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名人冯绍翼介绍
冯绍翼(1922~1991),又名冯田,河北涉县固新镇人。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工作五十三年,在潜江工作生活四十三年;其中在潜江县长,县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任职达三十年。他见证了潜江的解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四清”运动、“0”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潜江人民至今都在称颂这位骑着枣红大马、身着戎装的“父母官”。
少年投身革命
1922年12月28日,冯绍翼出生在河北邯郸涉县固新镇黄岩村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村小学半农半读三年。1935年入云坪乡育英小学寄读一年,考试插入公立固新小学五年级。
1937年秋,八路军到达晋中平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开辟抗日革0据地,涉县成为抗日根据地之一。冯绍翼一面读书,一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后因触怒校长遭到训斥,一气之下愤然离校回家。回家后的冯绍翼在参加生产劳动时,仍积极参加青少年抗日组织活动。1938年,他当上云坪乡青少年抗日救亡大队大队长,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0年,冯绍翼被选为黄岩村抗日民主政权基层组织的公民代表,并任青年救国会主任、民兵干事、钱粮委员。他动员发动群众省吃俭用,筹集钱粮支持八路军抗日。期间,为能更好地带领地方武装投入对日军的军事斗争,参加了太行山八路军第五分局组织的培训,学习军事知识和武装斗争的经验。回到涉县后,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两次受到抗日民主政府奖励。
1945年2月冯绍翼转入涉县工商局工作,先后任林北分局干事、县工商局市场管理员、行政股长。1946年3月,调入涉县县政府,任涉县建设科科员。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转为正式党员。
南下荣任县长
1947年7月,解放军攻打江南后急需一批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到新的解放区开展工作,冯绍翼当时上有老、下有小(一女儿),已是涉县县政府干部,随军南下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但他服从了组织的挑选,毅然随军南下,来到了尚未解放的潜江。到达潜江后,他被分配在龙湾区担任工作队员。当时国民党县政府将潜江划分为荆东、荆西、襄北三个“防剿匪区”,不分昼夜搜捕共产党的组织和干部。
1947年12月22日,解放军南渡汉江一举攻下了潜江县。25日,中共江荆潜县委成立和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址熊口镇)成立。但1948年1月初白崇禧的八十五师又攻占了潜江县城,对襄南进行第一次“清剿”,国共两军一年多时间在潜江先后进行了四次“清剿”和“反清剿”的拉锯战。当年10月3日,南下做地方工作的范廷瑚、杨庆荣、张向国等六名干部,分别在周家矶、熊口、张金河等地惨遭敌人杀害。在这种背景下,冯绍翼冒着生命的危险很多时候假扮各种身份的商人,秘密地开展群众工作。
1949年5月,潜江县第一家国营商店——裕民商店在江荆潜县政府所在地熊口镇成立,冯绍翼因有在涉县工商局工作和做地下工作从商的经验,即被任命为经理。他率领一班员工,不分昼夜,冒着生命的危险四处采购食盐、粮食、军鞋、马料、肉鱼等物资,支援过境的解放军南下军需。当年7月县政府由熊口迁至县城,冯绍翼任潜江贸易公司经理、县委城工部长、县工会主席等职。
1953年7月荣任潜江县县长,1955年7月任县委副书记、-书记(相当于现副书记)、县长至1968年。这十五年间,他带领潜江人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恢复,“三反五反”运动,抗御多次自然灾害,反对“ 分子”,各行业的“-”,“四清”运动,工业经济初创等重大事件,领导推进潜江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潜江人民对他念念不忘。据与他共事和在他手下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回忆,他任县长期间,不唯上、不揽权、不谋私,酷爱学习,作风正派,办事沉稳,团结同志,爱护干部,关心群众,敢于担当。
1954年8月潜江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冬季又遭到百年严寒,气温降至零下十四度,河湖道路冰冻,他组织并亲自带领县区干部全部出动背米送粮到农户家中。1958年开展“反对资产阶级 ”运动,有人提出要学习“先进地方”的做法,向各地、各部门下达“ ”计划,他坚决反对,使潜江成为“ 分子”最少的县之一。当时,县政府和县长均没有专门交通工具,他下乡很多时候都是步行,如到特别边远的张金、老新、高石碑等区镇调研,才骑上那匹枣红大马。时常吃住在老百姓家中,从与百姓拉家常中找到指导工作的方法。
1961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后,加之国家对粮食进行了“统购统销”,粮食主产区的潜江人民也吃不饱肚子,有的区乡报告有饿死人的情况。区乡干部找他批“粮食返销”计划,他说这是分管县长曾念发的权力,坚决不插手弄权。后来,上级说潜江没有完成粮食统购任务,而自留粮搞返销,严重违背政策,要处分曾念发。他却站出来说道:“这是县政府集体研究意见,与分管县长无关,要处分就处分我吧!”
