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益阳市名人>赫山区名人

周谷城

周谷城人物照片

赫山名人周谷城介绍

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周谷城,(1898年~1996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1898年9月13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长湖口的农民家庭,民国2年(1913年)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

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主席。早年学习世界语,热心世界语的宣传、推广。1981年同胡愈之、楚图南等知名人士发起世界语之友会,以后曾出席世界语之友会座谈会,倡导世界语。

周谷城人物生平

1913年,十五岁的周谷城考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时他已经系统地读了《史记》《汉书》《国语》《战国策》等古 籍,作文时喜欢引经据典,阐述道理。国文老师袁吉六后来说:“我在第一师范教书时,古文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在省立一中教书时,古文最好的是周谷城。”袁 吉六是前清进士出身,既是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又受聘在第一中学教国文,在一中的作文讲评时他经常引周谷城的文章为例。周谷城与毛泽东有三个共同的老师, 另两位便是杨昌济和符定一。

1917年周谷城从湖南省立一中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甫入大学,即逢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 1921年,周谷城离北京高师毕业还差半年,便回到湖南长沙,在第一师范执教英语和论理课了。当时,毛泽东正在一师附小任主事。一见之下,引为知己。 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2 年底,何叔衡出任船山学社社长。周谷城应毛泽东之邀,做过自修大学和船山学社的教师,教心理学。与此同时,周谷城又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开始了长达一 生的笔耕生涯。1923年,周谷城出版了第一本译作《实用主义论理学》。 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城构建自己学术思想体系的《生活系统》一书。在这本兼融心理学与哲学于一体的著作中,他认为知、情、意三者前后承续,首 先是物我浑然一体,而后是物我分立,进而是信仰生活。

1942年春,周谷城经进步教授陈望道、张志让介绍,受聘于迁址重庆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并在陈望道任系主任的新闻系开设英 文报纸分析课。周谷城仍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还协助陶行知开办社会大学,被聘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顾问。他的学问人品受到学生们的景 仰,1945年春周谷城任系主任,历史系的学生曾以他的名字成诗:“周谷城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才济济”。周谷城还致力 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他仔细研究和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世界史著作,认为缺憾多在于堆砌历史事件,而且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置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于不 顾。周谷城认为,不能也不应该追随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希腊、罗马并非驾驭其他地区的文化中心,中国、印度跟希腊、罗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在这样的思 想前提下,周谷城着手编写格局一新的《世界通史》,力求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综合为统一整体,阐明欧洲的古老文明和近代文明,中国、印度等各自都有其独立 发展的文化系统,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互相渗透、互相作用,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画面。

1949年,周谷城的三卷本《世界通史》正式面世。在这部通史中,周谷城以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的相互关 联、日趋融合为主旨,描绘了世界文化彼此交流和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周谷城提出,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尽管世界上多文化区、多国度并存,但并非各自 孤立活动,而是从一开始便蕴涵着互相往来、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的趋势,这种趋势又是必然的。除《世界通史》外,周谷城还著有《中国通史》。这两史可说是影 响了中国几十年。史学名家不少,但一人撰写《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在中国史学界至今还没有第二人。

1946年,周谷城随复旦大学由重庆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又与张志让、潘震亚、翦伯赞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 “大教联”)。上海解放后,周谷城被任命为新复旦的首任教务长,接着又受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的委托,创办了上海市历史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1952 年高校实行院系调整,调入复旦大学的全国知名学者、学术界的权威人物多达十五人。作为复旦教务长,周谷城代表校长陈望道,带着车队把十五位名教授接进复 旦,其中包括浙大的苏步青、陈建功,沪江大学的蔡尚思等。多年以后,苏步青仍感慨不已道:“望老不容易,把十五个大头团结了起来;周谷老也是有功劳的,我 就是周谷老代表望老带了车队接来复旦的。”

