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池州市名人>东至县名人

周馥

周馥人物照片

东至名人周馥介绍

晚清至民国初年政治、军事人物

周馥(1837年-1921年9月22日),字玉山,号兰溪。安徽至德(今安徽东至)人。晚清至民国初年政治、军事人物。

周馥为出身诸生,多次应试未中。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入其幕。后又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同治九年(1870年),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光绪初年历任永定河道、津海关道兼天津兵备道等职。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任前敌营务处总理。马关议和后,以身体病弱自请免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李鸿章与联军议和时,周馥调任直隶布政使,并在李鸿章病故后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山东巡抚擢两江总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调两广总督,一年后告老还乡。清朝灭亡后,以前清遗老自处。民国十年(1921年)病逝于天津,年八十四,逊清赐谥“悫慎”。死后其子弟刻有《周悫慎公全集》。

周馥跟随李鸿章兴办洋务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李鸿章倚重。在北洋海军、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开平煤矿及唐胥铁路的创办过程中均有作为 ,是后期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操盘手,且助开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有功于教育。他是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概述内图片来源

周馥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馥生于清穆宗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安徽至德人(原属安徽东流,今安徽东至县)人。诸生出身。咸丰末年,避战乱辗转到省城安庆。

投身淮幕

咸丰十年(1860年),被人推荐至湘军祝姓营务处帮办文案。

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翌年,被擢为随营总文案,携护巡抚印信,随李鸿章率淮军进攻苏、常等地太平军,并参议军务。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奏保周馥保奏以知县留江苏候补,后以直隶州知州留江苏补用。次年,入金陵善后工程总局办事。后丁父忧,未能随李鸿章赴河南、山东对捻军作战。又过了二年,经曾国藩、李鸿章荐保,以知府候补江苏。

渐次升迁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由湖广督直,招周馥任事。次年春,周馥抵津,恰遇永定河连年决口,李鸿章命周馥治河有功,乃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奉旨以道员留直隶补用。

同治十二年(1873年)9月,奉旨加按察使衔。次年,奉旨加二品衔。

光绪元年(1875年)冬,李鸿章委派周馥筹办海防支应局,负责北洋水师军饷收放事务。他“苦心经画”,使军饷供应得到保障。

光绪三年(1877年),署永定河道,治理永定河。

光绪四年(1878年)夏,周馥丁母忧回籍,两江总督沈葆桢以修理金陵城垣大工美差,劝他留在江苏任职。周馥坚辞说:“李相国待我最厚,我既出山,安可无端弃北而南也。丈夫出处,惟义是视,何计利害!”

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李鸿章丁母忧回籍,遗缺由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张树声因诸务生疏,遇事多同“从淮军久”又与诸将士融洽的周馥磋商,依为臂助,故保奏他以津海关道会办天津营务处兼北洋行营翼长,负责襄办交涉、营务及海防诸事。十二月,随李鸿章、马建忠与美国提督薛斐尔商定《朝美通商条约》。在他起草的约稿中,坚持“朝鲜乃中国属邦”的立场,但由于美国不接受,清廷亦未能坚持,故此把朝鲜推向任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深渊。周馥每忆及此事,都深感遗憾。翌年兼署天津兵备道。

光绪十年(1884年)夏,中法战争爆发,沿海防务吃紧,清廷命李鸿章派专员负责在渤海湾海口一带加强防务。 李鸿章即以周馥“随营多年,熟谙工程,究心韬略”,奏委他督办此事。周馥从五月至七月,终日奔驰于海口南北各要隘,一面“联络营将,会督地方文武,编查民船,严禁接济勾结等弊”;一面督同各处将领,认真勘察各港湾炮台,并绘制北洋地形总图,又绘制大沽、北塘、营口、旅顺、大连、烟台、登州七处要塞分图,并制成部分模型,以供进呈。