冯绍翼热爱潜江、建设潜江情结浓厚,1965年荆州地委动意调他到荆州地区粮食局任局长,他经不住潜江人民和干部的挽留,决意留职潜江。这一留使他在潜江县政府主要领导岗位上干了近三十年,直到离休,成为潜江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县长。
“文革”两头受气
1966年6月上旬县委“文革小组”成立。6月11日,城南中学(今潜江高中)学生在县大礼堂门前贴出了“炮轰走资派冯绍翼”的第一张大家报,他的人身受到攻击,正常工作很难开展。其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过国民党,任过涉县县政府督学,1955年牢死的舅父邢步前和1951年被人民政府镇压的姑父(逃亡地主,历史-)李清连等历史问题都作为批斗他的依据,并冠之以“认识错误态度不好”,而停止了他党组织生活。
1967年1月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造反派在潜江开始夺权,冯绍翼被押上批斗台。1968年2月,县委“文革小组”以他“违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文革态度不积极”为由,将其降职为“潜江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副主任。
虽然只是副主任职务,但其“抓革命,促生产”的干劲和热情没减。多次以冷处理的方式劝退造反派之间的“武斗”,避免了不少狂热无知者的无谓死亡。先后组织新上了潜江县化肥厂(今华润化肥,1972年建成)、磷肥厂(1973年建成)、麻纺厂(1977年建成)等项目,有的项目还亲自任指挥长,开创潜江工业的新局面。期间,为争取项目融通关系,他安排县政府办公室从高石碑镇买回花生,准备进京送点土特产,看到花生带壳不便于长途携带,即安排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为花生脱壳通宵达旦。
他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特有的赤胆忠心和人性良知开展工作,但各派头目一会说他“挑起武斗”;一会说他拨款修县委大院院墙,“实则修武斗工事”;一会说他是“保皇派”;一会说他“丧失革命立场”,“0了各级革委会”;一会说他“煽动干部支派”;一会又说他“不坚持原则,支一派,压一派”。事实上当时潜江打着“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旗号的造反派组织“红联”“新城南”“地区兵团”等和“文革小组”,对冯绍翼“热问题冷处理”之策都不满意,因为他从未迎合过任何一方。
复出两任主任
1979年拨乱反正后,省委组织部在搭配潜江县党政班子时,已是五十八岁的冯绍翼按县级干部任用政策,本应该退居二线,但潜江的老百姓和党员干部对这位作风正派、保护干部、勤廉务实的老县长十分爱戴和信任,要求组织上继续留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安银受托带队专程到省委组织部呈情,经批准,当年3月重新任命他为潜江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
复出后的冯绍翼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按中央政策及时为五千七百名名地、富、反、坏分子摘掉了“帽子”,对错划、错戴“帽子”的一百一十八人予以纠正。对“文革”中定性有所谓“历史问题”被“靠边站”的副县长熊克义、胡继善等人,他力排众议,力主重新使用。
1980年,根据省委的十二条政策,他配合县委书记王大成,结合潜江实际,制定了“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十三条具体意见和办法,对潜江调整农业布局,健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1981年1月,已是六十岁的冯绍翼当选潜江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当选人大常委会主任后,他特别关注对历次政治运动中冤假错案的复查和纠正工作。在他的督导下,当年潜江纠正和改判案一千五百零二件,其中二百四十三人恢复了工作。潜江花鼓剧团原团长杨笃青“文革”承受不了挨整,被逼跳江 ,其平反追悼会冯绍翼亲自出席。当杨的妻子求他为儿子安排工作,他没有搭官腔找谁或交谁办理,现场给县劳动局长打招呼予以落实。1983年3月离休,他享受副厅级待遇,任县委顾问,1988年7月,潜江撤县建市后,他又改任市委顾问。
冯绍翼育有两子一女。女儿冯玉华为潜江驻汉办事处一普通职工;长子冯荆平为市外贸局普通员工,后下岗买断;次子冯荆林,最初是市食品公司司机,下岗失业后其同事不忍目睹而将其调入交管所工作,现病休在家。
冯绍翼一生甘为公仆、人梯,严于律己,为政清廉,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家属子女谋取私利,为潜江人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1991年12月30日,在他七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子夜,因病走完了其人生历程。逝世葬于潜江紫云公墓。
“冯绍翼”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