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名人严恺介绍
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九三学社社员 ,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主持“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为解决天津港的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作出贡献;负责指导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并主编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风浪与海堤的相互作用机理、海岸工程泥沙运动研究等都取得重要成果;主编《中国海岸工程》,1995年获全国高校系统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担任众多重大工程如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等的技术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参加遭到严重破坏的塘沽新港(即现在的天津新港)修复和扩建工作,为研究解决该港的严重回淤问题作出了贡献,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创建了海岸动力学和海岸动力地貌学。
严恺人物生平
严恺1912年8月10日生于天津,旋随父母移居北京。小学就读于北京第三十九小学,起名严钰。父母相继去世后,与二姊一起投奔当时正在沪杭甬绍段铁路任见习工程司的二哥,并就读于宁波敬崇小学。1925年毕业后考入四明中学,1926年秋曾一度就读于上虞之春晖中学。 1927年考入浙江省第四中学(现宁波中学)。1929年高中未毕业即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1933年7月,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被分配到沪宁沪杭甬铁路杭州工务段任实习员。10月,到湖北武昌,任省会工程处工程员,参加武昌城市建设和防汛等工作,并为当地设计了一座新颖别致的钢筋混凝土刚架桥。
1935年7月,考取中央研究院用庚款选送赴荷兰学习土木、水利工程的研究生。10月,到荷兰,经甄别测验,允许入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直接攻读工程师学位,并利用假期学习德语和法语,同时到工程单位和水工试验所等处实习。
1938年7月,获土木工程师学位。8月,离开荷兰,在德国、瑞士短时逗留后到法国。10-11月,在法国格林诺布(Grenoble)学习法语。11月,赴马赛,搭法国邮轮回国。12月初到达昆明,患猩红热住院治疗。
1939年2月,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工程师,跑遍云南省勘察可供开发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弥勒县的竹园坝工程当即得到实施,并发挥了效益。
1940年2月,离开云南,至四川重庆沙坪坝,受聘为因抗日战争内迁的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7月,与西南联大经济系毕业生陈芳芷在成都结婚。9月,回到沙坪坝,经刘宅仁教授介绍,陈芳芷到重庆金城银行工作,不久调至沙坪坝支行。
1941年7月25日,长子严以强出生。
1942年9月,受行政院水利委员会聘请在中央大学开设水利讲座。
1943年9月,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李书田邀请,到当时因抗战迁西安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简任技正兼设计组主任,完成了《黄河下游治理》、《宝鸡峡水电站工程》、《渭河治理》等规划设计项目。
1944年8月,发表《黄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一文,刊登在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季刊第一卷第八期。
1945年2月,调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长,进行宁夏灌区的地形测量和水文测验,并完成《宁夏河东河西两区灌溉工程计划纲要》。
1946年6月,回到迁回开封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任研究室主任,兼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并在在《水利》第14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
1948年2月,赴上海,任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并被上海市公用局聘开设港工讲座。同年受命治理钱塘江北岸倒塌的海堤,并突破传统的立壁式堤坝,设计出斜坡式海塘,以“软对抗”方式对抗海潮,抗涌潮效果好,至今屹立在杭州湾北岸。
1949年1月31日,次子严以新在上海出生。期间,数次赴山东、苏北勘察沂、沭河和淮河入海水道。
1950年11月,作为高校代表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年继续多次赴山东、苏北勘察沂、沭河和淮河入海水道。
1951年,被政务院任命为塘沽新港(后更名为天津新港)建港委员会委员,参加新港的恢复、改建和扩建工程。在《华东水利》1卷1期上发表《潮汐问题》一文。11月,再次作为代表参加抗美援朝代表大会。
1952年8月,到南京,负责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刘宠光副部长),旋任副院长。11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
1953年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
1955年4月,经国务院任命为江苏省水利厅厅长。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1月14日,小女严以方出生。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兼任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7年,在《华东水利学院学报》第一期创刊号上发表《水利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一文。
1958年3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华东水利学院院长。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工作组组长,应邀到波兰讲学,并访问苏联。
1960年,8—10月率天津新港回淤研究专家组到苏联访问,并担任长江口治理研究领导小组组长。
1962年,受水利部委派,率专家组到福建沿海视察遭受台风严重损坏的海堤,设计斜坡式海堤。
1963年,率专家工作组到福建沿海考察,在福建莆田建立海堤实验站,在浙江慈溪建立保滩促淤实验站。率专家工作组赴广州解决白藤堵海工程善后工作问题。在《新港回淤研究》第一期上发表《天津新港回淤问题》。
1964年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4月到金沙江考察通航问题。6—8月,赴荷兰和法国考察海岸工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工作,接受人民群众审查。