60年代初,周谷城陷入了一场“斗争哲学”的重围。那就是围绕周谷城美学思想展开的大论战。1961年至1962年间,周谷城先后发表了三 篇阐述其美学思想的文章,即《光明日报》上的《史学与美学》,《文汇报》上的《礼乐新解》,还有《新建设》上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在以后针对他的美 学思想展开的论战中,他又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当时的中国大地,已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拔白旗,插红旗”,1959年的反右 倾,1960年的反修防修。阶级斗争的弦正越绷越紧。而周谷城在自己的那些文章中,厚积薄发,坦诚地表述了自己在“正确认识矛盾斗争的限度”、“正确认识 矛盾斗争与矛盾统一的关系”等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中,周谷城表述了一个主要观点,即“时代精神汇合论”。他是这样诠释的: 在原始氏族社会,因着人与自然的斗争,部落与部落的斗争,常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汇合而为氏族社会的时代精神。封建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 时的时代精神。资本主义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各时代的时代精神虽是统一的整体,然从不同的阶级乃至不同的个人反映出来,又是 截然不同。

粉碎“四人帮后,周谷城迎来了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以后,周谷城在学术研究上著述频频,先后发表《秦汉帝国的统一运 动》《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关于艺术创作地位》《看重统一整体,反对欧洲中心论》等论文,创言立论,老而弥坚。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史学与美学》一 书,重新修订出版了《中国通史》。1982年,他编著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周谷城晚年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以八十高龄登上教坛,讲授世界史,培养了“文革”后第一批史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写了《中外 历史的比较研究》《所谓意境》《论古封建》等有影响的专论。1984年,他主持创办了《中国文化研究集丛》,并主编了“中国文化史丛书”。1986 年,又担任了“世界文化史丛书”主编。1988年,又主持编纂出版了大型学术丛书“民国丛书”。199 0 年11月和1992年3月,周谷城两次写信给全国人大和上海市人大负责人,表达对自己身后事的态度:“谷城去世以后,不要搞告别仪式,不要骨灰,一切书籍、文物交给人大科教文委员会。”

周谷城人物事迹

与毛泽东“同师”

1913年,十五岁的周谷城考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这是湖南省内第一所省立中学,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是符定一。符定一治校严谨,以“公、勇、勤、俭”为校训,对学生进行勉励。进入省立一中,对英语和数理化等每门学科都感兴趣,如饥似渴地学。

他曾有过八年在“周氏族学”中读书的经历,养成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周谷城的作文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那时他已经系统地读了《史记》《汉书》《国语》《战国策》等古籍,作文时喜欢引经据典,阐述道理。国文老师袁吉六后来说:“我在第一师范教书时,古文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在省立一中教书时,古文最好的是周谷城。”袁吉六是前清进士出身,既是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又受聘在第一中学教国文,在一中的作文讲评时他经常引周谷城的文章为例。

周谷城与毛泽东有三个共同的老师,另两位便是杨昌济和符定一。杨昌济是杨开慧烈士的父亲,当时在省立一中教修身课,他的学问、道德和风采,给周谷城留下很深的印象。符定一是一位前清宿儒,袁世凯称帝时,杨度发起成立“筹安会”,符定一紧紧跟上,在湖南筹安会当上了会长,但他跟杨度一样,后来的思想也转到社会主义这边来了。

接受“五四”洗礼

1917年周谷城从湖南省立一中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甫入大学,即逢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周谷城后来回忆,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和许多哲学原著。他十分赞同科学和民主的观点,还广泛接触各种新思想,阅读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思潮的中外书籍,有马克思主义的,也包括实用主义的。

广泛涉猎,兼收并蓄,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这是“五四”时期知识界、学术界的风气,也是当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术风气,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道路。从那时开始,周谷城在学问道路上一直是解放思想,打开视野,广博地阅读,不断地求知,贯通中西,穷究今古,自立新说而成一家之言。进入盛年以后,除历史学领域外,这位学人在哲学、美学、教育学、逻辑学、社会学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令人刮目。

执教英语和论理课

1921年,周谷城离北京高师毕业还差半年,便回到湖南长沙,在第一师范执教英语和论理课了。当时,毛泽东正在一师附小任主事。一见之下,引为知己。在那段令周谷城终身难忘的日子里,通常是,晚饭之后,毛泽东去到周谷城处,说古论今,作竟夜长谈。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不少共产主义小丛书的周谷城,和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之间,自有说不完的话题。