是年,周馥又会办电报局事务,经手创办北塘至山海关电报线。翌年夏,奉委筹建天津武备学堂,“开创中国创办武备学堂之始”。十月,参加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的议定过程。

光绪十二年(1886年)春,周馥禀请李鸿章在天津建集贤书院,以招四方游士。又建博文书院(今天津市海河中学),以培育精通外语人才。四月,总理海军事务醇亲王,奉旨巡阅北洋海防,扈从文武官员及舆仆人等二百三十余人。李鸿章对醇亲王进行隆重接待,凡阅操一应事宜,悉由周馥筹办。周馥不仅对各种接待礼仪、膳宿安排、巡察路线、阅操程序作了精心安排,还随李鸿章陪同醇亲王至大沽、旅顺、大连、威海、胶州湾等巡视,检阅海军实弹演习,并参议防务诸事。同时,他还亲自撰写了数万言的《醇贤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逐日详细记述醇亲王巡阅的全部活动。对于周馥筹办的这次巡阅安排,醇亲王甚为满意,故保奏他以按察使留直隶补用。

五月,周馥看到“唐山运煤迟滞,不能以时接济兵船所需”,即禀请修胥各庄至阎庄运煤铁路,铺设钢轨60里。是为唐胥铁路,开中国商办铁路之始。后又奏请创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并督办完成天津至林西一段工程。

八月,户部以津海关“洋药税厘箱数不符”,奏参将周馥“严议革职”。李鸿章对此非常气愤,认为是户部有意对他掣肘拆台。即以津海关征收洋药税厘“箱数并不短少”,“查明并无弊混”等情,奏请撤销参案。同时李鸿章致信工部、吏部尚书,说明情况,希望主持公道。后在李鸿章的力保下,对周馥的参奏被撤销。十月,周馥调署长芦盐运使。

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总理北洋沿海前敌水陆营务处并督办旅顺船坞工程。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周馥升任直隶按察使。 奉委会同海军统领丁汝昌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六月入京陛见时,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也多次接见他,详细商讨海军章程等事。次年(1889年)四月,“户部以直隶旗地迷失甚多,既不交租,又不完粮,不如清查归公,以补缺赋”。李鸿章即委周馥会同藩司松椿,筹设直隶清赋局,制订“清赋章程”,切实调查。

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周馥赴旅顺验收船坞工程,以督饬洋员船坞按期竣工,奉旨赏头品顶戴。翌年,周馥随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军,他深感时事艰难,一旦发生战事,防务堪忧。有鉴于此,他曾密告李鸿章“北洋用海军费已千余万,只购此数舰,军实不能再添,照外国海军例不成一队也。倘一旦有事,安能与之敌!”他认为朝官皆书生出身,不懂军事,毫无远虑,若情扩军增费,“必谓劳费无功”,若至势穷力绌,必归过北洋,彼时有口难诉。“不若乘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通同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李鸿章哀叹:“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于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能行,奈何!”周馥的这些顾虑,不幸被三年后的甲午战争所验证。

身处危局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饬李鸿章“派兵往剿”,周馥曾就战守之策,向李鸿章“力陈三事”,均被李鸿章采纳。平壤、黄海之役后,李鸿章制订了旨在防御京畿重地、东省根本,然后厚集兵力,规复朝鲜之地的作战方阵,被光绪帝批准。李鸿章即委周馥“总理前敌营务处”,周馥于八月初二日离津,经山海关,于二十三日抵沈阳。此时,各军由朝鲜败退,海防吃紧,粮饷不济,李鸿章又委周馥兼“总理后路粮台”。周馥即在凤凰城、辽阳州等地设局转运粮械,并亲至摩天岭、营口等处收集溃勇,调护诸军。十月,由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周馥又赶往前线筹办饷械转运等事。但由于“军械粮饷,转运采买,萃于一身”,而“各军无主帅,亦乏粮械,节节败退”,“若将饷械送前,恐军败资敌,存后又难以时接济”,故周馥深感忧虑,以至成疾。翌年正月,李鸿章把他调回天津,前敌运务交给袁世凯接办。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赋闲京师。周馥也以“咳病加剧”自请开缺。他乘船南归,暂寓扬州,“布衣野服,日与里老话桑麻,不复谈国事”。乡居达三年。

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周馥曾写有《感愤诗》五首,以抒发胸中的怨恨与悲愤。其中有:

岂真气数力难为?可叹人谋著著迟;自古师和方克敌,何堪病急始求医!

