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名人何探源介绍
何探源(1816~1871),字衍明,号秋槎,又名兆星,排行第二。广东大埔县恭洲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清朝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进士,历任四川阆中知县、开县知县等职。何探源为政有声,为官清廉。卒于同治十年(1871),享年五十四岁。
何探源人物生平
何探源,字衍明,号秋槎。广东大埔县大麻恭洲人。祖遹骏,邑庠生,宿学不售,赍志而殁。父惇大,性至孝,以父善病侍疾久精歧黄术,弃童子试,居药肆。贫者求医不索值。探源少颖异,七岁辨四音,解吟咏;九龄应童子试,见赏袁邑令;十二龄作《鹧鸪赋》,特清逸,族叔炳星览之,叹为伟器。弱冠补博士弟子。屡试优等。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举于乡,咸丰八年(戊午,1858)成进士,选庶吉士。丁艰回里,主讲潮州韩山书院凡六年。值海氛未靖,襄办潮州防诸事宜。时天津罢兵议款,英人有入城之约,惟潮人阻之经年,几酿大变。巡抚郭嵩焘寓书商榷,探源与郡人士调剂约束,民始帖然。事后大吏保奏,得花翎五品顶戴。同治七年(戊辰,1868)散馆,改官知县,选四川阆中县。县俗夫妻反目,归辄雉经,外氏即挟人命为孤注。探源至先严示禁。间有复蹈故辙者,勒追诈赃,究诬坐,风顿息,活命无数。冬装棉衣千百具分给狱囚,尤加恤贫。民感深挟纩。际大比,分俸余赠士子宾兴费。摘奸缉盗,循声日著,大府倾襟。九年充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调署开县。以试士劳瘁属疾,犹日阅案牍,听断不懈,至秋病剧,卒于官。年五十五。卒后不名一钱。邑人士敛赀赙之,子邺华得扶榇归。
探源早负文名,中岁始登第。公车两度北上,晚岁改官入蜀,道途经历,人事感慨,辄寓之于诗。其诗学长庆体,善写人意。间亦出入于少陵、义山、牧之。初改官,不惯趋奉,尝作《新妇词》以见意。在开县作《公余五首》,有云:“我心固空洞,我性分喜嗔。猾胥界其侧,片语导屈伸。此际或不检,偏处暗即生。”又云:“律一而例百,援引恣挦搘。情真例未当,旋风在笔下。删节慎拘索,比附而苟且。公庭决一囚,谳牍动盈把。申详与驳复,官纸费钞写。浮文转相蒙,实处安在也。当时明允才,断不笔墨假。”又云:“感化存其理,威克令始行。刑书以救世,国侨真惠人。”又云:“县官称父母,职在养与教。究竟教养事,空言不能到。何以浚沟洫?何以兴学校?百为计经费,民力应见效。捐摊失均平,兴作苦号召。利民先病民,或致纷更笑。” 可见其通达吏治,不徒为诗人已也。又以川中官舆所过,办夫役者轿牵责诸地保,取诸乡民,是亦虐民一政,恻然作诗云:“官来事事皆民力,试问图民惠若何?”真不愧循吏之言也。其《大埔新乐府七章》亦足以训俗云。
邺华号架珊。幼聪慧,天性过人,由廪贡生保训导,授职户部主事,转员外郎。以母病乞归养,调护药饵必躬亲。闻父讣号泣万里奔丧,奉庶母曹氏扶榇归里。念庶母能得父欢,身后照料皆其力,终身孝养如所生。时大学士孙家鼐与探源同年至谊,屡书催邺华赴京就职,以母老婉辞。居家奉亲教子,和睦宗族乡邻,清正自持,闾里敬服。其长子传薪、三子述,均有声庠序。
何探源个人简介
同科廪生中四十九名,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1862)任韩山书院主讲。
自幼天赋聪明,七岁能作吟咏,九岁应童子试,十二岁作鹧鸪赋,有文载曰:“天资颖悟,笔墨敏妙,年甫髫龄,凡所作辄能惊乎长老。佥曰:‘此栋梁材也’”。
韩山书院主讲六年,因襄办潮州防务功成,得朝廷赏花翎五品顶戴。
同治戊辰(1868),回京散馆,改七品知县,选补四川阆中县,朝廷钦加四川同考试官。到任后,贴出第一张闻名于川东地区的《观风告示》。尔后转任开县知县,三年吏治,政绩卓著。
