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黄山市名人>休宁县名人

戴震

戴震人物照片

休宁名人戴震介绍

清考据学家,思想家
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

戴震早年跟随同郡学者江永学习,后居家撰写多部著作。乾隆十九年(1754年),避难入京。入秦蕙田幕编撰《五礼通考》,名扬京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后屡次参加会试落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被聘修《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汾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逝世于北京,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治学广博,在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成就 ,在将推动考据学发展同时拓荒近现代科学领域,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皖学的集大成者。 又进而以唯物主义理性观阐明义理,抨击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 其《孟子字义疏证》极力批判程朱理学,对之后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进步伦理思想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梁启超、章太炎等具有启蒙的指导作用。 著作有《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戴氏水经注》《考工图记》《勾股割圆记》等。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戴氏遗书》 。

戴震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724年1月19日),戴震生于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据说因出生那天雷声震天,故父亲为他取名为“震”。戴震的父亲戴弁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仅可糊口。

戴震自幼聪敏,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每日读书数千言不休 ,十七岁时他学习《说文解字》,尽得其目。

名师授业

乾隆五年(1740年),十八岁的戴震随父亲客居江西南丰,又课学童于福建邵武。这一时期,同里程询对他非常器重。

乾隆七年(1742年),戴弁为满足儿子求知渴望,曾携戴震前往江宁拜见同族人戴瀚。戴瀚是位时文作者,不是戴震心目中的老师。不久后,戴震结识音韵学家江永。当时歙县商人汪梧凤创办不速园,广置图书,招揽学者,戴震与同县人郑牧、歙县人汪肇龙、程晋芳、金榜等人与江永都在其中诵读。江永精通三礼,旁通天文,地理,算学及声韵等,只有戴震能够全部掌握他的学问。

在这以后,戴震学术大进,尤其是在筹算、名物、训诂等方面的研究上,提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理论。在此几年后,戴震先后写成《筹算》(1744年作)、《考工记图注》(1746年作)、《勾股割圜记》(1755年作)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他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1747年作),以及《屈原赋注》(1752年作) 、《诗补传》(1748年作)等。

名扬京师

乾隆十九年(1754年),戴氏族中豪强侵占戴震祖坟,他不得已诉讼,但豪强贿赂县令,上下勾结,反诬戴震有罪。为躲避迫害,避难入京。因衣食无着,戴震只得暂住在京城内的歙县会馆。 一天,戴震造访钱大昕,纵论学问,钱大昕感叹:“真是天下奇才。”当时,礼部侍郎秦蕙田编撰《五礼通考》,要想找精通天文历算的人。钱大昕随即推荐戴震。秦蕙田立刻命驾访之 ,后来邀请他至府中讲授授时。 当时纪昀、王昶、王鸣盛、朱筠等名士,听说戴震的到来,纷纷与他定交。同时,他的《勾股割圜记》被秦蕙田全文刊载,《考工记图注》则由纪昀刻印,戴震因此名震京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震在吏部尚书王安国的家中为其子王念孙授课。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知名的两个学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王安国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认识惠栋。惠栋是吴派大师,戴震是皖派大师,两人的结识具有学术意义。 与惠栋相见后,戴震开始重视吴派的治学思路和学术成就,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科举不顺

乾隆三十年(1765年),戴震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戴震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到河北保定编纂《直隶河渠书》,后方观承去世,接任其职的大学士杨廷璋不能礼敬戴震,戴震因此离开保定。 周元理任直隶总督后,书稿被他所收藏。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戴震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同年作《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

著学以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听从总纂官纪昀、刑部尚书裘日修的意见,向乾隆帝推荐戴震。于是乾隆帝特地传旨令戴震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 同年,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戴震得以于次年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纂修期间,主要负责天文地理算学书籍以及语言文字类书籍的校勘。他利用藏书条件,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他从《永乐大典》辑出《仪礼识误》三卷,把《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 《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散见《永乐大典》各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归纳出三种原则,订正经、注。该校本获乾隆帝褒扬。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批判理学,因而在四库馆中饱受同僚的指责。 其好友翁方纲和程晋芳分别撰写《理说》和《正学论》批评他,彭绍升更是写了一封两千余字的长信批驳他的观点。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戴震逝世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享年五十五岁。戴震死后,他的小学由王念孙、段玉裁传承;算学由孔广森传之;典章学由任大椿传承;戴学得以发扬光大。