西邻漫恃和戎策,东海宁逢洗辱时;蠢尔岛夷何负汝?茫茫天道意难知。

十载经营瞥眼空,敢言掣肘怨诸公,独支大厦谈何易,未和阳春曲已终。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月,李鸿章电招周馥“赴山东襄黄河工程”。次年二月,入京召见。慈禧太后问及中日之战失败原因时,周馥则将“户部铿费,言者掣肘各事和盘托出,并将前密告李相国之言亦奏及”。又说“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之力,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一切皆未预备,何能出师!”但“李鸿章若言力不能战,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慈禧听罢,无言以对,只有长叹。这次召见周馥,原有“授河督”之议,但因“有阻之者”而搁置。李鸿章对此甚为气愤,曾与友人言:“吾推毂天下贤才,独周君相从久,功最高,未尝一自言,仕久不迁。今吾年老,负此君矣。”遂密疏荐之。八月,周馥简放四川布政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义和团运动爆发,引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光绪匆忙逃亡西安,命李鸿章与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为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以直隶布政使觉罗·廷雍被联军杀害,即奏调周馥为直隶布政使,负责“办理京畿教案”。旋又奉旨随同办理议和条款,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才回本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李鸿章逝世。直隶总督遗缺,清廷加周馥巡抚衔,即命其暂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至袁世凯到任接篆,周馥才回布政使本任。

督抚各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周馥升任山东巡抚,并加兵部尚书衔。因与联军交涉撤销天津都统衙门、归还津渝铁路等事件未了,故延至七月初才抵济南接巡抚印。时值黄海水涨,惠民、利津等县河堤多处决口,他督率官民筑堤防堵。又因中日战时,德国乘机强租胶州湾,并私修胶济铁路,霸占沿路矿山。周馥以奏开济南、周村两处商埠相抵制,经交涉,德国被迫撤去沿路驻兵,归还矿山。

在此期间,除治理黄河外,周馥对各项“新政”也十分重视:创办了山东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并令各地创办各类学堂;又设立山东省工艺总局,令各地设分会、分公司、立农桑总会,令各地建分会;同时,周馥还自己投资近代企业,收买胶济铁路股票十三万两,投资十万两于峰县煤矿。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期间曾筹办渔业公司,查勘东三省矿务,招商试办。同时在扬州筑园林“小盘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请派亲贵大臣赴各国考察政治,以图消弭日益高涨的革命。 十一月,因上海英国副领事无故判押华人官眷,并唆使印度巡捕打伤差役,激起民愤,引起互斗,结果3名印度巡捕、3名英国人被打伤;12名华人被杀,引起外交事件。周馥赴上海查办,组织会审公堂审理。他一面缉拿肇事人犯,安抚中外受害之家,一面将应撤副领事、应征西巡捕两事移交外务部处理,事乃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调任闽浙总督,未到任。旋又奉旨调补两广总督,镇压革命党起义。

晚年与逝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周馥派兵镇压革命党人领导的黄冈(今广东饶平)、惠州起义。同年,以年老多病为由,奏请“回籍就医”,获得朝廷恩准。

民国元年(1912年),清廷宣布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周馥以前清遗老自处。同年,因与德人交往,他举家移居青岛警察署前,湖南路、蒙阴路口购地筑了一座大宅邸,两座楼房及附属用房,曾在青岛中国人中号称第一大宅门。德国胶澳总督对他十分尊重,通过他与寓青的清朝旧吏互通声息,旧吏有事也通过他向德国当局转达,推他为“三江会馆”会长,民国政要徐世昌等人也请他在青岛购地、筑宅。周馥在青岛未再参政,而开始筹办企业。