1970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马,严老担任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1971年4月,恢复工作,任教育革命组副组长。
1972年9月,任华东水利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基辛格访华,在中美建交紧张谈判的间隙,周总理向基辛格发出了一个试探性的友好动议:派一个水利考察组到美国。言者有心,听者有意。由严老担任组长的考察组迅速成行。
1973年4—6月,率中国水利考察组出访美国。6月,担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1月,任华东水利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5年4-5月,再次赴广东,会诊珠江三角洲。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上报水利部。
1976年3—5月,率代表团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二届国际大坝会议,并考察墨西哥的水利建设。当选为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7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9月,到连云港参加有关连云港回淤和建设问题的会议。
1978年,作为江苏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与二哥严铁生(湖北代表)相遇。
1979年7月,到大连参加中国海洋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学会副理事长。旋参加中国海洋工程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长。11月,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政府间理事会会议,当选为理事会副主席,担任IHP中国委员会主席。且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领导小组,任领导小组成员兼科研技术组组长。
1980年2月,任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兼技术指导组组长。3月,率领海岸工程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十七届国际海岸工程会议。6-7月,到印度参加IHP亚洲地区会议后,赴巴黎参加IHP第八次执行局会议。10-11月,率中国水利科研教育代表团访美,并与美国四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1981年2月,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3月,赴巴黎参加IHP第九次执行局会议。8月,赴巴黎参加国际水资源大会第四届理事会议。同年,葛洲坝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给严恺颁发了奖金,并专函致谢。
1982年3-4月,赴巴黎参加IHP第十次执行局会议,并访问联邦德国。8月,在上海水利座谈会上提出对长江口治理和上海市防洪问题的看法。11月,赴巴黎参加IHP第五届理事会,并访问爱尔兰。
1983年3-4月,率中国海洋工程代表团赴斯里兰卡参加第一届发展中国家海岸与港口工程国际会议(COPEDEC),被聘为顾问委员会委员。6月,赴巴黎参加IHP第十一次执行局会议。12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华东水利学院名誉院长。
1984年3-4月,赴巴黎参加IHP第六届理事会议,并访问荷兰。6月被任命担任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兼科技组组长。8-9月,率代表团赴美参加第十九届国际海岸工程会议。同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改名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任名誉院长,并在南京主持了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5年再赴福建,考察闽江流域,华东水利学院恢复“河海”之名,任名誉校长至今。同年,被英国传记出版社收入《国际当代名人录》。8月,在中国水利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连任学会理事长。9月,到郑州,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作《有关水资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1986年3-4月,赴美国参加第三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并发表《中国海岸与河口的泥沙问题》。6月,应邀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泥沙专家组顾问和生态环境专家组副组长。从此,参加或主持重要论证工作,并力促三峡工程尽快上马,直到三峡工程开工建设。10月,赴荷兰出席三角洲工程暨东斯赫尔特防风暴大闸落成典礼,大闸巨型闸墩之一以严恺的名字命名,并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传记辞典》。严恺在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希望全国关注的几个水利问题》的报告,且该报告刊登在《现代化》1986年第7期。
1987年5-6月,赴丹麦访问,后到西德参加第二次中德水文与海岸工程双边学术讨论会。赴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考察黄河上中游。9月,在北京主持第二届COPEDEC会议,并作《中国海岸与港口工程》的主题报告。11月,世界文化理事会(World Cultural Council)授予科学成就证书。同年,在《中国科协三届二次会议全委会论文集——科学发展若干问题探讨》发表《发展海洋工程,为开发海洋资源服务》。
1988年6月,到西班牙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海岸工程会议,在会上作《在不同情况下岸滩演变》的学术报告。8月,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的影响、对河口的影响两个座谈会。主持长江三峡以上地区历年来沙变化趋势讨论会,对许多问题取得一致认识,明确了今后研究方向。被美国传记协会收入《国际杰出领导人名录》,获该协会颁发的水利海岸工程杰出成就奖,并被聘为协会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9年2月27日,参加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作重要发言。3月赴海南、广东和广西考察。
1990年1月7-14日及3月30日-4月1日,两次主持《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审查会。2月19日-21日主持黄河壶口航运工程科研成果评审会。4月参加“港口发展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6月赴荷兰参加国际海岸工程会议(ICCE)。7月12日,参加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8月,为《三峡工程论文集》作序。9月到高栏港等海港考察港口建设。
