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扬州市名人>高邮市名人

王念孙

王念孙人物照片

高邮名人王念孙介绍

吏部尚书
经学家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 ),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

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古士。后转任工部主事、郎中。陕西道御史、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等职。嘉庆四年(1799年),弹劾大学士和绅,后官直隶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任职十余年。道光六年(1826年),因永定河道复溢被弹劾而归。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逝世于北京私邸,享年八十九岁。

王念孙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释大》等。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

王念孙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乾隆九年三月十三日(1744年4月25日)寅时,王念孙出生于江苏扬州府高邮州宅第。

王念孙八岁便读完《十三经》,还旁涉史籍,之后一直跟随著名学者戴震学习。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念孙参加院试,名列第一,得到江苏学政刘墉、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赏识。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时,王念孙作为大臣的儿子去迎接车驾,献上文册,乾隆帝赐他为举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王念孙抵京参加会试。此间,他拜谒朱筠、程瑶田、任大椿。同时还见到了江永《古韵标准》,知道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是不妥当的。回到家里后,王念孙精心研究《诗经》寻绎,开始将《诗经》分为二十一部韵。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王念孙第二次入都参加会试,结果落榜。之后他拜访朱筠,与他论六书精义。冬,王念孙叮嘱李文藻求购毛晋影刻北宋本《说文解字》,欲据此发明字学,著书四种,以配顾炎武《音学五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王念孙在京结识刘台拱。冬,王念孙、汪中先后入安徽学政朱筠幕。汪中与王念孙订交,并受到王念孙的影响,开始研究小学、校勘学。王念孙也和与同僚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景仁、汪端光、庄断、高文照等人交往。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王念孙为朱筠校勘徐锴本《说文》完毕,为朱筠撰序,随即付刻。同年夏,王念孙再次到达朱筠的府邸,为其校《大唐开元礼》。

乾隆四十年(1775年),王念孙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考试后,改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再升陕西道御史,转任吏科给事中。

治经不倦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念孙至扬州会见汪中, 汪中向王念孙介绍程瑶田的精湛学术。王念孙居湖滨精合,致力为《说文》作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文绍有与王念孙讨论校正 《大戴礼记》,称赞王念孙的补注,并随函付上校勘记若干条,请王念孙审正。王念孙奉命任《四库全书》馆篆隶校对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下诏谕令四库馆总裁督办纂 《河源纪略》。王念孙、任大椿、吴省兰为纂修官。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王念孙开始撰写《广雅疏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段玉裁入京, 与王念孙见面,共同商定古韵。经王念孙介绍,段玉裁与陈缠结交。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王念孙受任大椿的委托,整理其《小学钩沉》,并请庄述祖代撰序。

致力治河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亲政。王念孙首个弹劾大学士和珅,随后和珅罪行败露被杀。又因当时四川、湖北教会匪徒猖獗,王念孙上陈剿贼六项对策,奏疏中用词都引据经义,很合嘉庆帝心意。同年,王念孙被授予直隶水定河道一职。

嘉庆六年(1801年),王念孙因河堤漫口被罢职,嘉庆帝特命他留下督办河工。工程竣工后,赏主事的官衔。河南衡家楼黄河决口,王念孙受命前往查勘,又受命奔赴台庄治理河务,不久被授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调任永定河道。此时正值东河总督与山东巡抚在引河利运问题上意见不一,嘉庆帝召他入京决定是非。王念孙上奏说引黄入湖,不能不稍有淤塞,但暂时实施并无害处,嘉庆帝同意了。不久永定河又暴涨,漫过河堤,王念孙自己引罪,得圣旨批准后退休。

嘉庆十四年(1809年),王念孙偕同赵佩湘办案。随后奉命调任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根据巡查酉淀上游各河实情,草拟《查勤新旧唐河潴龙河并东西淀应浚情形禀稿》呈上司,陈述治水建议。

晚年生活

道光元年(1821年),王念孙将顾广圻校注的《淮南子》诸条附入《读书杂志?淮南子内篇补》中刊行,王引之作序记其事。王念孙审读丁履恒著的议论古韵的诸篇文章,签出不贴合切韵的35条,致函丁履恒,并附上所签最重要的28条供参考。秋,王念孙给江有诰写信,告知读其《诗经韵读》、《古韵总论》的感受,并附上昔日与李赓芸讨论韵学函,供参考。

道光三年(1823年),恰逢王念孙八十寿辰,陈奂等撰寿联,胡培犟、郭尚先等撰寿序祝贺。王念孙致函江有诰,答复其咨询的事宜,和他讨论四声学说,随函附上《广雅疏证》请求他的斧正。

道光五年(1825年),王念孙受赐加四品衔,并获恩准重赴鹿鸣宴,赋诗六首记录此事。

道光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832年2月25日)寅时,王念孙逝世于北京私邸,享年八十九岁。

王念孙历史评价

清代

阮元: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王石臞先生墓志铭》)

