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镇海区名人

张静庐

张静庐人物照片

镇海名人张静庐介绍

中国学者

张静庐,现代出版人。浙江慈溪人。 原名张继良,民国五年起用笔名“静庐”,从此以“张静庐”名世。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较大贡献。著有《在出版界二十年》和《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及续编、补编等。

张静庐人物生平

1934年5月1日

张静庐办起了“上海杂志公司”。这是第一家专门出版杂志的小店,仅有20元的资金作为创办费。由于资金太少,张便采取“代订代办发行”为主,出版为副,但还是出版了鲁迅主持、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心主编的《自修大学》,艾思奇、柳湜主编的《读书生活》,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等杂志。

1936年

张静庐把重心转移到出版上。从此以后,他成了出版商。以后还出版了《高尔基选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青年丛书》等100多种。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张静庐将上海杂志公司迁到汉口,作为主张抗日的一员,也参与了抗日宣传活动。他出版了一批政论书籍和剧本,如《飞将军》(洪深著)、《八百壮士》(崔嵬著)、《民众基本论》、《出狱前后》(均章乃器著)、《抗战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张静庐著),还有《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汉奸的产生和扑灭》、《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活跃的肤施”、《大众剧选》(抗日剧本)、《全面抗战的政治形势》、《告大时代青年》、《改良教育与学生救国》、《青年军事常识》、《高粱红了》(诗剧)等。

那时的武汉,成了文化的中心,报告文学出版达到了一个高峰。张静庐以上海杂志公司名义,出版了许多抗日战争小册子,也着重抓报告文学的出版。其中著名的有李辉英主编的“战地报告丛书”,计有碧野的《北方的原野》,田涛的《黄河北岸》,张庆泰的《在西战场》,姚雪垠的《战地书简》,李辉英的《军民之间》,张周的《中华女儿》,曾克的《在汤阴火线》,师田手的《背叛祖国的罪人》,黑丁的《沁河岸上》,石光的《鲁北烟尘》。叶以群主编的“战地生活丛书”,计有刘白羽《游击中间》,舒群的《西线随征记》,罗烽的《莫云与尔漠少尉》,天虚的《两个俘虏》,陈克寒的《八路军事兵队》,刘白羽、王宗祀的《八路军将领》,吴奚如的《阳明堡大战》。这两套丛书对武汉人民了解前线形势,了解共产党、八路军,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上杂”还于1937年10月在武汉出版了宋之的的《烙痕》,它是一本收有四个短剧的国防独幕话剧。1938年4月又出版了宋之的、陈白尘合编五幕剧《民族万岁》。1938年3月为抗战需要而出版的文艺刊物,有丁玲和舒群主编的《战地》半月刊,由武汉、上海杂志公司总经销,16开本,但这个刊物在同年6月出版第6期后终刊。

张静庐为了扩大抗日宣传阵地,除武汉外,还在重庆、广州、长沙、柳州、桂林、贵阳、金华、昆明建立分店达12处,大量刊行文艺书籍百余种,极力配合抗日宣传。

1943年至1944年期间

张静庐在重庆任上海杂志公司总管理处总经理,继续出版宣传抗日的书刊。同时,他又出任新出版业联合管理处总经理,并在成都(由邓作之任经理)、广州、重庆(由张鸿钧任经理)、汉口(由马仲杨任经理)设立“联营书店”,主要任务是管理联营书店出版事宜。与此同时,张静庐还任国民党文化教育委员会设计委员(主任委员潘公展)。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张静庐回到汉口,一部分时间主持“上杂”业务(因其次子张鸿人当时任汉口经理),大部分时间参加社会活动。曾任武汉市文教公会(这个公会是资本家商会性质)常务理事,主要处理上与下、同业间的各种业务纠纷。1947年6年1日,武汉大学发生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汉口联营书店也遭到搜查,并逮走了经理马仲杨和几位店员共七人。张静庐即组织力量多方营救,并作为释放马仲杨担保人之一。