当民国元年(1912年)9月孙中山来青岛时,身为三江会馆馆长的周馥备下敞篷四轮马车,供孙中山乘坐四处参观、演讲。民国二年(1913年),周馥给德国汉学研究者卫礼贤介绍了一位中国老师——原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劳乃宣,对卫礼贤的译经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民国三年(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风雨欲来时,由于对日本人的警惕和排斥,周馥举家迁往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授周馥为协办大学士。

据周馥的曾孙周一良在自传《天地一书生》中提及,晚年的周馥在所著的《负暄闲语》中云:“吾但求有益于国于民,何尝计及一己利害?及到山东到两江,间遇外人要挟,吾从未轻许一稍损国体,稍拂民心之事,亦从未与外人以借口之端。”

民国十年八月二十一日(1921年9月22日),周馥病逝于天津英租界内的寓所,享年八十四岁。 逊清赐其谥号为“悫慎”。直隶、山东、江南等地均立祠祭祀他。

周馥轶事典故

早年改名

周馥青年时贫苦落魄,曾流亡他乡,他的祖父怕他不得归,遂将他原名中的“馥”字改为“复”。后投李鸿章幕,因李鸿章手书褒奖单时又误将“复”字写成了“馥”,大约是因为已经呈报皇帝,“上达天听”了。这么一波三折,实际上周馥的名字遂因而未改,还是原来的“馥”字。

发迹始末

关于他被李鸿章(也有说是曾国荃)赏识的经过,有不同说法:

其一:周馥在安庆八卦门正街摆测字摊,兼为人代写书信,呈文,对联等。后又迁马王坡涌兴德杂货店门口。期间与“尚未入翰林,亦寄寓皖城”的李鸿章长子“丹崖中堂”颇有交往。等到李鸿章由湖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时途经此地,于是邀其一同北上,延请为幕宾。

其二,据《安徽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载陈钧成撰《周馥轶事》称周馥在安庆摆摊时,李鸿章亦居马王坡。老人有老表在李府伙房挑水,因而认识伙房采买。其人识字不多,就近乞老人代记。李偶阅账簿,见字迹端正清秀,大加赞赏。延为幕宾,办理文牍。”周馥为人处世颇得李鸿章的称道,亦因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其三,据周馥后代周骥良回忆:周馥曾在安庆街门口摆写字摊,代写家书、盈联、祭文、诉状。一天,有一位老妇人因房产纠纷来求诉状,周馥问清情况,就把状纸写好。据说,状纸被当时坐镇安庆的是曾国藩之弟弟曾国荃看中。曾国荃得知周馥是作者后,将其招来询问其家世及履历,颇感满意,遂将其推荐到曾国藩处做幕府的备用人才。周馥到曾国藩幕府后并没有马上受到重用,直到有一天,一位厨师找到他,请他代写一份伙食清单。这份清单是写给李鸿章的。李鸿章见清单字体工整而又敦厚,于是急问厨师这份伙食清单是谁代写的,厨师说是新来的小后生写的,李鸿章就让他把这人找来。周馥到后,李鸿章格外满意,于是照直说:“你这人实在,你这人认真,代厨师写一张伙食清单都不马虎,难得难得。”随后便开始追随李鸿章的仕途起点。

周李相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六日,周馥在保定接“相国病危,嘱速入京”的急电后,匆忙赶往探望李鸿章。“比至,相国已著殓衣,呼之犹应,不能语,延至次日午刻,目犹瞠视不瞑。我抚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余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遂瞑,须臾气绝。余哭之久,不能具疏稿。”

李鸿章的去世,周馥悲痛万分。回想三十余年相随,诸多洋务实业依为臂助,深信不疑。这种始终不渝的知同之情,使他铭感肺腑,一旦永诀,岂能忘怀!他曾赋诗咏志,以示纪念:

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

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兴望后贤。

诗中可以说道尽了他对李鸿章的“感恩戴德”,同时也抒发了国家中兴的强烈愿望,足见一个书生的性情。

视察青岛

周馥接替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多方抵制德国的经济渗透,同时对德治青岛颇感好奇,遂主动提出前往一看究竟。时任胶澳总督特鲁泊闻后颇感意外,在致德海军部国务秘书蒂尔皮茨的函中说,这是一个“几乎无法令人相信的愿望”。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张汝梅、毓贤和袁世凯三位前任都不曾到胶澳租借地访问。周馥是在1902年岁末到访青岛的,“是为山东巡抚出巡胶澳之始”(《胶澳志》)。这件事也留在了一个家族的记忆中,周家第四代、北大教授周一良的追述是“德国占领青岛,山东巡抚和德国总督无任何来往。周馥到任后要求访问青岛。青岛的德国牧师卫礼贤在所著《中国心灵》一书中说‘他那真诚坦率和健康的幽默感立刻扫去了人们心中的疑云’”(《钻石婚杂忆》)。特鲁泊热情款待周馥,史载“德国武官都沛禄派员迎接,礼貌周备,供张颇盛”。 不久之后特鲁泊还到济南府做了回访。这是以所谓“外交”形式进行的交往,加强了青岛与山东内地的贸易关系,山东巡抚与胶澳总督持续十年的文化与非文化对话由此展开,至1914年11月德国败于日本撤离青岛前,继任的五任巡抚中,杨士骧、袁树勋和孙宝琦此后均有青岛之行。

视察青岛期间,周馥参观了礼贤书院,他对新式教育颔首,并允诺学生们可直接升入山东大学堂读书。周馥此番礼贤书院之行,在以后开启了周家与卫礼贤家族几代人的友好。这种友好,持续了大半个世纪,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德友好的佳话。

周馥还“召集华商温语宣慰”,向他们谈了旨在促进青岛与山东商业贸易关系的措施、德国在济南设立领事馆的意义以及派遣一名官员前来调解当地商人与山东商人之间争端或处理诉讼案件的设想。

“访问期间,举行了几次政治会晤,周馥谈了一些关于济南与青岛关系的具体问题。鉴于机构联系缺乏,周馥提出通过外交访问方式弥补。”德国汉学家余凯思在其所著《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孙立新 译)一书中如是表述。

周馥返济不久,德国驻济南领事馆设立,这无疑是青岛之行的后效应。

而且,双方还在防治鼠疫方面进行过有效合作,堪称典范。日本人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文中称,1911年1月中旬,山东发生鼠疫,胶澳当局“至为尽力”,两个月后完全扑灭疫情。时任巡抚孙宝琦特以公函表达谢意,“山东省内死于鼠疫者为300人,如果不是胶州总督府防疫措施得宜,恐将出现10倍如此的病人,必将出现惨情无疑。”

青岛首行,周馥传递给德国人的信息中,还包括“中国想要收回原先丧失的权利,结束殖民统治状态的基本意图”。周馥对特鲁泊说:“即使青岛已被租借给德国,它仍属于山东地盘”。当他把这一观点以更明确的方式传达给青岛的中国商人时,“特鲁泊不得不加以干预了。”尽管特鲁泊提出异议,周馥仍坚持己见。他在1902年12月31日奏折中有明确的体现,其大意为:“胶澳租借地内部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捣乱分子煽动暴动。必须派遣一位能干的官员前往租借地附近地区,在当地居民中重新建立保甲制度,与德国人澄清存在的外交问题,谈判法律条文的进一步补充。”

显然,周馥的观点还是在青岛产生了“离心力”作用——特鲁泊曾在致德海军署国务秘书蒂尔皮茨的函中说:“租借地中的中国居民把济南当局视为自己的代表,并且与它进行密切合作。”