当代

周祖谟(中国语言学家):①精于考订,援引该洽,博约简取,而又能疏通训诂,触类旁通,独造自得,所以论成就自然高出钱氏之上,而《广雅疏证》最大的特点也就在于不泥于前人旧注,旁征博考,参互比证,即音以求字,因文以考义,所以解说精当,往往出人意表。王氏虽在注释《广雅》,而随处都在解释先秦两汉古书的词义,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媲美。(《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 ②在清代校勘家里面王念孙是最杰出的人物,他的遗书里有《方言疏证》一卷,其中往往有很精到的见解。(《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

濮之珍(复旦大学教授):王念孙和段玉裁是同时代人,同师戴震,当时是乾嘉极盛时代而段王之学可说是乾嘉时代的代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标志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广雅疏证》这部书王念孙倾注了旺盛的精力和深厚的学识,他是“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实为“高邮王氏学”之精华。

殷孟伦: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著《广雅疏证》一书,是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书和与之同时代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问世,标志出中国语言学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

徐复(原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其以声音通训诂,语多独创,其词源、词族之研究,尤微至。王氏《疏证》成书后,时值乾嘉鼎盛,戴钱段王之学,如日丽天。研习诂训者,几无不奉王氏为圭臬矣。稍后则有俞樾、王树槌、王士濂、刘岳云、朱师彻、陈邦福等人,拾遗补缺,解释疑义,此后人有胜于前人也。(《广雅诂林·前言》)

王力(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氏在训诂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说段玉裁在文字学上坐第一把交椅的话,王念孙则在训诂学上坐第一把交椅。世称“段王之学”;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好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下来的。(《中国语言学史》)

鲁国尧(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①王念孙是中国语言学史和校勘学史上的珠峰人物,其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史和校勘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②可以认为,王念孙是中国古代语言学领域中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或者说是宙斯之一,他的学问为他的同时人所推许,为后人所尊崇。至于谈到缺点,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制约,任何著作总会有不足或缺点的,我们绝不能因此苛求先贤,评论一本书,应该看它比前人超出多少,应该看它比同辈高明多少,应该看它给后人留下多少。(《说“哂”》)

梅祖麟:王念孙发明了一种模式,没有证据就说明A是B的同源字,还将它叫做一声之传。这就是清儒的考据方法!外国人可干不出这种事。(《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

张先坦(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念孙具有较强的语法观念,并且影响了其后的几代学人。(《〈读书杂志〉句法观念研究》)

李玉洁(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①段玉裁和王念孙是清代小学集大成者,他们对声训皆有阐述。②王念孙在声训方面贡献最大,他深明以声为义之理。(《从“右文说”看汉语的字词关系》)

王念孙主要作品

王念孙生平主要著述有《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道河议》《河源纪略》等。

王念孙补充介绍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 ”之称誉。

  王念孙之父王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雍正二年(1724)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官至吏部尚书,曾延请戴震为念孙授读,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尽得其传,《清史稿》有记载:“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于经,熟于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于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韵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年二十余,与李惇贾田祖晨夕过从,饮酒歌诗,质疑问难,又常与刘台拱、任大椿、程瑶田书札往来,研讨古学,阐发叔重,康成阃奥,翁方纲赠以楹联云:“识过铉锴两徐而上,学居后先二郑之间。”可谓颇得其实,可见王念孙青年时所诣已如此高深。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二十三,得江永《古韵标准》读之,始知顾氏所分十部,犹有罅漏,旋里后取三百五篇,并参改《楚辞》、《淮南子》、《易林》等书用韵,反复寻绎,始知江氏之书,仍未尽善,遂以已意重加编次,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同时,对古书中文字的假借、声音的通转,都深有体会。

  作为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态度,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也。”王念孙除精通训诂外,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创见。对《淮南子.内篇》订正字句错误九百余条,用归纳法从这些误例中得出古书“致误之由”,凡得六十二例。这六十二例,总结出古书误例的规律性,是王念孙校勘古书字句错误的经验总结,被后人用作校勘其他古书的通例,具有广泛意义和深远影响。 其子引之“述所闻于父”而撰成的《经义述闻》一书,也有不少校勘内容,书末卷三十一、三十二所载“通说”五十三条,更为精粹所在。又有《经传释词》一书,专为解释经传中的语词而作,自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之书,凡有虚词的文句,都一一搜讨,诠释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做到“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为后来研究虚词开辟了一条门径,影响极大。在校勘方面,他还提出三个勇改和三个不改的主张,非常精当,为古籍校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于经史之外,王念孙还精熟水利,曾在工部为官期间著《道河议》上下篇及奉圣旨纂《河源纪略》,“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念孙力辨其讹,议乃定,《纪略》中《辨讹》一门,念孙所撰也。”(《清史稿》)罢官之后,每日以著述自娱,著有《读书杂志》,对于古义晦涩、腾抄误写及后人点校妄自更改之处,皆一一更正。其中一字之考证,博及万卷之书,其精于校雠由此可见一斑。《清史稿》称颂高邮王氏一门:“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王念孙生平主要著述有《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 》、《道河议》、《河源纪略》等。

  “王念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