿等男班名角合作,演出于永庆、宝兴、协义等戏院,经常演出连台本戏《孟丽君》、《汉光武复国走南阳》、《果报录》等。30年代已成为男班的著名小生,领衔演出于群乐、民兴、长春、昆明等剧场。1936年8月,曾与坤旦小白玉梅搭档,在新世界演出多年。他身材挺拔、扮相英俊、台风潇洒、能文能武,尤擅儒雅巾生,嗓音高亢,可与坤角唱同调。拿手戏有《孟丽君》、《玉蜻蜓》、《梁山伯》、《双珠凤》等。1936年11月,在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梁山伯下山访友》、《梁山伯十八相送》(与陶素莲合作)、《双珠凤送花楼会》(与张雪芳、陶素莲合作)等3张唱片。艺术上肯扶掖后辈,生活作风严肃,烟酒不沾。上海解放后加入男女混演的复兴越剧团,1953年随团到嘉兴,成为男女合演的嘉兴市越剧团演员兼教师。1956年退休。1958年被聘到浙江艺术学校任教,为培养首届越剧班男女学员作出了贡献,并常去浙越二团为男演员练功说戏。1962年回上海定居。
“支维永”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