戴震轶事典故

戴震难师

戴震自幼聪敏,过目成诵,十岁日读书数千言不休。一次,老师讲授《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这怎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学生记的?”老师回答说:“这是朱文公朱熹的解说。”戴震接着问:“朱文公什么时候人?”他说:“宋朝人。”“孔子、曾子是何时的人?”他说:“周朝人。”“周朝、宋朝相隔多久了?”他说:“几乎二千年了。”“那么朱文公怎么知道这样?”老师无言以对,说:“这不是一般孩子了。”

考官识珠

戴震年轻时便不甚研究时文,没有对科举的追求。二十九岁时,族人怂恿他参加考试,题为“乡人傩”三个字,戴震旁征博引,考证详细说明。考官虽然欣赏他的文章,但因为不知道戴震用典的出处,甚至怀疑他是抄袭的。发榜时,考官亲自对质戴震,戴震一一列举经典,如数家珍。考官大为赞赏,把官服送给他说:“努力吧!你将来的成就,应当胜我十倍。”

有所发明

乾隆十七年(1752年),休宁境内大旱,一斗米值一千钱,戴震想到休宁地处偏僻山乡,单靠吸水灌田,所需劳力多而对舒缓旱灾没有作用,于是变通古法,制造自转车和螺旋车,以利于农田。螺旋车外围用木廓,中轴嵌入螺纹板,斜放在水边,用水力或者人力转动,水沿着螺纹而上,用力少而功倍,与西方式吸水机相吻合。至于自转车,车轮在河边,利用流动的水的力量来运水,水上升高可以到达约二三丈的地方,丝毫不需人畜的辛劳,灌溉能日夜不息。其制法详细在戴震所撰的《螺旋车记》、《从转运车记》里。到民国年间,休宁县西北乡,在河旁边河岸的土地,多用自转运车,解决了干旱的危害,各地方模仿的很多。戴震为了研究天计算的使用,还曾经遵循古法制造浑天仪。

戴震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清代

洪榜:①先生行己严介,不苟然,必絜以情理,不为矫激之行。先生接物待人以诚,谋人之事,如恐其不遂,扬人之善,如恐其不闻。其教诲人,终日矻矻,不以为倦也。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博极群书,而不少驰骋,有所请,各如其量以答之。凡见先生者,未尝不有所得也。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②盖先生之为学,自其早岁稽古综核,博闻群识,而尤长于论述。晚益窥于性与天道之传,于老庄释氏之说,入人心最深者,辞而辟之,使与六经孔孟之书,截然不可以相乱。(《戴先生行状》) ③要之,戴氏之学,其有功于六经孔孟之言甚大。使后之学者无驰心于高妙,而明察于人伦庶物之闲,必自戴氏始也。(转自《国朝汉学师承记》)

钱大昕:①平生无他嗜好,惟专于读书,虽词义钩难晓者,一再读之,辄已涣然冰解,旁观皆惊为?悟,要由精诚所致。其学长于考辩,每立一义,初若创获,及参互考之,果不可易。②讲贯礼经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皆洞彻其原本。既乃研精汉儒传注及《方言》、《说文》诸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辩,以排击前贤。(《戴先生震传》)

王昶:东原之学苞罗旁蒐于汉魏唐宋诸家,靡不统宗会元而归于自得;名物象数,靡不穷源知变而归于理道。本朝之治经者众矣,要其先之以古训,折之以群言,究极乎天地人之故,端以东原为首。(《戴东原先生墓志铭》)

凌廷堪:①先生所著书,文辞渊奥,兼多微见,其端留以俟学者之自悟,非造其境者,亦无由知其是非也。②先生则谓义理不可舍经而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然后求之故训。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故其为学,先求之于古六书九数,继乃求之于典章制度;以古人之义,释古人之书,不以己见参之,不以后世之意度之;既通其辞,始求其心,然后古圣贤之心不为异学曲说所汨乱。盖孟荀以还所未有也。(《戴东原先生事略状》)

