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名人丁仲礼介绍
丁仲礼,男,汉族,1957年1月生,浙江嵊州人,民盟成员,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
丁仲礼人物履历
1978—1982年 浙江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学习
1982—1985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1988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8—1996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1989.12—1990.07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1996—1999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9—2000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0—2007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2007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7—2008年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8—2017年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2014.03)
2017—2018年 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2018—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21—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2021.01)
丁仲礼担任职务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丁仲礼科研成就
丁仲礼对黄土高原的宝鸡、灵台、泾川等剖面作了土壤地层学的系统观察与对比,将中国黄土划分为37个土壤地层单位、110个次级单位。在国际上首次从陆相第四纪沉积中建立2.6Ma以来的地球轨道时间标尺。构建了2.6Ma以来有区域代表性的黄土粒度“集成时间序列”。发现中国北方黄土剖面粒度所记录的偏北和西北向风力强度变化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同相位,尤其是在1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上,即冰盛期时风力强度最大 。
丁仲礼人物评价
丁仲礼在第四纪地质,特别是中国黄土研究方面做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果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并得到广泛引用,部分成果还被编入英、美出版的教科书 。(中国科学院评)
丁仲礼的工作是第四纪研究中的一个很大进展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办的《黄土通讯》主编斯麦勒评)
丁仲礼学术论著
截至2004年8月,丁仲礼发表了论文130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37篇,论文被SCI收录50篇,CSCD论文被收录44篇 。
丁仲礼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7年
第一届中国第四纪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2002年
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2年
第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200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仲礼补充介绍
丁仲礼,男,汉族,1957年1月生,浙江嵊州人,民盟成员,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
1978-1982年浙江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学习
1982-198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198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8-199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1989.12-1990.07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1996-199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9-200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0-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7-2008年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8-2017年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2014.03)
2017-2018年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2018-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21-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2021.01)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丁仲礼”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