1991年1月,主编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4月,主持中国水利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5月,参加唐山交通大学95周年校庆活动。6月,主持泥沙基本理论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9月,赴肯尼亚参加第三届发展中国家海岸及港口工程国际会议(COPEDEC),并当选为墨西哥科学院外籍院士。10月17日在实验室跌伤骨折卧床,至翌年1月基本好转。卧床期间仍继续工作和接受记者采访。
1992年1月1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从生态与环境角度看三峡工程》。2月12日,赴广东参加西江崖门出海航道工程审查会。2月21日赴福建闽江马尾港和莆田海堤实验站考察。3月4日,主持泥沙基本理论指导委员会会议。4月13日9时10分,妻陈芳芷逝世。6月,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试验室——海洋工程实验室验收工作(1985年主持实验室建设方案,1991年基建完成,投入使用)。1992年九~十月间,严恺教授凭借他在国际水利界的威望,再次访美,介绍长江三峡工程,为消除误解奔走呼号,为引进外资,牵线搭桥。 9月12日-10月3日,赴美国讲学。10月主编的《中国海岸工程》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0月12日,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第二届(1942届)毕业50周年纪念会在河海大学召开。“18罗汉1观音”共19人有12人返校,作为惟一当时任教的老师参加了纪念会。10月作“关于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报告。10月15日-24日,赴澳门参加学术会议并参观访问。11月,主持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4月20日-5月3日,应邀到广西考察,并作出考察报告。10月26日-30日,参加唐山交通大学1933级同学毕业60周年聚会。11月,到珠海、深圳考察,主持第七届海洋工程学术讨论大会。在中国水利学会“六大”作的学术报告《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1994年2月25日-3月4日,偕金忠青到长江三峡工程工地,受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6月4日,参加国家计委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听证会,并发表对这项工程的意见,文章刊登于199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报》。8月22日-25日,连云港西大堤竣工,前往参加竣工典礼。12月14日,参加三峡工程开工典礼。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月7日-19日,赴伦敦参加国际水利研究协会(IAHR)大会,被授予荣誉会员称号。9月(以及1996年5月),到钱塘江考察治江围垦工程。10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活动。11月,到台湾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且专著《中国海岸工程》获第二届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1996年3月,参加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汇报会。邹家华、吴邦国副总理、钱正英副主席以及交通部、水利部、上海市和江苏省领导参加,一致同意这项工程早日上马。3月,参加“百名院士科技报告”活动,并在南京作《中国的水利建设》报告该报告被收入《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技术系列报告集》(新华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6月7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接受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6月,由严恺主编、梁其荀副主编的《海港工程》由海洋出版社出版。7月15日,在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问题座谈会上发表“关于南京沿江地带开发建设问题的意见”。10月,参加“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咨询工作,并担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组组长。12月3日,主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专家顾问组第一次会议。
1997年1月29日,向李鹏总理汇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9月,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2月18日,参加“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咨询报告会”,在会上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组咨询报告。”
1998年1月27日,参加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典礼。6月,参加两院院士大会。9月、10月,分别在河海大学和九三学社作“从1998年抗洪抢险看我国的防洪和水利建设”的报告。文章登载在《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第十九卷第一期。4月13日,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作“水利与生态环境”报告。4月19日-22日随同钱正英副主席率领的院士、专家考察组考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6月-11月,因坐骨神经痛接受治疗。9月,严恺主编、刘国纬副主编的《中国南水北调》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2月,到上海分别参加长江口航道试验中心和上海航道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会议,并作《开辟长江口深水航道,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载《中国工程科学》第一卷第二期。
2000年4月,为国际水利工程及研究协会于2001年7月在北京举行第29届会员大会作准备,在南京召开会议商讨大会的准备工作。6月1日,到上海长江口航道试验中心和工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为迎接两院院士大会拍摄录相。12月,为“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整治规划”座谈会提出书面意见,并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