任兆麟:君于学靡所不通,为世儒宗。制义抑其末也,顾识趣体格并臻极至。言性诸篇,与所著《原善》相表里,蒙尝憾近世考古家,于时艺多不屑为,或为之不工,工矣又不尽传。东原数艺俾长留天壤间,讵不幸与!(《戴东原制义序》)

汪灼:①先生名成于征聘,而学之成原于两馆余家。当是时,室人无北门之叹,又得通博艺林,先严力助之也。先生目直视,光炯炯射四座。学宗汉郑君康成,六经、秦汉之书无不读,随读研究,析疑义,明制度,岂非考之约,而览之博与?②先生与东方日俱起,所读之书五色灿然,终朝握管,考核礼经,为古文辞,不作一行草字。夜则起视星斗,占人事得失。所著《勾股割圜记》,集《天官书》、梅氏、利玛窦之大成,尤精《水经》、律吕、音韵。(《四先生合传》)

洪亮吉:乾隆之初,海宇乂平已百余年,鸿伟傀特之儒接踵而见。惠征君栋、戴编修震,其学识始足方驾古人。及四库馆之开,君与戴君又首膺其选,由徒步入翰林。于是,海内之士知向学者,于惠君则读其书,于君与戴君则亲闻其绪论。向之空谈性命及从事帖括者,始骎骎然趋实学矣。(《邵学士家传》)

汪中:①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为攻古文者,阎氏阎若璩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之绝学,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国朝六儒颂》) ②迨乾隆初纪,老师略尽,而处士江慎修崛起于婺源,休宁戴东原继之,经籍之道复明,始此两人……戴君游京师,当世推为儒宗。后数岁,天子修四库之书,征领局事。是时天下之士益彬彬然向于学矣,盖自二人始也。(《大清故贡生汪君墓志铭序》)

章学诚:①凡戴君所学,深通训沽,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为戴君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先人之所未发,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章氏遗书》) ②戴东原训诂解经,得古人之大体,众所推尊。其《原善》诸篇,虽先夫子亦所不取,其实精微醇邃,实有古人未发之旨。③近三四十年,浅者勤学而暗于识,深者成家而不通方,皆不可救药者也。有如戴东原氏,非古今无其偶者,而乾隆年间,未尝有其学识。(《又与朱少白书》)

卢文弨:吾友新安戴东原先生,生于顾亭林(顾炎武)、阎百诗(阎若璩)、万季野万斯同诸老之后,而其学足与之匹。精诣深造,以求至是之归。胸有真得,故能折衷群言,而无徇矫之失。其著为说也,未尝使客气得参其间,泠然而入,豁然而解。东原之书出,天下后世必有能阐扬之者。(《戴氏遗书序》)

阮元:所为步算诸书,缜密简要,准古作者……盖自有戴氏而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算数,而其道始尊。然则戴氏之功又岂在宣城(指梅文鼎)下哉!(《畴人传》)

焦循:①循读东原戴氏之书,最心服其《孟子字义疏证》。说者分别汉学、宋学以义理归之宋。宋之义理诚详于汉;然训故明,乃能识羲、文、周、孔之义理,戴氏得其全旨。(《寄朱休承学士书》) ②生平所得,尤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所以发明理道情性之训,分析圣贤老释之界,至精极妙。(《国史儒林文苑传议》)

段玉裁:①盖先生合义理、考核、文章为一事,知无所蔽,行无少私,浩气同盛于孟子,精义上驾乎康成、程朱,修辞俯视乎韩欧焉。其他文字,皆厚积薄发,纯朴高古,如造化之生物,官骸毕具,枝叶并茂。(《戴先生年谱·附著述辑要》) ②先生之治经,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数、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盖由考核以通乎性与天道,既通乎性与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成。用则施政利民,舍则垂世立教无弊。浅者乃求先生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之间,惑矣。③先生以古学唱三十年来,薄海承学之士至于束发受书之童子,无不知有东原先生,盖其兴起者盛矣!称先生者,皆谓考核超于前古。(《戴东原集序》)

李斗:震为汉儒之学,精于音均律算。少与江慎修游,得其底蕴。后来扬州,为公坐上客,惠栋、沈大成见之,目为奇人。(《扬州画舫录》)

