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安庆市名人>桐城市名人

潘赞化

潘赞化人物照片

桐城名人潘赞化介绍

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潘赞化,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今桐城市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有《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潘赞化人物生平

潘赞化(1885-1959年),张知行将军的表兄。祖父曾官居天津知府,但父母早逝,他由慈祥的伯母戴氏拉扯大。

1901年,其兄潘缙华在安庆与陈独秀交好,倡导革命,组织社团,年方十六七岁的潘赞化热心参与,奔走其间。稍后,潘缙华被清廷通缉,其兄带着赞化逃往日本,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兴中会,潘氏兄弟均加入了兴中会。躲了一阵,见风声小了,兄弟俩又回到了安庆。兄在徐锡麟主管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赞化在安徽陆军小学堂从事教学工作。

1907年7月6日,鉴湖女侠秋瑾的战友徐锡麟在安庆组织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疯狂搜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回国,投奔新军柏文蔚部。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派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监督,那时的财政部由北洋军阀控制,潘赞化不愿把关税上交财政部,而是汇寄到上海同盟会。不久,中山先生巡视芜湖,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

1913年,新任安徽都督倪嗣冲,免去潘赞化芜湖海关监督一职。潘携玉良寓居上海。此间他资助革命党人倒袁,与乡友陈独秀过从甚密。1915年,云南蔡锷通电讨袁,潘赞化赴滇参加讨袁活动,云南起义无疑给袁世凯以毁灭性一击。潘因此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之殊荣。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军,由鄂西而问道至重庆返皖。

1927年,北伐军抵达长江流域,柏文蔚出任国民革命军33军军长,委潘赞化为副师长。潘作战勇敢,指挥有方。

1928年至1937年间,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技士,实业部技正,科长等职 。

1937年抗战爆发,他同仇敌忾,奔走呼号,前往平凉、兰州、西安一带积极宣传团结抗日。后辗转流寓四川江津,出任国立九中总务长兼国文教员。在江津又重逢生活穷困潦倒的陈独秀,潘不忘乡谊和友情,经常带学生去看望独秀老人,还从经济上给陈以接济。

1943年 ,因与九中校长邵华意见不合,毅然从九中离职。(当时邵华在九中掀起白色恐怖 。)

1945年任桐城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其间桐城孟侠中学校长并在故乡练潭潘家楼创办木崖、黎阁小学。潜心教育工作,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直到1947年迁居安庆,解放后,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工作勤勉,深受敬重。1959年病逝于安庆,终年75岁,著有《二明亮轩诗集》印行传世。

潘赞化人物轶事

《新青年》撰稿

潘赞化也是《新青年》杂志早期的撰稿人之一,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后,陈独秀即向潘赞化约稿,潘赞化欣然领命。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愈演愈烈之时,潘赞化以“潘赞”的笔名,接连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四和第五期上发表了《德国军神——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两篇介绍一战中德、法两国名帅的人物传记。在向国人科普时政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向国内青年宣传着立志报国的思想。他在《霞飞将军》一文中开篇即言:“方今欧洲列强,开有史以来未有之战局。而疆场之上,必有有史以来未有之人物,运筹决策于其中也。……俾吾辈青年有所式焉。”而在文章结尾处,又激励道:“有雄心而又习于辛劳则种种艰巨皆莫能阻”。整个两篇文章,行文流畅,气势不凡,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具有《新青年》杂志的一贯风格。

诗词泄愤

潘赞化身高体魁,长髯拂胸,举止潇洒。与僧尼、居士交往甚密,主张儒、释、道三元合一。行为怪异,乡人称为“桐城怪杰”。善诗,九·一八事变后,目睹国土沦丧,常以诗愤世,寓意禅林。他曾在佛教胜地九华山作七律一首寄陈独秀,诗云:“匈奴未灭不为家,卅载风尘两鬓华。故国已成俎上肉,时贤相厄眼中沙。白霜公子啁天水,赤铁道人练雪花。宇宙原来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烟霞。”陈接诗后,亲笔草书条屏,真迹今藏桐城文化馆。

潘赞化补充介绍

  潘赞化(1885—1959),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西乡(今桐城市练潭乡潘楼村)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潘赞化祖父潘黎阁,曾任清廷京津道台,举家迁居天津。赞化幼年父母双亡,由伯母戴氏抚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家迁回桐城。光绪二十七年,同堂兄潘晋华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在安庆北门藏书楼,组织“青年励志社”,从事反清宣传活动。他们的行动被清廷列为大逆,四出搜捕,潘氏兄弟被迫-日本,潘赞化入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并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兴中会”。不久,受孙中山派遣,潜回安庆,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徐锡麟在安庆刺杀恩铭捐躯,安庆起事失败,当局加紧追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再次出走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兽医。辛亥革命时回国。民国元年(1912),安徽都督柏文蔚委任其为芜湖海关监督。到任后整顿关卡,杜绝偷税漏税。所有税收,悉数上解上海同盟会,支持革命。对此,孙中山曾当面称谢。

  次年,袁世凯派倪嗣冲为安徽都督,潘赞化遂卸任,寓居上海。民国4年,辗转到韶关,秘密进入云南,参加蔡锷护国军的讨袁活动,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一枚。民国16年,北伐军抵达长江流域,柏文蔚出任国民革命军33军军长,委潘赞化为副师长。后转赴南京,在实业部任科长。抗战爆发后随实业部到重庆。民国29年离职,携子潘牟徒步返回故里,倾心家乡教育事业,民国31年出任桐城孟侠中学校长。34年任桐城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其间在故乡练潭潘家楼创办木崖、黎阁小学。

  潘赞化身高体魁,长髯拂胸,举止潇洒。与僧尼、居士交往甚密,主张儒、释、道三元合一。行为怪异,乡人称为“桐城怪杰”。善诗,“九·一八”事变后,目睹国土沦丧,常以诗愤世,寓意禅林。他曾在佛教胜地九华山作七律一首寄陈独秀,诗云:“匈奴未灭不为家,卅载风尘两鬓华。故国已成俎上肉,时贤相厄眼中沙。白霜公子啁天水,赤铁道人练雪花。宇宙原来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烟霞。”陈接诗后,亲笔草书吊屏,真迹今藏桐城文化馆。

  建国后,潘赞化曾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8月病逝于安庆。著有《二明亮轩诗集》印行传世。

  潘赞化任芜湖海关监督时曾为青楼女子张玉良赎身,并结成夫妇,张玉良为感其恩遂改姓潘。潘赞化见张玉良聪颖慧质;对绘画有特殊爱好和天赋,遂为其延师授教,悉心培养。民国7年,潘玉良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在潘赞化的资助下赴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国立美专习画,与徐悲鸿同窗。民国14年,复游学于意大利国立罗马美术学院油画班、雕塑班。民国17年归国,相继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南京大学油画教授,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名动画坛。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潘玉良再度旅法,其画作多次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巡回展出,法国政府及博物馆、英国皇家学院均有珍藏。其中巴黎同立现代美术馆收藏她的雕塑作品有《张大千头像》和水彩画《浴后》。西方画坛誉其为绘画、雕塑两艺齐名的艺术家。1959年,潘玉良接受巴黎大学授予的“多尔烈”奖,由巴黎市长亲自为她颁奖。1977年7月,潘玉良病逝巴黎,葬于巴黎市公墓,碑刻汉字“潘玉良艺术家之墓”。1984年,安徽省博物馆将潘玉良的遗作2000余件自巴黎运回,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桐城县博物馆展出。

  “潘赞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