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梅州市名人>梅江区名人

吴桓兴

吴桓兴人物照片

梅江名人吴桓兴介绍

中国肿瘤学家

吴桓兴(1912—1986),别名乔治吴 ,广东梅县附城(今梅江区城北镇大浪口 )人,出生于毛里求斯。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被先后授予英国皇家放射医学院荣誉院士、美国放射医学院荣誉院士。主持建立了全国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肿瘤医院,担任所长兼院长。并曾任上海中比镭锭医院院长、上海肿瘤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主席、国际抗癌联盟理事、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常委等职。1986年在北京病逝。

吴桓兴是中国肿瘤学家,中国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专业和第一个肿瘤内科专业。首创用以治疗宫颈癌的新型镭容器和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的N甲酰溶肉瘤素,他所总结的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被中国肿瘤学界广泛运用。他为中国肿瘤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生物学研究培养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 为了表彰吴桓兴在中国肿瘤防治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北京成立了以吴氏命名的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桓兴肿瘤医院”。

吴桓兴人物生平

吴桓兴,祖籍广东梅县,1912年生于非洲毛里求斯路易斯港一个爱国华侨家庭。他的家族已在那里繁衍生息了100多年。少年时代他亲身体验了海外华侨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为祖国争光。1929年吴桓兴以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毛里求斯皇家学院高中并通过英国剑桥大学的海外考试,免费进入剑桥大学预科。可是父亲要他回中国学习。1931年吴桓兴从剑桥大学预科毕业后,只身回到中国。

吴桓兴的母亲死于癌症。这促使他立志学医。回国后,吴桓兴考取了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1936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国内医疗条件很差。为了实现自己攻克肿瘤的抱负,他决计先出国留学。1937年,他赴欧洲深造,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比利时比京医学院、英国皇家医学院肿瘤医院、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分别获肿瘤学和放射医学文凭。并留在英国皇家放射学院从事肿瘤学的医疗和研究工作。1942~194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医学进修医院附属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

1946年,吴桓兴在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担任放射肿瘤治疗科副主任。一天,他在医院院内墙上看到一则为支援中国招慕人才的启事。他得知战后的祖国急需各种人才医治战争创伤时,乃毅然谢绝院方热情挽留,放弃优裕的生活、工作环境,回到中国,在中国当时唯一的放射医疗机构——上海中比镭锭医院(后改为上海肿瘤医院)担任院长。他创建了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镭锭医院只有40张病床,经费与人才都匮乏。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医院的医疗水平迅速提高,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医院。当时政府的首脑要员得了肿瘤也是在这里问病求医。1947~1952年他任上海中比镭锭医院院长,兼江苏医学院放射系主任、教授及上海同德医学院教授。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逃亡前夕,他一位在政府任要职的病人给他送来去台的飞机票,劝他离开大陆,被他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桓兴担任上海肿瘤医院院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美援朝,赴朝鲜战场。

吴桓兴从朝鲜归国不久,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负责创建国内一个崭新的学科——放射生物学专业,开展对辐射损伤和修复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为原子能的广泛运用提供医学保障。1952~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所长、放射生物学系主任,兼华东医院特级顾问。

1958年吴桓兴主持建立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科研、教育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肿瘤医院,并担任所长和院长,兼暨南大学顾问(1958~1984年)。此后,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肿瘤医学事业之中。他主编《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参与编辑《实用肿瘤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等专著,写过数十篇医学论文。50年代初期,吴桓兴主动把自己的花园、楼房、小轿车献给国家。在1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他又一次主动放弃保留工资,降低工资待遇。

在“文化大革命”中,吴桓兴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剥夺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权力,但始终没放下医生的工作。陈毅患结肠癌时,吴桓兴知晓后曾尽全力为他治疗。

1984~1986年,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和肿瘤医院名誉院长之职。

他父亲在1952年归国观光时告诉他,已在毛里求斯为他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那里开业行医,还可以在当地政府兼职。他耐心说服了父亲,自己留在国内。60年代和70年代,吴桓兴先后两次去毛里求斯探亲,受到毛里求斯在职总理和一些部长的热情接待。亲人、好友纷纷劝他留下来,他都予以谢绝。

1985年春,他患巨球蛋白血症。他自知来日无多,抓紧参加国内外召开的各种会议,与肿瘤所院领导人共同研究所院发展规划,会见外宾,接待病人。1986年10月弥留之际,遗言将遗体献给医院。10月30日病逝于北京。