著有《咏枚山馆诗集》三卷,律赋试帖各二卷,《抚像轩诗钞》一卷,《前北游、续北游诗钞》一卷。现存诗歌四百余首,联对六十余对。
何探源轶事典故
何探源,祖父为秀才,其父因侍父病而成医生,贫者求医,从来不取报酬。探源少时聪颖异常,7岁通四声,会吟咏;9岁应童子试,受到县令袁斯熊的赏识;12岁作《鹧鸪赋》,文笔清逸,族叔炳星读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认为日后必成大器。20岁补博士弟子员,多次考试均为优等。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考取举人,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中三甲第37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困父母先后去世,回家守孝6年。
同治元年(1862)主讲韩山书院,曾协办当地海防等事宜。同治七年(1868)选补四川阆中知县。该县旧俗,夫妻反目而女方自尽,其娘家往往挟人命向男方勒索巨款。探源先明示禁止,后有复蹈故辙者,追回赃款并追究其诬告之罪,此风顿息,活命无数。冬令既至,探源令置办棉衣分发狱中囚犯,对贫苦百姓更是倍加优恤。他还拿出自己的棒禄,资助上京赴考的士子。除奸缉盗,四境平安,官声日著,众人钦仰。同治九年(1870)任四川乡试同考官。后调任开县知县,因在任乡试同考官时过劳得病,至开县后仍每天批阅公文,聆讯判案而不稍懈,遂至病情加剧,同治十年(1871)秋卒于官署,时年55岁。
罗探源早负才名,中岁始登第,晚年方做官。道途经历,人事感慨均寓于诗中。他刚开始做官,不习惯于趋奉逢迎,曾作《新妇词》以表达内心感受,诗云:“羹汤食味有谁知,浓淡酸咸恐未宜。莫道小姑尝不到,堂前臧获已微词。”在开县时曾作《公余偶得》五首,其一云: “日坐讼堂上,谓与百姓亲。五听有良法,谲者锋铺陈。我心固空洞,我性分喜嗔,猾胥(狡黠的县吏)界其侧,片语导屈伸。此际或不检,偏处暗即生。酌情而准理,虽失不在明。钦哉折狱难,安得权衡平。”其四云:“县官称父母,职在养辙。究竟教养事,空言不能到。何以濬沟洫(疏泼河道),何以兴学校。百为计经费,民力应见效。捐摊失均平,兴作苦号召,利民先病民,或致纷更笑。若待廉薪为,良吏亦计较。如何心力瘁,实政几年报。世薄剡书轻,一纸好官好。果能不爱钱,我怀更倾倒。”可见其体恤民艰,通达吏治,并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
何探源还工于联对,作品虽多散失,但有的却因其文采斐然,口耳相授,流传至今,尚存六十余对。相传他在县衙正堂大柱上亲笔题一联:“清慎勤三字铭心,唯恐清而不明,慎而不决,勤而不能持久;情理法一官在手,须知情有可原,理有可恕,法有可以变通。”足见其深谙为官之道。其题三河佛顶寺联:“与了拳同衍南宗,古柏传香,觉路有谁登佛顶;记行脚从来东浙,黄梅留偈,空山曾此证禅心。”题韩山书院联:“五载赋栖迟,看桑海婆娑南珠正媚;三山怀旧侣,愿天风鼓荡北斗常依。”题滕王阁联:“千载登临容我辈;一灯读序忆旧时。”他的上京赴考归来,途经三河,赠汇东学生张竹士联:“八千里芸馆归来,赠笔一支,留写玉堂仙制曲:二三月芹花开遍,论文两载,难忘山寺佛传灯。”
何探源史料记载
民国《大埔县志》艺文志记何探源有《咏梅山馆诗集》四卷;营建志载: “大麻甲南坑大岃上,咸丰九年建有翰林何探源坊表一座。”
《民国大埔县志》所记“劳瘁属疾,犹日阅案牍,听断不懈,至秋病剧,卒于官”,可谓勤政,以致卒于任上。县志又有“卒后不名一钱,邑人士敛赀赙之,子邺华得扶榇归”句,表明其为官清廉。
