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宁乡市名人

杨世焯

杨世焯人物照片

宁乡名人杨世焯介绍

清末画家

杨世焯(1843-1911),字季棠,清末著名画家。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邑中第一大户”,湖南宁乡大夫塘,靳江杨氏家族中属“世”字辈。自幼承家传水墨衣钵,能诗善词。师从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尹金阳(同出师门的有陈师曾、齐白石、曾纪泽等),书画造诣甚高,人物、山水、花鸟、诗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尤以写意花鸟中的墨竹与梅花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其作画必先精细观察实物,取其神韵入画,故能神情逼真。杨世焯潜心研究中国画的构图、取势,在花鸟画的折枝,阴阳顿挫,起承转合等方面有所建树。作画时讲究立意、情趣、韵味,力求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特别讲究用墨用色,以达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干湿得当的极佳效果。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其优秀作品多幅,其中代表作有《牧童骑牛》 、《墨荷》等。

杨世焯人物生平

作画

青年时代的杨世焯曾师从湘潭著名的现实主义国画家尹金阳学习水墨画,造诣甚高,尤工花草人物。书法则摹欧阳询的"率更体",在平正之中尤见险厉。杨世焯曾游历苏杭达七八年之久。几年中,他饱览了苏杭一带的异水佳山,观摩历朝的丹青珍品,拜谒了不少画坛圣手,眼界顿开。

后至上海,他见坊间有人绣花,便欣然前往学习。中年以后,杨世焯返回乡里,仍致力于绘画。他作画必先精细观察实物,常常出入林中,观察飞鸟栖林时的动静姿态,取其神情于画。因此他的画,神情形象无不生动逼真,颇具现实主义风格。

研究湘绣

杨世焯珍爱民间艺术。中晚年后,他潜心研究刺绣,积极扶持刺绣艺术的发展。杨世焯在湘绣艺术上的卓越贡献在于,他以绘画艺术之才,把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来,开创了民间绣艺与中国画相结合的道路,使湘绣有了新鲜多样的内容,艺术道路更为广阔。

湘绣初始,绣工们最感困难的是缺乏刺绣图样稿本。刺绣时绣工们只能先剪出纸花,贴在绣布(缎)上,然后照着参绣,因此,尽管用针细巧,但形象仍不免呆板。为了帮助绣工们解决画稿困难,杨世焯一连几个月到绣坊去考察刺绣情况,虚心向绣工们学绣,先后绘制了许多稿本。这些稿本,有些是他自己的创作,有些是古代绘画的摹本,专供绣工们用水粉勾脱到绢缎上,然后施绣。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本《杨世焯双钩画稿》,当是杨世焯所绘制的刺绣稿本。画稿中有一部分为未完成稿,已装订成册。稿本为皮纸地,图案均采用墨线勾描。所绘题材有植物、花卉类如菊花、佛手、竹、桂花、兰草、梅花等,动物如猫、狗、螳螂。所勾线条遒劲有力。在画稿双线勾描的领域里,有的已着色,并有深浅疏密的变化,显然是为绣工用线配色而为。

杨世焯曾在他的家乡广收门徒,开馆传授绣艺,培养了大批的刺绣能手。他指导弟子刺绣时,必事先准备实物标本,然后再细细讲解颜色的阴阳浓淡,刺绣时动作的轻重疾徐,被绣对象所独具的特殊神态,力求细致易懂,并溶自己多年的绘画经验体会于其中。1898年,杨世焯带领一批宁乡绣工离开家乡,先后在宁乡县城及善化县荣湾市(令长沙市溁湾镇)和长沙市贡院东街(今中山东路)的杨氏试馆开设绣庄,推销绣品。1904年,年已逾六旬的杨世焯在长沙市鸡公坡五圣祠开设了"春红簃湘绣庄"。春红簃湘绣庄专门绣制供士大夫阶层欣赏的各种字画屏联,从来不制作小日用品和椅披堂彩之类的生活用物。由于它所经营的湘绣品独具一格,人们争相购置,春红簃的声誉很快便高过先于它开设的其它绣庄。春红簃湘绣庄里云集着一大批绣艺精湛的著名绣工,杨佩珍即是其中之一。杨佩珍是杨世焯的堂孙女,18岁起便师从杨世焯学习刺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牧童骑牛湘绣斗方,绣虎斗方、兰花绣屏四幅,均是在1905年由杨世焯绘稿、杨佩珍施绣的绣品。其中牧童骑牛湘绣斗方,其画面构图以牧童为中心,将牛、燕子、垂柳、洲渚贯串起来,尤其是在左上角有杨世焯题的"野塘牛涉水,柳坞燕衔泥"诗句,以诗句揭示主题。绣品用线既匀且薄,绣制精湛,选色清新,浓淡得宜,是湘绣的上乘之作。兰花绣屏四幅,画面简洁清新,表现物体的近、中、远得宜,绣品以针代笔,以线晕色,较好的体现了绣稿的神韵,具水墨画的效果。