2001年1月11日、1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播放《百年中国教育历程》之“世纪寻访”———十位老人的世纪人生——两院院士严恺话教育。8月,严恺主编、梁其荀副主编的《海岸工程》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严恺教授对河海大学倍加关注,直到2006年5月逝世,享年96岁。
严恺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选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为解决天津港的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作出贡献;长期负责长江口整治研究,提出的南支北槽-12.5m出海深水航道建设方案将对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多年致力于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报告》,特别是提出了“水沙西调、保护广州、保护伶仃洋海域”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负责指导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并主编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风浪与海堤的相互作用机理、海岸工程泥沙运动研究等都取得重要成果;主编《中国海岸工程》,1995年获全国高校系统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担任众多重大工程如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等的技术顾问,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他被国际水利研究协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1996年获首届工程科技奖。1997年又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由于在中国水利界和海岸工程界的威望,严恺历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第三、四届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他还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科研成果奖励
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学术论著
主要论文及报告
1.《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黄河水利委员会。1944年。
2.《黄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水利委员会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45年。
3.《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水利》第十四卷第四期。1945年。
4.《潮汐问题》,《华东水利》第一卷第一期。1951年。
5.《水利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华东水利学院学报》第一期。1957年。
6.《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新港回淤研究》第一期。1963年。
7.《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1975年。
8.Some Aspects of Coastal Research Work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Sydney,Australia,March 1980.
9.Die Forschungs—und Entwicklungs-arbeit des Kustenbaues in China,Ma?rz 1982,在德国汉诺大学的学术报告。
10.Coastal and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Problems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Jackson,Miss.,U.S.A.,March 1986.
11.Development of Harbor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2nd Chinese-German Symposium on Hydrology an Coastal Engineering,Hannover,June1987.
12.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eijing,September1987,在会上作的主题报告,刊登在China Ocean Engineering Vol.3No.1,1988.
13.《发展海洋工程,为开发海洋资源服务》,《中国科协三届二次会议全委会论文集——科学发展若干问题探讨》,1987年。
14.Beach Profile Change under Varying Wave Climate,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Malaga,Spain,June1988.
15.Some Sediment Problems of Silt Coast and Estuaries,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Beijing,June1989.
16.Investig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Delft,the Netherlands July 1990.
17.Port Site Selection along Coast with Radial Sandbanks,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Venice,Italy,October1992.
18.The Three Gorges Project——A Multipurpose Project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Denver,Colorado,U.S.A,September 1992.在美国内务部垦务局作的学术报告。
19.《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向海外华人介绍三峡工程。
20.《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在中国水利学会“六大”作的学术报告,1993年11月。
21.Study on the Behaviors of Cohesive Sedi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Kobe,Japan,October1994.
22.《中国的水利建设》,《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上),1997年3月。
23.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Bulletin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Vol.11 No.4,1997.