包世臣:近世学者宗亭林,虽吉士(戴震)不敢先也,然亭林传书时有躇驳。至乾隆、嘉庆之交,学问门径豁然开通,吉士揭之,嘉定詹事钱大昕昌之,而吉士弟子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又为推波助澜,则一画一声、长短疾徐之间,意义顿殊,虽不无凭臆之谈,而体例明备,横通纵达,较吉士若或过之,摧枯朽者易为力也。

李汝珍:彼时大儒,祖居新安。其书阐发孔孟大旨,殚尽心力,折衷旧解,言近旨远,文简义明。一经诵习,圣贤之道,莫不灿然在目。汉、晋以来,注解各家奠此为善,实有功于圣门,有益于后学;即偶有一二注解错误,亦不能以蚊睫一毛,掩其日月之光。总而言之,尊崇孔子之教,突出孟子之力;阐发孔孟之学,却是新安之功。(《镜花缘》)

戴清泉:族祖东原公,本考据学、算数学、制造学经世实用之旨,发为哲学家言。其所论著,远足以补汉宋儒者之偏弊,近足以导欧美文化之先河,是固海内学人所公认者也。公之生迄今二百年矣,人往风微,崇拜热忱,久而弥挚。(《戴东原先生轶事》)

皮锡瑞:雍、乾以后,古书渐出,经义大明。惠、戴诸儒,为汉学大宗,已尽弃宋诠,独标汉帜矣。戴震著《毛郑诗考正》、《考工记图》、《孟子字义疏证》、《仪礼正误》、《尔雅文字考》,兼通历算声韵,其学本出江永,称永学自汉经师康成后,罕其俦匹。(《经学历史》)

支伟成:先生生平著述,以《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二书为最精深。本汉学之性理,易宋学之空言,诠明理欲之真。谓理在事情,不在意见。所言多发明公理,排斥专制,与近日哲儒所言平等共和之说相合。其治经力求新理,独有心得类如此。(《清代朴学大师列传》)

民国

梁启超:①其全盛运动之代表人物,则惠栋、戴震也,吾名之曰正统派。惠、戴齐名,而惠尊闻好博,戴深刻断制。惠仅“述者”,而戴则“作者”也。②当时巨子,共推惠栋、戴震,而戴学之精深,实过于惠。戴学所以异于惠学者,惠仅淹博,而戴则识断且精审也。③戴震盖确有见于此,其志愿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其哲学之立脚点,真可称二千年一大翻案。其论尊卑顺逆一段,实以平等精神,作伦理学上一大革命。其斥宋儒之糅合儒佛,虽辞带含蓄,而意极严正,随处发挥科学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④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清代学术概论》) ⑤戴氏治学,精锐无前,最能发明原则,以我驭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⑤中国之有文典,自马氏始;推其所自出,则亦食戴学之赐也。当是时,东原实总馆事,彼之学既足以睥睨一世,而复祭酒于首善之区,以是戴氏学掩袭天下。清之汉学家,不复与宋争席。惟东原著《孟子字义疏证》,以与新安、姚江争,则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此其言颇有近于泰西近世所谓乐利主义者,不可谓非哲学派中一支流。虽然人生而有欲,其天性矣,节之犹俱不既,而岂复劳戴氏之教猱升木为也。二百年来学者,记诵日博,而廉耻日丧,戴氏其与有罪矣。(《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刘师培:①近代以来鸿儒辈出,鄞县万氏、萧山毛氏,渐知宋学之非,或立说著书以与宋儒相诘难,毛西河专与宋儒为难,皆即忠恕也。已开戴氏解理字之先,焦氏絜矩说亦本之。而集其成者实惟东原戴先生。(《东原学案序》) ②戴氏之学,先立科条,以慎思明辨为归。凡治一学立一说,必参互考验,曲证旁通,以辨物正名为基,以同条共贯为纬。论历算则淹贯中西,论音韵则精穷声纽,论地舆则考订山川,咸为前人所未发。而研求古籍,复能提要钩玄,心知其意。凡古学之湮没者,必发挥光大,使绝学复明。凡古义之钩棘者,必反复研寻,使疑文冰释。凡俗学之误民者,必排击防闲,使巵言日绝。且辨章名物,以类相求,则近于归纳;会通古说,匡违补缺,则异于拘墟;辨名析词,以参为验,则殊于模棱;实事求是,以适用为归,则异于迂阔。而说经之书,简直明显,尤近汉儒。(《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考据学不同论》) ③治经之要,识字为基,正名辨物,大道乃窥。探赜索隐,广业甄微,功迈郑、朱,亦儒亦师。提要钩玄,郑、朱以还,(戴氏)一人而已。(《戴震传》) ④东原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诠明理欲,竞胜宋儒,近世经师莫之或先矣。

