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名人余云岫介绍
余云岫(1879-1954),名岩,字云岫,号百之,谱名允绶。浙江镇海人。幼时家中并不富裕,入乡私塾读书,后入浔溪学堂,受到较现代化的教育,业余又自学数理化。1905年被公费派赴日本留学,先在日本体育会肆业,继入东京物理学校,1908年进入大阪医科大学预科习医,至1916年毕业,期间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回国年余,参加救护工作。毕业回国后,余氏曾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以后自行开业行医。南京政府建立后,曾任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1934-1939年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解放后,余氏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进修班委员会委员。余氏主要著作有《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一、二、三集、《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等。
(概述图来源 )
余云岫人物生平
余云岫(1879-1954),名岩,号百之,谱名允绶,浙江镇海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后公费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一度返国参加救护工作。民国5年(1916年)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开业行医,兼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
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东南医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等职。
余氏结合近代医学考证、查异、诠释中医源流、病名等,研究中医古典文献。民国14年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发表《中国结核病历史的研究》报告,提出“瘰疬与肺病同源说”,指出中国唐代《崔氏别录》即有记载,较法国林匿克氏之说早1200余年,引起国际医学界之瞩目。余氏积15年写成《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刊行,于中国疾病史之研究颇有价值。
余氏提倡国产药品,治病常用中药,在诊所内开辟化学研究室,研制中药制剂,整理中药方书,著有《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研究国药产物刍议》等。民国6年发表《灵素商兑》,主张“废医存药”,引起医学界学术论争。民国18年3月,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后因全国中医界强烈反对,不久当局宣布撤销。
新中国成立后,余云岫带头报告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以年老未准。1950年在华东卫生行政会议上提出开业医务人员走向集体的建议。1953年组织建立上海市新成区第四联合诊所任所长,请名中医钱今阳任副所长。先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特邀委员和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余云岫补充介绍
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光绪三十一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体育会肄业,后转学大阪医科大学。民国5年(1916年)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自行开业行医。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东南医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等职。
余学贯中西,结合近代医学进行考证、查异、诠释中医流源、病名等,研究整理中医文献。民国14年,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议,作《中国结核病历史的研究》的报告,提出“瘰疬与肺病同源说”,指出中国唐代《崔氏别录》即有记载,较法国林匿氏之说早1200余年,引起国际医学界注目。他化15年时间写成《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对中国疾病史之研究,颇有价值。
余设诊行医,常用中药治病,在诊所内开辟化学研究所,研制中药制剂。整理中药方书,著有《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研究国药产物刍议》等。
上海解放后,余年事已高,仍参加各种活动。1950年,在华东卫生行政会议上提出开业医务人员走向集体化的建议。1953年,组织成立上海市新成区第四联合诊所,任所长。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特邀委员和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余云岫”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