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龙岩市名人>永定区名人

潘了拳

潘了拳人物照片

永定名人潘了拳介绍

唐代僧人

惭愧祖师(817-866),唐代福建沙县人,俗姓潘,名了拳。

惭愧祖师生平事迹

潘了拳从小喜欢到佛寺看拜佛念经,平日只吃斋素,不吃荤腥,12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孤苦伶仃的潘了拳,只好依靠叔父过日子,谁知婶娘是个自私狭隘的人,潘了拳备受虐待,砍柴割草落秧莳田放牛割草,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但他却把这种磨难看做是修炼的好机会,每天仍坚持戒荤坐禅。

过了十七岁那年,潘了拳云游四方,爬山涉水来到了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村里有个姓游的寡妇招待了他,潘了拳认她为义母,就在游家住下来,二人相依为命。潘了拳在田中耕作、山上牧牛,闲暇时趺坐参禅。村中有个赤蕨岭,潘了拳与小伙伴常常在岭上一边放牛,一边玩耍,潘了拳拿竹子在牛羊吃草的地方划一个圈子,牛羊就无法跑出这个圈子,小伙伴便安心玩耍捉迷藏。潘了拳常在赤蕨岭一块大石上打坐参禅,有一次他在石上静坐入定后,忽觉心明眼亮,浑身是劲,就用指甲在石头上写下“大生石头”四字,宛如刻刀所凿,笔画清晰。这是潘了拳留下的第一个灵迹。清朝饶希镇《大生石赞》诗,诗云:“生生太极浑无极,大大无生衍大生。亦生亦大空涵大,非大非生色映生。广大资生藏卷石,始生元大炯禅心。即心即石头应点,何石何心画自横。”诗中蕴含禅机。后人在此建一“灵觉寺”以纪念潘了拳。

不久,游母去世,潘了拳在游氏继母逝世后,安葬了义母。决定离开赤蕨岭继续云游四方,于是来到神泉市(即今大埔县茶阳镇)磜岗上,因城北伏虎山有清泉涌出,疑为神赐,相传潘了拳曾在此卓锡取泉。千年古镇茶阳仍保留有“神泉街”(即大平路神前街)和“清泉寺”,寺门楹联:清爱旃檀荫;泉留卓锡名。记述了潘了拳为民取泉的故事。

潘了拳离开神泉市后,渡过汀江来到今大埔县青溪镇柟树坑,结草为庵,并认该村袁氏四婆太为姐姐,施善行德,苦行修练,住了三年之久。后人在潘了拳修练的地方,柟树坑坑尾山上兴建“高源寺”,明朝扩建为“高磜寺”,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寺中惭愧祖师佛像的肚中藏有潘了拳的指骨(此佛像在文革已被破毁)。该寺原来远近闻名,香火鼎盛。潘了拳施展本领,站在芦苇上渡过汀江,进入了坪沙的楠木坑,这座山坑树木茂密,溪涧回环,鸟鸣鱼跃,真是洞天福地。发现了山背梅州境内的景色也一样迷人,也是兴建寺院的好地方,于是又在那结茅为庵,用“惭愧”之说广种福田,布道传法。村中袁姓人家诚心向佛,安排一个净室让潘了拳居住,让其静心修行。有一日,潘了拳看见主人桌上有一盘煎鱼,便倒入溪中,鱼全部复活,至今山溪中生活着尾巴赤色的鱼,当地人称这种鱼为“尾上焦”。

为缅怀祖师的功德,元朝时将此庵扩建为“圣寿寺”,明朝时改为“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潘了拳当年种植的两棵柏树,名为阴阳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生者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一千多年了,一生一死,蔚为奇观,成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 

惭愧祖师惭愧典故

潘了拳从闽入粤,是想找一个山水胜地建立道场,但总是机缘不合。一天,他登上山顶四面眺望,只见阴那山五指峰烟云缥缈,山峰像五个手指伸向虚空,与自己张拳伸指时的模样相似。从此与心相契,他决定一步步向这个目的地走去。他首先从坪沙来到与阴那山一河之隔的浒梓树村,在一个姓黄的人家做工。这家的主人一心向善,他带潘了拳去拜见一位神僧,神僧问主人:“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见教?”主人说:“我想找个儿子继承家业。”神僧说:“阿弥陀佛,佛在你家,何劳远求。”主人会意,不觉喜形于色。潘了拳见神僧似曾相识,正想动问,神僧却缓步而来,手捂其头顶,念偈语云:“子若渴时逢梅熟。”潘了拳似有领悟。