杨世焯毕生致力于湘绣艺术的改进和创造,为湘绣艺术的发展,花费了大量的资财,变卖了大部分祖业。他晚年生活贫困,靠在长沙府城的各绣坊里画绣稿为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然而,杨世焯首创的刺绣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开辟了湘绣艺术的新天地,提高了湘绣艺术的水平,促进了湘绣艺术的发展。

杨世焯人物简介

杨世焯 珍爱民间艺术,中年后对春灯戏(即花鼓戏)及木雕艺术,均有贡献,并致力於湘绣艺术之创造与改进。五十岁时,他将杨家世代居住的大夫塘庄园改为刺绣馆,下设刺绣、绘画、雕刻三科,并广收门徒。

杨世焯以绘画之才,把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来,为绣工创作各种画稿,并发明许多针法,开创了民间艺术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全新道路。长沙市志中记载:“湘绣驰名中外,实世焯倡之”。杨世焯的后人从事绘画的有,著名画家杨应修、杨家麟、杨谷贻、杨建五等。

杨世焯人物评价

《中国美术织绣史》中有一段评价杨世焯的话:"湖南宁乡岁贡生杨季棠,工绘事,善雕刻,既老,则出其雕绘余技施之刺绣,依绘画晕色之法以染色丝,依雕绘图谱之式以选花样,故技特精妙,大家闺秀游门下者甚众。清季湘中风气大开,女学校设立甚多,几女校中教刺绣之教员,多杨氏弟子,故派衍顿盛,成今湘绣之一系焉。"《长沙市志》称"湘绣之驰名中外,实世焯倡之",实不为过。

杨世焯补充介绍

  杨世焯

  (1843~1910)

  杨世焯,字季棠,一字继唐,宁乡县朱石桥大湖塘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生。少时从师湘潭著名国画家尹和伯,画技日增,工于人物肖像、翎毛走兽。青年时代携资遨游京、沪,饱览苏、杭秀丽风景,观摩历代丹青珍品,拜谒画坛名流,眼界大开,技法精进。曾因囊中金尽,困于旅次,于饥饿中绘“饥鹰图”一幅,送往当铺。店主系书画行家,见之甚喜,即付售银5两。他饱餐后复作“鹰图”往鬻,店主不受。问其故,答日:“饱态之鹰,猛势全无矣!”足见其画之传神。

  他40岁左右始归故里,常人林观察诸鸟栖林动静姿态,取其神情人画,栩栩如生。他珍爱民间艺术,对家乡的春灯戏(即花鼓戏)和木雕艺术曾大力维护提倡;对雕刻家周义早期的赏识与指导颇深,为周义绘制过许多画稿,教以篆分书法,使周义技艺日益精进。

  他晚年潜心研究刺绣艺术,设馆传艺。其馆设刺绣、绘画、雕刻三科,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从学者甚众。湘绣早期著名绣工肖咏霞、杨佩贞、杨厚生等都出其门下。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率一批宁乡绣工离开家乡,先后在宁乡县城、善化渫湾镇及长沙贡院东街(今中山路)等地设营业处销售绣品。三十年,他于长沙市鸡公坡五圣祠内正式开设“春红移”绣庄,发展湘绣生产。他常深入绣坊考察,绘制大批稿本,指导绣工选用。绣工胡莲仙、魏氏早期所产之日用绣品,多沿袭旧式画稿,实用而流于俗。杨世焯以卓越的绘画才能,将国画的优秀传统移植于刺绣,使湘绣内容为之一新。故其所开设的“春红移”绣庄,多绣字画屏联,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形成现代湘绣艺术风格。其绣品曾于清宣统元年(1909)在南洋劝业会获金牌奖。宁乡县志称:“湘绣之驰名中外,实世焯倡之。”

  他为振兴湘绣艺术花费了大量精力、资财,不惜变卖大部分祖业,到老年生活贫困,靠在长沙各绣庄绘绣稿为生。宣统二年(1910)七月,杨世焯逝世。

  “杨世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