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梅州市名人>大埔县名人

杨士达

杨士达人物照片

大埔名人杨士达介绍

原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

杨士达(1903~1963) 广东大埔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其一生成就辉煌,曾任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并参与调查美国使用细菌战的罪行,多次被推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以流行病学观点分析美国政府在朝鲜和中国进行细菌战的事实》、《急性流行性脑膜炎带菌者的研究》,主编《科学医报》、《新医学》、《医学世界》等杂志。

杨士达生平简介

杨士达(1903年1月13日-1963年4月20日)1950年代上海天主教界反帝运动领袖。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副主席,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

杨士达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19年五四运动中因组织学生运动被上海中法学堂开除学籍。1926年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出任杭州仁爱医院医务长、杭州市立医院院长,1938年回上海任震旦大学医学院教授

1951年1月,新政府接办震旦大学,杨士达接替耶稣会神父同时出任教务长和医学院院长两个职务。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又出任新组建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

1951年6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在震旦大学召开座谈会,杨士达表态要求政府逮捕、驱逐教廷驻南京公使黎培里,而遭到教会绝罚的处分。同年9月16日,上海市抗美援朝天主教支会成立,杨士达任副主任。

1956年他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发起筹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1957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时,杨士达以教友身份担任第一副主席,名列主教、神父之前。

杨士达主要成就

1951年,杨氏积极投入收回教育主权斗争,震旦大学获得新生后被任命为震旦大学教务长兼医学院院长。1952年高等医学院校院系调整,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副院长兼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同年,参加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团,任专家联络员,赴东北和朝鲜调查美国使用细菌战的罪行,胜利完成任务,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获国家荣誉奖状、奖章。1954年10月,杨氏作为宗教代表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赴朝慰问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6月,出席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以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和平大会,在会上表达了中国宗教界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杨士达毕生致力于医学卫生事业,对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内科学颇有研究,著译有《公共卫生学》、《法医学》、《光疗学》、《人体艺术解剖学》、《怎样保护婴儿》等。发表有《以流行病学观点分析美国政府在朝鲜和中国进行细菌战的事实》、《急性流行性脑膜炎带菌者的研究》等论文。主编《科学医报》、《新医学》、《医学世界》等杂志。曾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等。

杨士达补充介绍

  杨士达(1903~1963年)广东大埔人。民国15年(1926年)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赴法国进修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7年回国,历任杭州仁爱医院医务长、杭州市立医院院长兼杭州市政府卫生科科长、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教授,抗战初任浙江省第十六伤兵院院长。民国27年,任震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久寓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6弄4号。上海解放后,与教授聂传贤、许帮宪等人带头参加震旦为军服务队,任大队长,赴嘉兴、海盐等地服务。1951年初,积极投入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6月14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于震旦大学召开的座谈会上,拥护政府逮捕、驱逐天主教罗马教廷驻南京公使黎培里。因此受到教会-,但毫不退缩,坚持斗争。1952年,任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团专家联络员,赴东北及朝鲜调查美国使用细菌武器的事实,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副院长。先后当选上海市抗美援朝分会天主教支会副主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和上海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将1万元积蓄购买建设公债支援国家建设。1955年6月赴芬兰赫尔辛基出席第四届世界和平大会。为上海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与常委,市教育工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总会理事。著译有《公共卫生学》、《法医学》、《光疗学》、《 解剖学》、《怎样保护婴儿》,主编《科学医报》、《新医学》、《医学世界》等,发表有《以流行病学观点分析美国政府在朝鲜和中国进行细菌战的事实等》等论文。

  “杨士达”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