潘了拳来到江边,江中有几块石头,排列状似莲花,他跳上石头,莲花石就载他渡过河去。清朝广东学使徐花农有联云:“灵迹此间存,石上莲花江山苇;禅机何处是,天边明月岭边云。”“石渡莲花”成了当地一景。

在五指峰东面的阴那坑,潘了拳寄住在一户刘姓的穷人家里,这家有母亲、姐姐和弟弟、弟媳四人。潘了拳恰与做弟弟的同龄,便称做母亲的为“庚母”。原来,这家人的父亲因为饮水困难在屋边挖了一口井,被财主以“损坏全村龙脉”之罪捉入牢房,折磨至死。潘了拳听庚母提起这事,十分气惯,立即把禅杖在庚父开井处一顿,井顷刻即成,泉水喷涌而出。财主听见,又来干涉,但井已成,泉又大,知道潘了拳和尚“卓锡成泉”的灵异,便不敢声张了,反而叩拜潘了拳为“神僧”。

明朝时,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宝玄寺”以纪念潘了拳仙迹。“宝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龟,寺前有潘了拳当年种植的柏树。寺中还有清朝范玉墀联,曰:“闽峤打包来,想当年牛能画,鲫能苏,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井泉随锡涌,日驴亦空,龟亦杳,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

潘了拳一有空闲,即登山涉水,踏看山川的来龙去脉,发现五指峰后有一高麓,翠峦环绕,清溪奔流,中央盆地平坦,正是建道场的好地方。

寺院择了一个吉日开工,潘了拳亲自主持,做工的都是秆人(稻草人),它们烧灰伐木,运石清基,砌砖垒墙,无绳墨之差,有匠师之巧。潘了拳要求义姐每天送来两箩米饭,义姐送饭,总是带着一条狗,狗比人快,潘了拳见狗来了,知道义姐就要来送饭了,事先把秆人藏起来,义姐来到,看见工地空无一人,奇怪地问:“工人哪里去了?”潘了拳骗她说:“他们做累了,都休息去了。”过了几天,庚母叫怀孕的媳妇去送饭,媳妇不带狗,悄悄走来,潘了拳猝不及防,被破法,全部“泥水师傅”变成稻草从墙上纷纷坠下来。“阿弥陀佛。!”潘了拳长叹一声,“机缘不就,奈何。”

潘了拳想起了神僧念过的偈语:“子若渴时逢梅熟。”便问当地人山上有无梅林,乡人说:“此山的西面“梅子洞”,山上有一大片梅林。”又问:“梅子何时成熟?”乡人说:“盛夏时节。”潘了拳有所悟,已近盛夏,他决定暂不告知任何人,悄悄前往。

庚母听说义子潘了拳已经启程,心里着急,赶快拿起一壶布惊茶追赶前来,一路高喊着“儿啊,你慢点走,喝足茶水再走吧!”潘了拳已下到谷底,听见庚母的呼喊,抬头看见庚母头上银发飘洒,心中十分感动,便高声应道:“母亲啊,儿行甚急,请恕我不告而别之罪,你把茶水倒进溪水,儿照样可以喝到。”庚母听了把茶倒进山溪,溪水顿时变成茶褐色,形成“茶泉”。

潘了拳翻过几座山岭,来到蓬辣坑,已一身汗水,便在一口小塘边洗脚洗净草鞋,塘水本来是混浊的,经他一番搅动,立即清澈,游鱼历历可数。后人将这口塘称为“仙人洗脚塘”。潘了拳来到南福村,村里正在进行“安龙转火”的祭祖典礼,八音齐奏,三牲罗列,潘了拳向他们讨水喝,一个调皮的后生把一个小锅端来,里面有渗和着肉汤的开水,看和尚怎么喝,和尚折了一根芦苇,放在锅中,这口锅中肉汤和水顿时分成两份。潘了拳把水喝完就走。大家方知潘了拳是不凡之人,纷纷叩首谢罪。后人在此建一座“灵山寺”,寺是有碑记载“隔鼎烹茗”的故事,寺门有联云:“灵踪留隔鼎,山静永安禅”。