章太炎:①铨次诸儒学术所原,不过惠、戴二宗。惠氏温故,故其徒敦守旧贯,多不仕进;戴氏知新,而隐有所痛于时政,则《孟子字义疏证》所为作也。(《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②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③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顾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文士与经儒始交恶。而震为《孟子字义疏证》,以明材性,学者自是薄程朱。(《馗书》) ④震自幼为贾贩,转运千里,具知民生隐曲,而上无一言之惠,故发愤著《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专务平恕,为臣民诉上天,明死于法可救,死于理不可救。(《释戴》)

蔡元培:阳明以后,惟戴东原,咨嗟于宋学流弊生心害政,而发挥孟子之说以纠之。不愧为一思想家。其他若黄黎洲,若俞理初,则于实践伦理一方面,亦有取埋蕴已久之古义而发明之者。(《中国伦理学史》)

黄侃:戴氏之于小学,可谓能集其成。其《转语序》一书,实可攀古括今,后戴氏之学人无能出其范围者。至东原戴氏,小学一事遂确立楷模。

胡朴安:二百年来,确有治学之方法,立有清一代考据学之基础,衣被学者,至今日犹享受之而未尽,则休宁戴东原先生其人也。(《戴东原先生全集序》)

钱穆:①东原、实斋乃乾、嘉最高两大师。②乾嘉学术一趋训诂考订,以古书为消遣神明之林囿矣。于此而趋风气,趁时局,则治汉学者必以诋宋学为门面,而戴东原为其魁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宝琮:震于学问之事颇知其中甘苦。其劝戒后进论学书札,类皆至理名言,堪为学者圭臬。

胡适:①从这八百年来,中国思想史上出了三个极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朱子,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戴东原。②戴震建立起清朝学术全盛时代的哲学,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戴东原的哲学》)

冯友兰:①清代汉学大师首推东原,东原师婺源江慎修永。永有《近思录注》,盖犹兼为宋儒性理之学者。而东原则举宋儒之学尽推翻之。②东原未能以此为中心,尽力发挥,因以不能成一自圆其说之系统。此东原之学不能与朱子阳明等匹敌也。(《中国哲学史》)

梁漱溟: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五四运动以来,所以遭受“吃人礼教”等诅咒者,事非一端,而其实要不外此,戴东原责宋儒理学“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其言绝痛。(《中国文化要义》)

张舜徽: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识大之贤,学有自得。降至乾嘉,学尚专精,名家辈出,若戴震之治经、段玉裁之治《说文》,皆自得之学也。

萧一山:①清代学者之最大贡献,校勘训诂而已,戴氏提倡之功实居多也。使清代而无戴震,充其量由惠派学者之发展,不过汉学复兴耳,其何与于经学之进步哉。②戴震继起,由好古进而为精核,由信古进而为创造,提倡考据之精神,建立治学之方法。其弟子继之,益精核无伦,而清代考证之精神乃确立矣。故论乾嘉学派者虽不能不推惠栋有创始之功,若言夫真正建设,则应以戴震为大宗。(《清代通史》)

白寿彝:戴震是清代考据学的一位中坚人物和巨擘,这是同时代以及后人公认的。戴震对《诗》、《书》、《易》、《礼》、《春秋》都有研究,他的考据学成就表现在训诂、声韵,古代车服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等各方面。至于作为考据学大师,同时具有进步的人民性的思想,则更为同时代的学者所不及。(《中国通史》)