24.《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看我国的防洪和水利建设》,《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第十九卷第一期。1999年2月。
25.《开辟长江口深水航道,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工程科学》第一卷第二期,1999年12月。
主要专著
1.《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严恺主编,海洋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2.《中国海岸工程》,严恺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3.《海港工程》,严恺主编、梁其荀副主编,海洋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4.《中国南水北调》,严恺主编、刘国纬副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5.《海岸工程》,严恺主编,梁其荀副主编,海洋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恺人物评价
严恺是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终生致力于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水利、水电和水运系统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长江口的整治、黄河治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全国海岸带规划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严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教育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培养了大批水利科技人才,为河海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先生一生执著追求,治学严谨,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水利部陈雷部长:严恺为中国河口海岸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国江河治理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为新中国治水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他赤诚爱国,献身科学,毕生奋斗,无私奉献,为中国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贡献了全部才智和心血,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册。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他最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对于水利科研事业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一身正气的大师风范。缅怀他严谨治学、大胆创新的学术作风,学习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思想精神,感悟他热爱祖国、心系民生的赤诚之心,秉承他宽厚待人、节俭朴素的崇高品格。
中国工程院樊代明副院长代表中国工程院、代表周济院长表达了对严恺院士的崇敬之情,并赞誉严恺为“与水为伴,水人交融”。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赞誉严恺为“一代宗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称赞严恺治水功德无量,实为“育人师表之典范“。
严恺补充介绍
严恺(1912年8月10日—2006年5月7日),出生于北京。水利学家、海岸工程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严恺祖籍福建闽侯,其父严文炳在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任数学教授。严恺幼年时父母双去,由二哥扶养,在北京上小学未完,转到浙江宁波继续读小学。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宁波四明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他在二哥的鼓励和支持下,初中没有毕业就考高中,高中没毕业又考大学。就这样,在他17岁那年,即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在大学期间,开始时有些吃力,经过努力,很快就赶上了。4年成绩不断上升,毕业那年已跃居年级榜首。
毕业后,严恺先去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当实习员,不久转到湖北省会工程处任工程员。在那里,他参加了城市建设工作,其中包括下水道规划设计、道路和码头建设以及城市防汛工作。他为当地设计了一座结构形式新颖的钢筋混凝土钢架桥,这种结构是国内首次采用。
1935年夏,适逢中央研究院选拔一名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到荷兰公费留学(当时荷兰在水利和海港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考试成绩优异,深得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先生的赏识,中选。不久赴荷兰,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严恺学习勤奋刻苦,深得学校赞赏。根据他在唐山工学院的优秀学习成绩和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分级测验的结果,被学校免去两年的预备阶段和两年候选阶段的学习,直接进入工程师阶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还多次到代尔夫特水力试验所和工程现场实习,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知识与工程经验。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1938年7月,获荷兰土木工程师学位。
严恺在大学时已通晓英语,到荷兰3个月就能听和记教师用荷兰语讲述的课程。1936年,他利用暑假在柏林大学学习德语,两个月就同时读完了初级和中级班,并以优异成绩通过最后考试。中级班考了第一名,初级班名列第二。1938年10月,离欧回国前,他在法国逗留1个月,学习法语,掌握了阅读科技资料和简单会话的能力。这些都给他后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1938年11月,他从欧洲回到了水深火热的祖国,在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任工程师,从事当地农田水利建设。一年多时间里,他跑遍了云南省,对几乎所有可供开发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勘查。云南省弥勒县的竹园坝引水灌溉工程是他从事的第一项灌溉工程建设,为当地农业带来很大利益。