潘了拳肩挎布袋,手持禅杖,来到阴那洞(阴那坑的古称)。山中飞出许多五色缤纷的雀,含着梅果,来迎接潘了拳和尚,这雀就是此山特产“五色雀”。这里古树参天,飞泉匝地,瑶草厅花,珍禽异兽,真是洞天福地,灵鹫仙山。左有香炉峰,右有白虎峰,两峰拥抱,气势雄伟,后面是五峰如指,排列俨如翠屏。潘了拳和尚历尽艰苦,终于找到理想的地方来结庐弘法。这阴那山是粤东名山,景致清幽,有宋朝蔡蒙吉诗云:“宫阙天悬绝胜奇,况临泉石画中窥。五峰青翠冠攒玉,两水周回练拂漪。鱼鸟若能明正听,猿猴一似发菩提。沉沉钟鼓僧闲寂,客亦忘言自得之。”还有明朝翁万达诗云:“结顾峰头云雾稠,三生檀越旧同流。空巢独吊存乌鹊,露地何人守白牛。声断磬边难纳岫,光回殿阁月窥楼。五更归梦青巅上,强执金吾初拜侯。”

潘了拳先在其地搭起木屋,安顿下来,一边打坐参禅,一边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他开荒种粮,砍柴伐薪,自食其力。阴那洞得村民,听说从远方来了一个高僧,都来看望,并带来薯芋杂粮,山茶野菜。

在此期间,潘了拳和尚曾到潮州开元寺挂单,与韩愈之侄子韩湘子结识,韩湘子在潮州架设桥梁(即湘子桥),尚缺三块大石料,潘了拳答应回阴那山削下三块大石,于次日五更前送到潮州架桥。当夜,潘了拳和尚念动真言,把三块大石变成三只大羊,请来十八罗汉协助,预计五更前可赶到潮州,他们赶着石羊经过雁洋大坪村口时,罗汉口渴了,潘了拳挖土为池,清泉涌出,遗址就是“仙水塘”。不料赶石的声响惊动了山神土地,马上报告嘉应州(今梅州)城隍爷,这城隍爷是个独霸一方的地头蛇,他恼羞成怒地大骂:“小小和尚,不把本神放在眼里,前时开山筑寺不呈报,大斋佛事又不向本神纳贡。阴那山一木一石,皆是本神辖下之物,便是玉帝如来佛要也不得擅自动用,他韩湘子在潮州造桥关我屁事,臭和尚不敬本城隍,却去巴结别人,真是岂有此理!”众山神土地见潘了拳寺院香火鼎盛,而土坛社庙却被人冷落,早就怀恨在心,今见顶头上司发怒,便火上加油,说:“我们要出面制止这个荒唐事,休得让他小看了我们。”

当夜,潘了拳和十八罗汉饮水后赶着石羊,到雁洋水石蔡下的时候,忽然一声鸡啼,接着四面的鸡也跟着啼叫起来。天好像快要亮了。潘了拳眼看石羊赶不到潮州,于是辞退罗汉,丢下石羊。至今雁洋高涧下转弯处,尚可看到三块石叠在一起,叫做“三坎石”。潘了拳懊丧地回到山寺,方听漏钟才报四更,欲待重来,却是时间已过,只好就此作罢。

松口(今梅县区松口镇)码头上,有许多木排,准备运往潮州,木材商马老板带着7岁的儿子坐着小艇船往来监工,其子贪看江中鲤鱼,不慎跌落水。马老板手足无措,大呼救命,这时,岸边有一个和尚跳下江中,潜入江底把他的儿子救出水来。马老板走上岸来向和尚道谢。“师傅是何方圣僧”?和尚说:“贫僧是阴那山寺了拳和尚。”马老板说:“我自愿布施80根大杉木给贵寺,我派人送去。”潘了拳说:“承蒙布施,不必搬运,你把木排从河里放下去,我自有道理。”翌日,当木排放流而下,到达塔下潭时,木排突然散开,80根杉木全部沉下潭底。阴那山上,潘了拳正吩咐手下门徒到一个井中搬运木材,只见井口中突然冒出一根杉木,小和尚赶快拖起,每拖起一根,又冒出一根,全部拖起一算,共计80根木材,一根也不少,每根木材都盖有“松口司”官税印。