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2 年底,何叔衡出任船山学社社长。周谷城应毛泽东之邀,做过自修大学和船山学社的教师,教心理学。与此同时,周谷城又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开始了长达一生的笔耕生涯。1923年,周谷城出版了第一本译作《实用主义论理学》。

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城构建自己学术思想体系的《生活系统》一书。在这本兼融心理学与哲学于一体的著作中,他认为知、情、意三者前后承续,首先是物我浑然一体,而后是物我分立,进而是信仰生活。这部著作既是对构造派心理学的批判,也是周谷城向哲学领域挺进的起始,其早年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一斑。

新复旦首任教务长

1942年春,周谷城经进步教授陈望道、张志让介绍,受聘于迁址重庆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并在陈望道任系主任的新闻系开设英文报纸分析课。周谷城仍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还协助陶行知开办社会大学,被聘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顾问。他的学问人品受到学生们的景仰,1945年春周谷城任系主任,历史系的学生曾以他的名字成诗:“周谷城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才济济”。

周谷城还致力于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他仔细研究和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世界史著作,认为缺憾多在于堆砌历史事件,而且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置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于不顾。周谷城认为,不能也不应该追随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希腊、罗马并非驾驭其他地区的文化中心,中国、印度跟希腊、罗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周谷城着手编写格局一新的《世界通史》,力求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综合为统一整体,阐明欧洲的古老文明和近代文明,中国、印度等各自都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互相渗透、互相作用,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画面。

1949年,周谷城的三卷本《世界通史》正式面世。在这部通史中,周谷城以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的相互关联、日趋融合为主旨,描绘了世界文化彼此交流和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周谷城提出,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尽管世界上多文化区、多国度并存,但并非各自孤立活动,而是从一开始便蕴涵着互相往来、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的趋势,这种趋势又是必然的。

周谷城还著有《中国通史》

除《世界通史》外,周谷城还著有《中国通史》。

1946年,周谷城随复旦大学由重庆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又与张志让、潘震亚、翦伯赞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周谷城作为“大教联”中坚分子,上了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的黑名单。

上海解放后,周谷城被任命为新复旦的首任教务长,接着又受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的委托,创办了上海市历史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1952年高校实行院系调整,调入复旦大学的全国知名学者、学术界的权威人物多达十五人。作为复旦教务长,周谷城代表校长陈望道,带着车队把十五位名教授接进复旦,其中包括浙大的苏步青、陈建功,沪江大学的蔡尚思等。多年以后,苏步青仍感慨不已道:“望老不容易,把十五个大头团结了起来;周谷老也是有功劳的,我就是周谷老代表望老带了车队接来复旦的。”

“时代精神汇合论”

60年代初,周谷城陷入了一场“斗争哲学”的重围。那就是围绕周谷城美学思想展开的大论战。1961年至1962年间,周谷城先后发表了三篇阐述其美学思想的文章,即《光明日报》上的《史学与美学》,《文汇报》上的《礼乐新解》,还有《新建设》上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在以后针对他的美学思想展开的论战中,他又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

当时的中国大地,已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拔白旗,插红旗”,1959年的反右倾,1960年的反修防修。阶级斗争的弦正越绷越紧。而周谷城在自己的那些文章中,厚积薄发,坦诚地表述了自己在“正确认识矛盾斗争的限度”、“正确认识矛盾斗争与矛盾统一的关系”等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中,周谷城表述了一个主要观点,即“时代精神汇合论”。他是这样诠释的:

在原始氏族社会,因着人与自然的斗争,部落与部落的斗争,常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汇合而为氏族社会的时代精神。封建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资本主义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各时代的时代精神虽是统一的整体,然从不同的阶级乃至不同的个人反映出来,又是截然不同。

这就是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周谷城的解释,自然又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被围追堵截的又一焦点,一时间,“商榷”文章蜂起。关于时代精神的讨论,从1963年至1964年,前后延续了两年。各方来稿踊跃。仅《光明日报》一家,在1964年夏、秋之际三个月里,讨论的稿件就有近三百篇,其中批评周谷城观点的占大多数,赞成他观点的仅三十余篇。在这段时间里,有人为显示其革命的彻底性,与周谷城在《光明日报》上多次交锋。