吴桓兴个人简介

吴桓兴,出生于毛里求斯的一个华侨家庭。1931年,在他父亲鼓励下回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医科,193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深造,先后在比利时、英国、法国进修。194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在肿瘤学医疗、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英政府希望他能永留英国,但他以祖国医疗事业为重,毅然放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越的待遇,于是年底回归祖国,在泸创建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机构,出任上海比镭锭医院院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吴桓兴留在上海继续从事肿瘤医疗工作。1952年初赴朝鲜,参加战地医疗队。是年冬回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放射损伤和机理的研究,在该院创办我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系。1958年主持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任院长。吴桓兴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规律,提出肿瘤防治工作的诊断、预防、治疗密切结合,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密切结合,外科、内科和放射等多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医疗方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治愈率,后来成为国际公认模式。60年代初,吴桓兴领导研制的抗肿瘤新药N—甲酰肉瘤素,经临床证明,有良好疗效,取得抗肿瘤方面第一项科研成果。1986年10月在第一届北京国际癌治疗和化疗新气象会议上,这项成果仍被列为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突出范例。他亲自设计成功的“北京型镭容器”,20多年来治疗1万多例宫颈癌症患者,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吴桓兴在肿瘤研究和肿瘤医院工作期间,主编《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和《实用肿瘤学》等书,发表了60多篇医学论文,培养了一批治疗肿瘤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肿瘤医疗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他医德高尚,数十年来,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医者众多,他往往放弃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诊病。因此,病人称他是“舍得献出个人一切的好医生。”著名女作家韩书音赞扬他“是一个杰出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高尚的人。”建国后,吴桓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又是世界抗癌联盟理事会第一任中国理事,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常务委员,英、美两国放射学院“名誉院士”。曾获世界抗癌联盟“重要贡献”奖、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骑士勋章”,比利时国王授予的“王冠勋章”。

1986年10月3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

吴桓兴人物评价

吴桓兴医疗作风认真负责,对上门求他治病的病人,他从不拒绝。在他去世前十多天,躺在病床上,仍然坚持为找上门来的病人看病。就连他回毛里求斯探亲期间,也为当地老百姓和华侨看病。

吴桓兴所获荣誉

吴桓兴曾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常委、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会中第一位中国理事。他是国际抗癌联盟第12~13届理事会理事。为了表彰他对世界抗癌事业作出的贡献,在他任期届满后,国际抗癌联盟授予他“重要贡献奖”荣誉证书。1978年,英国皇家放射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美国放射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法国国立法兰西学院聘请他为该院“名誉教授”,他多次在巴黎、里昂等地医学院校讲学,是叠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应聘的第一位中国学者;1985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他“法国国家功勋骑士勋章”。他去世后,1986年12月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还追授给他“王冠勋章”。在国内,吴桓兴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与防护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研究会主席、国家科委医务组组员、中国抗癌协会主席等职。吴桓兴等人发起于1984年建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吴桓兴担任主席。为了纪念他在中国肿瘤防治方面作出的贡献,1988年3月在北京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桓兴肿瘤医院”。

吴桓兴补充介绍

  吴桓兴(1912—1986年),梅城大浪口人,出生于毛里求斯的一个华侨家庭。1931年,在他父亲鼓励下回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医科,193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深造,先后在比利时、英国、法国进修。194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在肿瘤学医疗、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英政府希望他能永留英国,但他以祖国医疗事业为重,毅然放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越的待遇,于是年底回归祖国,在泸创建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机构,出任上海比镭锭医院院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吴桓兴留在上海继续从事肿瘤医疗工作。1952年初赴朝鲜,参加战地医疗队。是年冬回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放射损伤和机理的研究,在该院创办我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系。1958年主持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任院长。吴桓兴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规律,提出肿瘤防治工作的诊断、预防、治疗密切结合,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密切结合,外科、内科和放射等多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医疗方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治愈率,后来成为国际公认模式。60年代初,吴桓兴领导研制的抗肿瘤新药N—甲酰肉瘤素,经临床证明,有良好疗效,取得抗肿瘤方面第一项科研成果。1986年10月在第一届北京国际癌治疗和化疗新气象会议上,这项成果仍被列为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突出范例。他亲自设计成功的“北京型镭容器”,20多年来治疗1万多例宫颈癌症患者,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吴桓兴在肿瘤研究和肿瘤医院工作期间,主编《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和《实用肿瘤学》等书,发表了60多篇医学论文,培养了一批治疗肿瘤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肿瘤医疗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他医德高尚,数十年来,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医者众多,他往往放弃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诊病。因此,病人称他是“舍得献出个人一切的好医生。”著名女作家韩书音赞扬他“是一个杰出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高尚的人。”建国后,吴桓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又是世界抗癌联盟理事会第一任中国理事,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常务委员,英、美两国放射学院“名誉院士”。曾获世界抗癌联盟“重要贡献”奖、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骑士勋章”,比利时国王授予的“王冠勋章”。

  1986年10月3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

  “吴桓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