有了木材,山寺重建成较好的寺院。“但其教不续于传灯,派不系于诸祖”,潘了拳在山中住了30年,每当讲经说法,大家都听不明白,潘了拳叹了一口气,吟诗道:“行脚腰包廿载游,一天花坠雨成秋。指禅未觉羞拳了,顽石因何不点头。”他想到从前佛祖都能弘演法经,自度而且度人,我无法度人,心中实为惭愧。一天,他召集徒众,说:“我圆寂归西后,你们要恪守清规戒律,七日后,将吾骸骨葬于塔中,并号为‘惭愧’。”接着念偈语云:“49年,无系无牵。而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说完端坐而逝,此时是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明朝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熊端蒙在灵光寺题了一副楹联,这楹联总结了惭愧祖师潘了拳一生的功绩,联云:“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元朝皇庆一年(1312年),僧无济将庵改建为“圣寿寺”。明朝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巡视梅江,在蓬辣滩舟船遇险,在即将倾覆之际,见云中飞下黄袍神人相救。梅询问乡人,此附近有何神灵?乡人说距此十里阴那山有圣寿寺,其中供奉着开山惭愧祖师。梅进寺参拜,见惭愧祖师塑像与云中黄袍神人相同,遂拜谢祖师救命之恩,立即就捐金命寺僧德坚重修,并改名“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寺中古建筑藻井(俗称:菠萝顶)精巧华丽,寺门耸立惭愧祖师种下的三株柏树,两生一死,死树不朽,与生树齐高,蔚为奇观,门联云:“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不二门。”大殿有许多历代名人题联,其中一联云:“化身如月在天,光被十方,前缘结想三生石;望道若梅止渴,香敬一瓣,妙悟参五指峰。”

明朝时,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宝玄寺”以纪念潘了拳仙迹。“宝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龟,寺前有潘了拳当年种植的柏树。寺中还有清朝范玉墀联,曰:“闽峤打包来,想当年牛能画,鲫能苏,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井泉随锡涌,至今日驴亦空,龟亦杳,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

如今,阴那山已成梅州的综合性旅游区,一条公路直上五指峰,每天都有闽粤赣等等全国各地人前来观光,还有各方佛教徒前来朝拜,灵光寺成为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

潘了拳补充介绍

  惭愧祖师(817— 866),俗姓潘,名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于汀州上杭场山羊窠(现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从小就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据《福建通志》记载,他初生时,“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又据民国《永定县志·名胜志》说:“在东洋山羊窠田垅,一石广丈余,高亦相等。顶略平,无罅隙,惟中心两孔如鼻孔,各大六寸,泉水汨汨,其来源不可知,不溢不竭,色鲜味甘。俗传唐时僧了拳牧于此,渴不得饮,以腰刀刺成两孔,掬泉饮之”。

  唐大(太)和二年(828年),因天灾-,12岁的潘了拳随母经沿田崆棋盘石移居福建道潮州海阳县车上(现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黄砂村),以耕牧为生,其母病逝后,结芦于该村的赤蕨岭,皈依三宝,守持五戒,奉行十善,在此期间,他尝坐禅于青溪高□。

  大(太)和八年,潘了拳外出云游。他离开赤蕨岭经茶阳南下三河,由三河沿梅江溯流而上至芒洲岗,再由芒洲岗到浒梓,然后取道浒梓村口渡河西去,寄旅阴那坑尾。次年,相继游览了韩江上游与现在梅县雁洋、三乡毗连的铜锣湖山、阴那山和大埔第一高峰——明山嶂银窿顶。在漫游中,他发现阴那山宛延20余里的山涛岭浪,层峦叠翠,霞蔚云蒸,其中五峰连峙,形如仙掌,俨然佛门胜地,悟为是照应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遂择址山西构木为庵,收徒学佛。

  潘了拳在阴那山修持30余年:一方面潜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声闻行果,严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仪式,博得四众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积累天文知识、修习医药常识,禳灾求福,护念众生,深受畲汉两族黎民百姓的爱戴。他虔诚奉劝门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并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他常以“惭”、“愧”二心所法薰陶自己、勉励他人。他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而止息恶行;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而止息恶行”。他的“惭”、“愧”之说俱遍善心,符合人间佛教思想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不但给佛门弟子和社会信徒以深刻的教育,而且对当时带有抵抗性的民族同化起着疏导顺其自然的特殊作用,为社会安宁和时代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潘了拳在阴那山圆寂,终年四十九岁。为缅怀他的德泽,其徒众和乡间人士在他生前于阴那山西(现属梅县地境营造的庵堂旧址建筑灵光寺、寺中祀奉他的塑像,同时尊称他为惭愧祖师。此外,还在他曾经住过、经过歇足和坐禅的地方,分别兴建了赤蕨寺(现为大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寺、清泉寺、龙泉寺、宝月寺、宝元寺和万福寺等7座寺宇。是自唐宋以来为闽粤两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为人崇拜的著名高僧。

  下洋镇 下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金丰溪下游。东与大溪乡毗邻,东南与湖山乡、平和县芦溪乡相连,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西河镇相靠,北与岐岭乡接壤,素有“闽西南大门”之称,面积178.9平方公里,镇政府设于下洋村,距县城36公里。2000年,有20个村委会,306个村民小组,9097户36068人。省道福三线贯穿该镇,与广东梅县、潮州、汕头“金三角”相连,村村通公路。……

  “潘了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