人生第二春

粉碎“四人帮后,周谷城迎来了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第二个春天。

1978年以后,周谷城在学术研究上著述频频,先后发表《秦汉帝国的统一运动》《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关于艺术创作地位》《看重统一整体,反对欧洲中心论》等论文,创言立论,老而弥坚。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史学与美学》一书,重新修订出版了《中国通史》。1982年,他编著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周谷城晚年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以八十高龄登上教坛,讲授世界史,培养了“文革”后第一批史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写了《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所谓意境》《论古封建》等有影响的专论。1984年,他主持创办了《中国文化研究集丛》,并主编了“中国文化史丛书”。1986年,又担任了“世界文化史丛书”主编。1988年,又主持编纂出版了大型学术丛书“民国丛书”。199 0 年11月和1992年3月,周谷城两次写信给全国人大和上海市人大负责人,表达对自己身后事的态度:“谷城去世以后,不要搞告别仪式,不要骨灰,一切书籍、文物交给人大科教文委员会。”

周谷城“一笔二史”见功力

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历史系主任, 复旦大学教务长。代表作《中国通史》 上、下册,《世界通史》一、二、三册。这两史可说是影响了中国几十年。

史学名家不少,但一人撰写《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在中国史学界至今还没有第二人。

1932年,周谷城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授兼史地系主任,开始以历史学为专业,主讲《中国通史》课。这时,他在既从事反帝爱国运动,又担负繁重的教书任务的情况下,埋头编写《中国通史》上下册。1939年他出版了《中国通史》,提出了“历史定形论”,指出历史事件的有机组织和必然规律,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中国历史,在广大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这本书被当局认为“有马克思主义嫌疑”,视为禁书,责令周谷城停止教中国历史课,改教世界史课,周谷城从此跨入了世界史领域。

历史事件的堆砌

从1942年秋天到重庆开始,周谷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长达半个多世纪。周谷城研究了当时流行的世界史著作,认为都是历史事件的堆砌,不能给人以全局或统一的整体感,而且都是以欧洲为中心,轻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古老文明。他批评“欧洲中心论”,提出要诸区并立,同时着手编写具有新格局的《世界通史》,力求综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为统一整体,阐明欧洲的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只是构成世界文明史的一个部份,中国、印度等各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与西文文化系统渗透,相互竞争,构成一幅生动而又壮丽的世界画面。1949年,他出版了《世界通史》,这部著作并不是仅仅将以往国外各项研究成果汇集综合起来,从体系构成到具体论断,都表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与独到的见解。和国外同类著作相比,该书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堪称自成一家之言,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旧体系,在世界史研究方面起了拨正方向的作用。这两部个人奋力编写的通史,实为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所仅见。

这两部巨作奠定了周谷城在历史学界的地位,也曾让他从困境中得以解脱。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了,周谷城被关进“牛棚”,受尽了折磨。1968年11月,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有写完,书还是要让他写下去。”周谷城由此得到了解放。但由于张春桥、姚文元的百般阻挠,《世界通史》终于没能续写下去。

《世界通史》一至三册,叙述从古代世界到近代世界的历史。第四册,计划叙述产业革命展开以来的历史,当时未得来及写出,后来周谷城一再想补写,可惜,终其一生未能如愿。

周谷城人生评价

周谷城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他早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6年投身湖南农民运动,发表《论租谷》《农村社会新论》等文章,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农村中的阶级剥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3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在上海创办《正理报》(周刊),著文批判买办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创办社会科学讲习所,向沦陷区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被敌伪势力监视。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潜赴大后方时,遭日伪逮捕,在杭州拘禁37天后被保释。在重庆复旦大学教书时曾被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起草宣言,鼓励学生参加革命,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民主教授之一。他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大学教师联谊会”,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治,争取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而奋斗。上海解放前夕,他被捕关押于国民党上海警备局令部,后由于复旦大学师生的罢教罢课,国民党被迫将他释放交学校管束。周谷城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心血谱写了自己闪光的历史篇章。