何探源,清咸丰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当地名人,大家尊称其为“翰林爷”。《梅州进士录》第177页、《大埔进士录》第249页、《民国大埔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等载:“何探源(1817-1871),号秋槎,字衍明,又名兆星,排行第二,恭洲人。自幼天赋聪明,七岁能吟咏,九岁应童子试,十二岁作《鹧鸪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中举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同治元年(1862)起任韩山书院主讲,因襄办潮州防务功成,得朝廷赏花翎五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戊辰回京散馆,改七品知县,选补四川阆中,九年(1870)钦加四川同考试官,尔后转任开县知县,政绩卓著。同治十年(1871)卒于官,年五十五。”
何探源个人著作
何探源早负才名,著述亦丰。其体虽清癯,而言论风发,胸无他好,唯嗜吟咏,任知县公余,多有诗作,且常与人唱和。著有《咏梅山馆诗集》三卷,律赋试帖各二卷,《抚像轩诗钞》一卷,《前北游、续北游诗钞》一卷,《大埔新乐府》七章,今存诗歌四百余首。何探源亦工于联对,今存联六十余对,为滕王阁、韩山书院、三河佛顶寺撰联尤为出名。
何探源补充介绍
何探源,字衍明,号秋槎。-恭洲人。祖遹骏,邑庠生,宿学不售,赍志而殁。父惇大,性至孝,以父善病侍疾久精歧黄术,弃童子试,居药肆。贫者求医不索值。探源少颖异,七岁辨四音,解吟咏;九龄应童子试,见赏袁邑令;十二龄作《鹧鸪赋》,特清逸,族叔炳星览之,叹为伟器。弱冠补博士弟子。屡试优等。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举于乡,咸丰八年(戊午,1858)成进士,选庶吉士。丁艰回里,主讲潮州韩山书院凡六年。值海氛未靖,襄办潮州防诸事宜。时天津罢兵议款,英人有入城之约,惟潮人阻之经年,几酿大变。巡抚郭嵩焘寓书商榷,探源与郡人士调剂约束,民始帖然。事后大吏保奏,得花翎五品顶戴。同治七年(戊辰,1868)散馆,改官知县,选四川阆中县。县俗夫妻反目,归辄雉经,外氏即挟人命为孤注。探源至先严示禁。间有复蹈故辙者,勒追诈赃,究诬坐,风顿息,活命无数。冬装棉衣千百具分给狱囚,尤加恤贫。民感深挟纩。际大比,分俸余赠士子宾兴费。摘奸缉盗,循声日著,大府倾襟。九年充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调署开县。以试士劳瘁属疾,犹日阅案牍,听断不懈,至秋病剧,卒于官。年五十五。卒后不名一钱。邑人士敛赀赙之,子邺华得扶榇归。
探源早负文名,中岁始登第。公车两度北上,晚岁改官入蜀,道途经历,人事感慨,辄寓之于诗。其诗学长庆体,善写人意。间亦出入于少陵、义山、牧之。初改官,不惯趋奉,尝作《新妇词》以见意。在开县作《公余五首》,有云:“我心固空洞,我性分喜嗔。猾胥界其侧,片语导屈伸。此际或不检,偏处暗即生。”又云:“律一而例百,援引恣挦搘。情真例未当,旋风在笔下。删节慎拘索,比附而苟且。公庭决一囚,谳牍动盈把。申详与驳复,官纸费钞写。浮文转相蒙,实处安在也。当时明允才,断不笔墨假。”又云:“感化存其理,威克令始行。刑书以救世,国侨真惠人。”又云:“县官称父母,职在养与教。究竟教养事,空言不能到。何以浚沟洫?何以兴学校?百为计经费,民力应见效。捐摊失均平,兴作苦号召。利民先病民,或致纷更笑。”可见其通达吏治,不徒为诗人已也。又以川中官舆所过,办夫役者轿牵责诸地保,取诸乡民,是亦虐民一政,恻然作诗云:“官来事事皆民力,试问图民惠若何?”真不愧循吏之言也。其《大埔新乐府七章》亦足以训俗云。
邺华号架珊。幼聪慧,天性过人,由廪贡生保训导,授职户部主事,转员外郎。以母病乞归养,调护药饵必躬亲。闻父讣号泣万里奔丧,奉庶母曹氏扶榇归里。念庶母能得父欢,身后照料皆其力,终身孝养如所生。时大学士孙家鼐与探源同年至谊,屡书催邺华赴京就职,以母老婉辞。居家奉亲教子,和睦宗族乡邻,清正自持,闾里敬服。其长子传薪、三子述,均有声庠序。
“何探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