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南平市名人>邵武市名人

严羽

严羽人物照片

邵武名人严羽介绍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严坊村)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包恢之父包扬曾受学于朱熹。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

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他的《沧浪诗话》也影响了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高棅和明代中后期的前后七子。还著有诗集《沧浪吟卷》。

严羽生平简介

严羽生年大致在1192~1197年间,这正是韩侂胄北伐失利,宋向金屈辱求和的时候。卒年约在1241~1245年间,距1279年元灭宋,仅三十余年。

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嘉定六年(1213年),严羽二十二岁左右时,离开家乡福建邵武,至江西南城包恢之父包扬门下求学深造。包扬,是当地颇有声名的宿儒,他先后受学于陆九渊和朱熹,神契于陆门 “本心之学”。由于当时包扬已年届古稀,三年后包扬去世,严羽辞别师门,开始了长达七年左右时间的客游经历。在江西时曾受友人举荐进入幕府,主要做案牍工作,未能受重用,故仅做了一年时间就辞任远游至湖南,在湖南长沙、衡阳、洞庭等地漂游。在湖南洞庭时,严羽又曾进入军营幕府,仍然是做案牍文书工作而并不受重用。严羽深感郁郁不得志,再次离任漂游至江西临川,在临川交朋结友。

嘉定十六年(1223年),严羽由江西临川返回家乡。

绍定二年(1229年)十二月,福建路汀州发生了晏梦彪率领的农民起义,他们很快就攻下了汀州、邵武军、南剑州所属各县, 已近中年的严羽被迫离家避乱,飘泊于江西浔阳、南昌等地近三年。

绍定三年(1230年)冬末,严羽第二次返乡。

绍定五年(1232年),江湖派著名诗人戴复古任邵武府学教授,以严羽为代表的邵武青年才俊们的诗社活动因之更加活跃,严羽、李友山诸人也与戴复古结下了友情。戴复古《祝二严》诗曰:“前年得严粲,今年得严羽。我自得二严,牛铎谐钟吕。……羽也天姿高,不肯事科举,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

嘉熙元年(1237年),戴复古辞教授职,返回台州。临行前作《别邵武诸故人》(《石屏诗集》),严羽则作《送戴式之归天台山歌》相赠。 第二年开春,严羽第三次离家,远游吴越。在漫游期间,他先后到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临安(今杭州)、钱塘和桐庐(今杭州附近)、瓜步镇(在今江苏六合县)等地。

嘉熙三年(1239年)春末,严羽客居瓜步镇(今江苏六合),瓜步以北正是宋蒙对峙的战场。严羽在这里找到表叔吴陵,将自己论诗的书稿誊写出副本交给他。之后,来到了南昌,由于南昌为官的朋友张南卿苦苦挽留。严羽在南昌住了一年多。

约在嘉熙四年(1240年)冬末返乡,开始了逐渐淡出的隐居生活,他先隐居在城郊,后来移居到邵武城外东潭山一个清幽秀丽的地方。他的住宅依山傍水,是个典型的隐士山庄。他一年到头很少饮酒,朋友来访,也只是以清茶款待。

大约在淳祐五年(1245年)秋,好友上官良史到他隐居地访问了他。据清季耆老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镇守南平,严羽以其年迈之躯离家投军。抗元彻底失败后,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不肯投降元人,避隐民间,不知所终。

有关严羽生平的资料非常有限,可供参考的仅有明朝弘治、嘉靖年间以及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邵武府志》、清代咸丰年间刊行的《邵武县志》、明代何乔远纂修的《闽书》、严羽同郡清代朱霞撰写的《严羽传》以及近代陈衍等编纂的《福建通志》等。

严羽补充介绍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约生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

  严羽早年隐居邵武莒溪(今拿口严坊),与同族严参(字少鲁)、严仁(字次山)皆有诗名,并称“三严”。在这一时期,他与江湖派著名诗人戴复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旧邵武东城上有诗话楼,原名望江楼,又叫三滴水楼,就是当年严羽与戴复古经常论诗的地方。

  严羽主要生活在南宋宁宗、理宗(1195~1264)两朝。当时社会黑暗腐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到处爆发民众起义。严羽30多岁时,避乱离家远游。在外飘泊3年,“走南复走北”,岁暮归来时已“空四壁”。后来,他复出远游,前后到过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在江西逗留的时间最长。所到之处,都有诗以志之,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他在外漫游,到了老年仍未还乡,而且生活穷困,“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穷老嗟身拙,狂歌畏酒醒,此生何定着,江汉一浮萍”的诗句,就是他潦倒一生的写实。他久客异乡,风雨飘零,约在淳祐五年(1245)病逝。

  严羽终生未入仕途,主要进行文学活动。他是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于半生飘泊,散佚甚多,今存《沧浪吟》中仅有一百余首。这些诗富于写实精神,基本上描绘出诗人一生的行踪,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严羽关心国事和人民,对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态度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对外戚韩侂胄于宁宗开禧二年(1206)对金仓促用兵,结果大败一事,指责说:“王师北伐何仓促,六郡丁男亳州骨。……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南宋后期,元蒙崛起,采取联合南宋攻金的策略,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金在宋、蒙夹攻下灭亡,但元蒙随即败盟,连年派兵攻宋。严羽对此痛心疾首,吟道:“误喜残胡灭,那知患更长?黄云新战略,白骨旧沙场。巴蜀连年哭,江淮几郡疮。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由于阶级局限,严羽对农民起义抱敌视态度,诬起义军为“盗贼”。但他知道在内忧外患交迫下,受苦最深的是普通老百姓,在《庚寅纪乱》中,他斥责“主将”失职,以同情的笔触。描绘出兵慌马乱中人民骨肉分离、惨遭杀害的实况。他慨叹“回首兵戈地,遗黎见几人”。惭愧自己“本无匡济略,叹息漫伤神”。他还通过诗抒发自己的抱负,“向来经济士,本是碌碌人”,一再表示自己“壮心犹存”,“思报国”。

  严羽的诗,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白外,还学杜甫、韦应物,而主要倾向为王维、孟浩然的冲淡空灵。

  严羽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诗歌理论。他的《沧浪诗话》是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5部分组成,几乎涉及到诗歌创作一切重要方面。他在《诗话》中以禅喻诗,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对诗歌创作却有许多颇为精到的独创的见解。他论诗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所谓“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他推崇汉魏、盛唐诗,认为它具有气象不凡、兴趣超诣、天然本色、诗而入神的高妙处。“妙悟”说就是要领略汉魏、盛唐诗的这些超妙之处。这是他从唐宋诗的比较中,得出诗歌应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的很有见地的观点。他还针对当时江西诗派以议论、文字为诗的倾向,及宋诗较普遍不够重视形象思维的现象,提出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批评,不仅切中时弊,而且接触到诗的艺术特点与规律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在对历代诗人、作品的评论上,严羽也有不少意见是很有见地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位很懂诗的评论家。明胡震亨说:南宋的诗话比北宋好,《沧浪诗话》又高出一切南宋诗话。

  严羽另有评点《李太白诗集》22卷。王琦在《李太白全集跋》中说:“李诗全集之有评,自沧浪严氏始也,世人多尊尚之”。严羽开创评点“李诗全集”之举,并为世人所“尊尚”,其功劳也是不可泯灭的。

  “严羽”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