周谷城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几十年来,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有密切交往,且忠诚合作。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与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夏明翰等往来密切,心心相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接到毛泽东的来信,坚决赞成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愿为此效力。全国解放后,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四人帮”的长期迫害,但始终没有动摇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他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拥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他以渊博的学识、坦诚的态度、诤友的胸怀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充分表现了一个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战友的高贵品质。

周谷城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卓越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早年结识邓演达,1930年曾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解放后,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为农工民主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和农工民主党其他领导人一起,带领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呕心沥血,努力工作,为加快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他积极参政议政。

在上海市人大工作期间,周谷城积极提议,制订上海市文物保护法规,主张加强上海市的基础教育,为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提出许多意见,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在担任全国人大领导职务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为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检查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还为推进我国与各国议会间的交往做了大量工作。他在会见外宾中,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法制建设情况,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谷城始终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筹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担任第一任会长,还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他为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而殚精竭虑,直到病重期间,仍然关心该会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周谷城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70多年,硕果累累。早年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变化》、《中国政治史》等著作。1939年出版的《中国通史》,是他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著而成的产生了很大影响。1949年出版的《世界通史》,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史框框。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纵论古今,评说中外。从历史学到政治学,从哲学到社会学,从美学到教育学,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勇于创新,尤喜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为学界尊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周谷城以80高龄登坛授课,为国家培养了“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他在学术研究中,注重联系实际,坚持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晚年,他特别关注环太平洋地区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他提出环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将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并主持创立了“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亲自担任会长,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周谷城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秉性忠厚,识大体,顾大局,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朴素。他生前立下遗嘱,身后不要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表达了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移风易俗、丧事从简号召的决心。周谷城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在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杰出成就,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周谷城补充介绍

  周谷城

  (1898—199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历史学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1898年9月13日生于益阳县上湖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由亲友资助在族学读书。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1921年毕业后任湖南第一师范英文教员兼伦理学教员。在毛泽东影响下参加农-动,任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动讲习所教师。1927年春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宣传干事。大革命失败后潜往上海,为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撰稿、译书,在大学兼课。1930年秋到广东中山大学任教授兼社会系主任。1931年秋在暨南大学任教授兼历史社会系主任。194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连续半个世纪,还任过历史系主任、学校教务长、博士生导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和学术专家。70年历史教学研究工作,硕果累累。早年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变化》、《中国政治史》等著作。1939年出版80万字的《世界通史》,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史体系,有创见。毛泽东评价较高,在“文革”中曾说,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有写完,要让他写下去,对他进行保护。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从史学到政治学,从哲学到社会学,从美学到教育学,都有深刻的研究和著述。80岁高龄仍执教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他是中国史学会首任执行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其著述有数百万字,专著10多部,论文24多篇,是中国著名的学者。

  他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早年投身五四运动和农-动。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发表了《论租谷》、《农村社会新论》等文章。在上海创办《正理报》,著文批判买办哲学。抗战期间创办社会科学讲习所,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曾被日伪势力拘禁37天。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破孩斗争,为上海著名民主教授之一。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与中共三代领导人都有密切交往与忠诚合作。大革命时期,与毛泽东、夏明翰同心奋斗。抗日战争时期,竭诚拥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接见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友情真挚深厚。改革开放新时期,学习邓小平理论,拥护-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渊博的学识、坦诚的态度、海友的胸怀,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显示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崇高品质。

  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卓越领导人。北伐后期,就职于邓演达主持的总政治部。193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解放后,历任农工党上海市主委、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为农工党的建设,为参政议政、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作出了贡献。1949年9月以民主党派人士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全国人大领导职务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1982年4月,他回到故乡益阳县上湖乡,为《益阳县志》、《益阳地区志》题写书名,以表达对益阳建设的支持和对家乡人民的眷念。

  1996年11月10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8岁。他生前留下遗瞩:身后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一切书籍、文物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党和人民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他录先哲语录亲笔书写一幅中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亦是对他一生的业绩和风范的真实写照。他以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党和人民的敬重。1994年5月5日,-曾前往华东医院看望住院的周谷城。人们称颂他是世纪老人、一代宗师。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周谷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