在延安保卫战期间,延安失守,有些同志从延安经西安来到武汉,找到张静庐,但由于张静庐不是共产党员,本身又有国民党关系,不便亲自出面接待,他就嘱其次子张鸿人接待。这些来汉同志身无分文,来张处主要找接济,同时由于他们随时有被捕可能,张可为他们找到藏身之所。于是在张鸿人掩护下,把他们送出了武汉,到目的地去了,前后一共接待三批。但国民党仍有察觉。有天上午,张静庐等人正在“上杂”楼上开会,警察局找上门来,张静庐等人闻讯后,从后门跑掉了。警察就找张鸿人的麻烦,并搜查“上杂"出售的期刊,并将他们认为的“违禁杂志”,如《展望》、《新观察》、《新闻天地》等杂志,要张鸿人抱着到警察局去,叫张一人坐在一个房间内,一直到下午四点钟,他们才放人,但却被他们敲走了200元光洋。

l950年

张静庐调任北京新闻出版总署任私营企业处处长。出版总署撤销后,在中华书局担任近代史编辑组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于1968年病逝于上海。

张静庐个人简介

张静庐,中国出版家、民盟盟员。1898年4月7日生于浙江镇海县。1969年9月在上海去世。1911年在龙山演进国民学校毕业后, 当学徒。1915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1920 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 出版部主任。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任经理。1931 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任经理。1934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任内经营出版不少进步期刊,其中有:郭沫若主编的《洪水》、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田汉主编的《南国》、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丁玲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这些期刊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1949年在上海任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处长,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组组长。主要著述有《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革命外史》、《在出版界二十年》,编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编,《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等。

张静庐补充介绍

  张静庐(1898~1969),龙山镇西门外村人。1910年毕业于龙山演进学校,翌年去上海当酒行学徒,业余自学写作。1914年,自费编印《小上海》、《小说林》、《滑稽林》等小型报刊,因资金和经验不足而停办。1916年秋,任中华革命党华北总部机关报《公民日报》副刊,不久报社迁北京,又兼编新闻。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静庐参加上海救国十人团联合总会,主持机关报《救国日报》编务,积极投入“六三”运动。10月,山东、天津和上海等7省市发起-活动,反对段祺瑞政府出卖胶济路权益等-罪行,张静庐被推为上海代表之一赴京-,曾遭北洋政府逮捕。

  1920年,张静庐在上海泰东图书局从事出版工作,并主编《新的小说》。后在《商报》任本埠新闻。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张静庐代表上海各界联合会,参加 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中国工人的斗争,向租界当局争取参政权,组织抗捐运动和华人纳税会,以声援北伐战争。同年,经林钧介绍参加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曾任上海市党部候补执委、执委。

  1925年至1934年,张静庐先后创办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联合书店,出版大量进步书刊。1931129817506.gif4年创办上海杂志公司,除代办代订全国各地出版的期刊外,同时出版鲁迅、蒋光慈、李公朴、阿英等人主编的多种杂志及丛书。抗日战争时期,公司总部曾迁至武汉和重庆,在长沙、宜昌、广州、桂林、柳州、梧州、金华、温州和昆明等地设立分公司,继续出版抗战书刊。1943年,重庆成立新出版业联营书店,张静庐被推任为总经理,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出版界的统一战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静庐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专员、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组组长等职。其编著主要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四编,及《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国小说史大纲》、《中国新闻记者和新闻纸》、《在出版界二十年》等。

  1969年9月,张静庐病逝于上海,终年73岁。

  西门外村 西门外村隶属慈溪市龙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329国道横贯全村。到2007年年底,全村拥有常住人口5674人,其中户籍人口3326人,暂住人口2348人。村设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0党员130人。现有耕地2916亩,其中宁波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占地276亩,慈溪市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蚶子山)占地1050亩。现有集体股份制企业1家,个私企业54家。2007年……

  “张静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