1940年初,严恺离开云南省到重庆,受聘为因抗战内迁的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接着又被行政院水利委员会聘为水利讲座。他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教书生涯。由于他对蒋介石兼任校长不满,一怒之下,放弃了月薪600元法币的中央大学讲座的位置,于1943年10月离开重庆,到西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正兼设计主任,参加治理黄河工作。他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宝鸡峡水电站”、“渭河治理”、“黄河下游治理”等重要规划设计项目。1945年3月,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总队长,率领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对宁夏地区黄河流域进行综合地形测量和水文测验,提出整个灌区的改建和发展规划,编制了《宁夏河东河西两区灌溉工程计划纲要》。1946年10月,他回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根治黄河的综合计划,同时还兼任河南大学水利系主任、教授。
1948年2月,他转到上海,被聘为交通大学水利系教授,同时由上海市公用局聘为海港讲座。此外,他还担任过上海港规划和钱塘江口治理的顾问工作,在钱塘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斜坡式海塘,突破传统的直墙式海塘,抗涌潮效果良好,至今屹立于杭州湾北岸。
1952年,他到南京,负责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他一抓师资队伍建设;二抓新校址建设;三抓校风建设。他历任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他还长期担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后改研究院)所长、名誉院长,扩大、创建了河道港口、土工、材料结构等新研究室(后改研究所),该所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部门、地方大量重要研究任务,包括很多攻关项目和关键课题,为国家的工程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1955年,他兼任一年江苏水利厅厅长。
严恺是一位热忱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工作60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利科技人才。河海大学是全国第一个海岸工程学科博士点,严恺也是这门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常常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同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相互促进。
严恺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包括海岸防护、河口整治与海港建设。他从事河流和海岸泥沙问题的研究,在细颗粒泥沙运动机理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基础。他在研究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天津新港回淤问题》一文中,阐明了泥沙来源和泥沙输移、沉降的规律,找到了减少回淤的主要措施,为新港的扩建打下了基础,在工程上和经济上都很有价值。这篇论文总结了典型的淤泥质潮滩上港口泥沙淤积的问题。天津塘沽新港是世界上水域面积最大的人工港,建在坡度小于千分之一的平坦潮滩上,泥沙颗粒很细,中值粒径为5微米,潮汐和波浪都较强,港口每年淤积500万立方米以上。港口回淤的泥沙需依靠疏浚来清除,才能维护其功能。泥沙主要来自外海浅滩,是由黄河口输送来的泥沙多年塑造而成。但是,港口南侧海河口每年有600万立方米泥沙入海并堆积在浅滩上,成为泥沙的重要来源。北方蓟运河、滦河的泥沙影响不大。浅滩泥沙由波浪掀起后被涨潮流带入港内,大部分泥沙集中回淤在港池与航道内。严恺认为,回淤泥沙与港口纳潮量密切相关,减淤的主要措施是尽量减少港口内多余的水域面积,堵住北防波堤缺口,修复南、北防波堤合理断面,以及提高疏浚效率等,还应考虑延伸防波堤。此项研究成果为新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证明淤泥质岸滩仍可兴建深水港,这对国内外建港都有指导意义。到2000年,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已超过95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港。
他主持长江口的治理工作,两次率领工作组到广东省,为珠江三角洲的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报告。他参加解决葛洲坝水利枢纽工作的复杂科技问题以及三峡工程的研究论证工作。1973年,他率领中国赴美水利考察组,实地察看了田纳西河及其他诸河流域治理工程,并参观了几个大学与研究单位。这次考察了解到美国近百年来水坝建设以及船闸的设计和其他一些水利方面的经验,对解决葛洲坝工程中发生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直到此项水利枢纽建成,他始终担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严恺长期参加三峡工程研究的咨询、顾问工作。由于三峡工程事关重大,1986年,国务院要求原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专家从事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的重新论证工作。严恺担任泥沙专家组顾问和生态环境专家组副组长。作为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受论证领导小组委托,在1988年8月,他主持了长江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影响”、“对河口影响”座谈会和长江三峡以上地区“历年来沙变化趋势”讨论会,对许多问题取得一致认识,使有些问题又深化一步,同时也明确了今后需研究的问题。这些都为这项宏伟工程的最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0—1988年,他担任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兼科技组组长,提出了长江口南支北槽125米出海深水航道的整治方案。这项工程已于1998年正式开工。20世纪80年代,他还担任全国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兼技术指导组组长,这是一次包括气象、水文、海水化学、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林业、生物、环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专业)的综合性普查,经过7年多才完成。他负责制订“调查简明规程”,具体指导10多个专业组和各省、市、区的调查工作,走遍了沿海所有市县,主持审查了十省、市、区综合调查报告和主编全国综合调查报告,并于1990年12月通过评审。这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除上述工作外,他还参加了淮河治理、金沙江现场勘察与开发规划;指导珠江三角洲规划、西江航运规划、闽江流域规划;并对长江南京河段浦口岸坡坍塌防护工程、福建遭台风严重破坏的海堤修复工程等,提出重要的咨询意见。他在水利和海洋科技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多次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和水利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
由于在中国水利界和海岸工程界的威望,严恺历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第三、四届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1995年他被国际水利研究协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1996年获首届工程科技奖。1997年又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还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严恺”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