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镇海区名人

范立础

范立础人物照片

镇海名人范立础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1933年6月8日—2016年5月3日),浙江镇海人,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

1951年范立础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2年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1955年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至1982年担任同济大学路桥系教研室主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至1987年担任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87年至1989年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1989年至1997年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至2016年担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获得第三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2016年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83岁。

范立础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范立础人物生平

1933年6月8日,范立础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

1951年9月,范立础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52年9月,由于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范立础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1955年7月,范立础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55年9月至1959年4月)、讲师(1959年4月至1978年12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78年12月,范立础担任同济大学路桥系教研室主任(至1982年12月)。

1982年12月,范立础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土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兼桥梁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5月)。

1985年3月,范立础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1986年5月,范立础担任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至1987年5月)。

1987年5月,范立础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至1989年4月)

1989年4月,范立础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院长兼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至1997年9月)。

1997年9月,范立础担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至2016年5月)。

2001年,范立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2016年5月3日,范立础因病去世,享年83岁 。

范立础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6年唐山地震后,范立础在中国国内首次编写了桥梁杆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中国大跨度桥梁及城市复杂立交工程的抗震理论和计算方法;20世纪90年代,提出两水平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率先开展了桥梁减隔震和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开发研制了一、二代橡胶抗震支座;进入21世纪,提出基于寿命期和性能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解决了中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大吨位全钢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这些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4月,范立础发表论文180余篇,中文专著10本,英文专著1本。他负责编写中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

出版日期

作者

出版社

1979.12

《桥梁工程 下 第2版》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0.06

《桥梁工程 上》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6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文集》

范立础编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7.06

《桥梁工程 上 第2版 桥梁工程专业用》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06

《桥梁工程 下 第2版 桥梁工程专业用》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08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01

《桥梁工程 上 第2版》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11

《桥梁抗震》

范立础编著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04

《桥梁减隔震设计》

范立础,王志强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04

《高架桥梁抗震设计》

范立础等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05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

范立础等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05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范立础,卓卫东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03

《桥梁工程 上册 第2版》

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09

《土木工程概论》

项海帆,沈祖炎,范立础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06

《桥梁工程 上》

范立础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08

《桥梁工程 上 第2版》

范立础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7.06

《桥梁工程 上 第3版》

范立础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学术交流

范立础长期开展国际学术活动,如组织中、美国家基金会支持的中、美、日结构控制讨论会(1993);组织三项中、美合作科研项目;参与发起和组织EASEC的系列国际会议(1986年开始召开);1995年开始组织中、加、埃三国结构抗震的学术讨论会三届。2002年建立中、美特殊桥梁抗震设计合作研究和四年系列学术讨论会(2002年—2005年) 。

科研获奖

截至2016年5月,范立础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获奖者名单

1995年

大型桥梁抗震、减隔震研究

省部级二等奖

1998年

《桥梁工程》

省部级二等奖

2001年

桥梁抗震理论与应用

省部级一等奖

2003年

上海卢浦大桥设计关键技术

省部级一等奖

2008年

特殊桥梁抗震设计与减震技术

省部级一等奖

2009年

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范立础,李建中,叶爱君,彭天波,王志强,袁万城,管仲国,魏红一,徐 艳,杨澄宇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范立础注重中青年教师人才队伍的培 养,亲自抓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进修, 提高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将他们有计划地 分批派往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回国后开展 “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他鼓励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工程实践锻炼,提高科研、工程业务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教学方法

范立础独创了“三分之一”教学法: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了解班上同学;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逐步调整必要的教学内容;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安排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他的备课笔记里只有讲授提纲和教学重点以及关键的概念。他习惯于在每堂课后记下同学们的“奇思怪问”,他认为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宝贵财富”,能让他了解同学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进度。

指导学生

截至2016年5月,范立础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40余名。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桥梁抗震研究室,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学科研究队伍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8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9年

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

2001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04年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7年

上海市教学名师

201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

第三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范立础人物评价

几十年来,范立础不仅把智慧和汗水贡献给了中国的桥梁抗震研究,他还始终活跃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深受学生爱戴。他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的教学工作近六十载,培养出不少中国桥梁建设和设计的领军人物及技术骨干 。(新华网评)

范立础从事桥梁抗震研究六十余载,在学术和工程技术两方面都卓有建树,是中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奠基人 。(同济大学评)

范立础补充介绍

  范立础(1933.6.8-2016.5.3)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原籍浙江镇海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现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近五十年来,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唐山地震后,在国内首次编写了桥梁杆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我国大跨度桥梁及城市复杂立交工程的抗震理论和计算方法;20世纪90年代,提出两水平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率先开展了桥梁减隔震和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开发研制了一、二代橡胶抗震支座;进入21世纪,提出基于寿命期和性能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解决了我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大吨位全钢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这些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200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