文史专家、青岛市档案馆社会宣传处处长周兆利对此评价说,周馥是在看了德国人在青岛的施政,确切地意识到历史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再因循下去,必须学习德国人,理性地与外国人竞争。所谓“相维相制、观摩受益”,青岛的开埠客观上促进了山东的全面对外开放,尽管这种开放是非主动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历史就是如此。余凯思在《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中说,1902年12月,胶澳总督府翻译(慕兴立)和民政官员维尔茨前往济南旅游。回青岛后,他对周馥制定的若干计划做了详细汇报,其中包括修整大运河、小清河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山东基础设施,使之可以与青岛海港和胶济铁路抗衡。在任期内,周馥修建公路工程,力图把铁路沿线停车点和传统的交通道路连接起来。为防止德国人垄断,周馥还从省金库拨款向矿山投资,由此而形成的与山东矿务公司的竞争,成为后者最终破产的重要原因。

周馥还动员中国资本家向德国项目投资,其全部措施均追求一个明确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工业和商业关系,对德国人加以控制。”在1902年12月的奏折中,周馥表示。周馥抵制德国经济渗透还有一个重要战略规划——顺应呼声,设立“自开商埠”。1903年9月,原驻德公使吕海寰在奏折中倡议“广开商埠”,在朝野中引起关注。

1904年5月1日,在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之际,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书开放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的周村、潍县。“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作为济南分关”,济南商埠“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袁世凯、周馥还起草了一份自开商埠章程,呈请外务部审批。外务部向驻京公使、外国海关官员通报了这一事情。但(通报)文件没有提及德意志帝国,为此,特鲁泊怀疑“这些措施针对德国势力在青岛的存在”。在致函帝国海军署中,他说:“这些商埠之所以要开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别国商人前来贸易,以便削弱德国人过大的势力,因为德国的扩张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两个星期后,外务部向德国驻京公使说明了袁世凯、周馥的建议,后来又向其提交了一份章程草案。“中国政府极力避免这样的印象,即不与德国协商就擅自开放山东商埠。”1904年5月19日,清廷接受袁世凯、周馥的奏议,批准济南、周村、潍县自开商埠,参照岳州、秦皇岛等地开埠章程。随后,《济南商埠开办章程》、《济南商埠租建章程》和《济南商埠巡警章程》等制度相继出台。三项《章程》涉及行政、税收、司法、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分埠和经费筹措等诸多方面,内容具体、细致,为商埠的开办提供了可行的操作路径。1906年1月10日,济南商埠正式开放。数年后,“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

后来的《东方杂志》第8期发表《东抚之办事》文章,称赞周馥开设商埠之举说:“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利。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周中丞(周馥)见此情形,深知其害,遂将济南、潍县、周村镇三处,辟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密奏朝廷,即获谕允,忽然宣布万国。德人闻之,亦惟深叹其手段之神速而未可如何也。设事前稍不谨慎,泄漏风声,德人必起阻挠。”

家风文教

周馥故后,周家继续繁荣兴盛,于工商和学术两界人才兴旺。究其本源,与周馥确立的清廉好书家风息息相关。周馥为官清廉,践行“贤儿多财损其志,愚儿多财益其过”的信条,对勤俭尤为看重。他虽身居高位,却屡屡对子孙强调:“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李鸿章后因甲午战争失败下野后,周馥也随即辞职。他原想自己不会再出来为官了,便将全部财产分给数子。周馥此前做过八年的天津海关道,还做过直隶按察使,经办各项洋务,手中支配着海量资金。当时有位叫孙士达的官员,只做了两年的天津海关道,就由贫转富,成了生活豪奢的富豪。但周馥的六个儿子,每人只分到两万两白银,这几乎成了当时的一桩笑谈。

周馥对文教尤其重视,他自己一生“自少以至笃老,未尝废学”,对儒家修身之学情有独钟。他对后人说:“我家子弟,总以专重儒修为主,不可邪趋旁骛……不可逐末忘本。”即使在他过世前两月的盛夏酷暑季节,八十五岁高龄的周馥仍旧手抄《孔子家语》56页,以传示后人仿效践行。 在对子女垂教方面,写就示儿诗23首。《示海铭二儿》写道:“武侯戒子书,淡泊与宁静;圣人为世师,忠恕重垂警;所贵收放心,欲绝外物屏;改过如扫地,时见尘满境;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一步一从容,即事即思省;久久心自明,豁然开万顷;矢志金石坚,造物难为梗。”

周馥历史评价

周馥在《负暄闲语》曾自评“吾但求有益于国于民,何尝计及一己利害?”

李鸿章:①于洋务、商务,均能相度机宜,随同悉心筹画,有裨时局。②用心极细,虑事最精,且廉政有魄力。③老夫荐贤满天下,独周某佐吾三十载,劳苦功高,未尝求荐拔。④才识闳远,沉毅有为,能胜艰巨。

清末清流领袖翁同龢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日记中记下了对周馥初见的印象:津海道周馥(号玉山),来见,去年户部奏参革职者也,其人貌似粗疏,细看甚能而滑。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①北洋新政,称盛一时,馥赞画为多。②光绪初,督抚权重,及其末年,中央集权,复多设法令以牵制之,吏治不可言矣。锡良强直负重,安内攘外,颇有建树。馥谙练,(杨)士骧通敏,(陆)元鼎办交涉,(张)曾敭论法律,并能持正。

《周馥生平述要》:开兴济减河,灌小站,辟营田数千顷,实行军垦,利赖至今。

曾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的现代作家周作人,见过当时署任两江总督的周馥:(周馥)站在体操场上,穿了长袍马褂棉鞋,也很朴素,像是一个教书先生模样。……实在那一天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印象,可以说在五十年间所见新旧官吏中,没有一个及得他来的,并不因为他教我们办局子,乃是为了他的朴素、诚恳的态度,不忘记我们两个留校的学生,这在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大概是不会有的。

陈寅恪曾言“自光绪(末)迄清之亡,京官以瞿鸿禨、张之洞等,外官以陶模、岑春煊等为清流。京官以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徐世昌,外官以周馥、杨士骧等为浊流”。

周馥主要作品

周馥嗜好读书,尤喜历代诗文、诗话,未尝一日释卷,写下了大量著作及诗篇,后人将其著述整理成《周悫慎公全集》34卷 。另有《玉山诗集》《易理汇参臆言》《负暄闲语》等遗著传世。

周馥后世纪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是周馥故里,有关于他的一些遗迹,如接官厅。

周馥补充介绍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安徽建德(今东至)人。早年因多次应试未中,遂投笔从戎,在淮军中做了一名文书。后又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其间积极筹划建立北洋海军事宜,同时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任永定河道;七年(1881年)任津海关道;九年又兼任天津兵备道;十年,奉李鸿章之命到渤海编练民舶团练;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前敌营务处总理。马关议和后,以身体病弱自请免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周馥任四川布政使。二十七年(1901年),任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同年冬,授山东巡抚,正值黄河在利津和冯家庄决口,周馥组织官民进行治理,并沿河架设电报线,预备大量石块以防不测。此后十余年,山东段黄河未再决口。周馥还在山东积极推行“新政”,二十八年(1902年)在济南设工艺局,发展官营工业。同年创办山东师范馆,兴办师范教育。并于同年11月招募巡警,在济南设巡警总局,开办近代警政等。翌年在济南开办警务大学堂训练警官。三十年(1904年)5月,联合袁世凯等奏请自开济南商埠,并同时开设周村、潍县两处分埠。同年,擢两江总督,后调任两广总督。三十三年(1907年)辞官归乡。1921年病逝,谥“悫慎”。遗著有《玉山诗集》、《易理汇参臆言》、《负暄闲语》、《周悫慎公全集》等。

  “周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