当代

侯外庐:①戴震不仅是一位汉学家,而且是有他的思想体系的哲学家,这是没有人怀疑的。但是,戴震哲学的历史地位,是不能作为清代哲学的建设去评价的,仅能说是清初学说运动狭隘化以后的一种复兴的先导。②戴震所谓“人等于我”的社会哲学思想,和他借用商业资本活动中的术语如“权衡轻重”的方法……正是这位汉学家最有特色的地方。严格地说,在这一点上,他复活了十七世纪清初大儒的人文主义的统绪,启道了十九世纪的一线曙光。他的历史价值就在这里。(《中国思想通史》)

周辅成:戴震,是中国哲学史上有最鲜明色彩的唯物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战士之一。(《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孙叔平:戴震以考据学为阵地,以唯物主义为武器,对官方的程朱理学,特别是程朱的理欲之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戴震的思想比较明显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他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后的重要代表。(《中国哲学史稿》)

张岱年:①程、朱学派中有理(“理具于心”)的学说曾经发生很大的影响,许多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如罗钦顺与王夫之)不能够摆脱这个学说的束缚。戴震明确地反驳了这个学说,这是他的独到的贡献。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学说充满了反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戴震的唯物主义学说蕴含着反抗专制暴政的实质。他们都是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家。(《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②为清代学术之主潮的仍是考据学。于考据学有很宏伟的贡献,同时在哲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是戴震(字东原)。戴氏的哲学理论,与颜、李走同一方向,论证稍缜密。他也是主唯气的(即一种唯物论),反对程、朱的理在气先之说,更反对陆、王的主观唯心说。认为理实外在于事物,人必有精密的观察分析方能知之。其人生思想则是主情的,反对宋、明以来的理欲之辩,而认为理在于欲之谐和。王、颜、戴之学在圆融精密上都不及朱、王,但确实走了一个新的方向,较合于现代思潮。③性一元论之大成者是戴震。戴东原的性论,分析较细,论证较详,在中国过去人性论中,实是最缜密的。(《中国哲学大纲》)

蒙培元:戴震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又是一位很有战斗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继王夫之之后,对朱熹理学的又一次批判性的总结,在他的哲学思想里,具有更加鲜明的启蒙主义特点。他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也是理学演变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虽不及王夫之那样“博大”,但也很“精深”。他比王夫之晚将近一个世纪,由于历史的发展,使他有可能深入的批判和揭露理学唯心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戴震完成了王夫之没有完成的任务,正式宣告了理学时代的终结。(《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

萧萐父:戴震作为考据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18世纪具有科学的知性精神的学者杰出代表。他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近代命题,以科学的精神去破除中世纪蒙昧主义所造成的种种假象;他提出了“分理”的范畴,引导人们去详细周密地研究具体事物,“寻其腠理而析之”以获得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性质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把宇宙作为总体来把握的朦胧而抽象的思辨哲学的局限”。

许苏民:①戴震是18世纪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戴震全面批判程朱理学,建立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伦理学的严整的思想体系。他所使用的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是西方近代启蒙学者笛卡儿、斯宾诺莎所使用的几何学的公理演绎方法。近代学者惊叹,像这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其思想也不像中国思想,甚至还有人说戴震的学说“纯属西洋思想”。

任继愈:戴震在当时也以考据学家闻名于世,他对古文字、音韵有深入研究。对天文、地理、历算等自然科学也有精湛造诣。戴震不同于一般考据学家,他能够冲破当时反动思潮的控制,提出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成为反对封建腐朽的程朱理学的战士。(《中国哲学史》)

游国恩:乾嘉时期,考据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学风是"实事求是"、"无徵不信"。虽然他们在整理古代学术文化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冥心追古,脱离现实,淹没于烦琐考证之中,归根到底是为封建统治者粉饰承平。其中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同情人民的疾苦,对政治比较关心,在他的《孟子字义疏证》里,表现了他的进步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提出了"通情"、"致用"两种主张,以反对程朱理学的观点。然而,戴震在思想方面影响不大,仍是以训诂大师闻名于世。(《中国文学史》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1644-1839)

吴根友:戴震,这个出身在以商业闻名的徽州地区的小商人家庭,且曾从事过商贾之业的思想家,便被历史偶然选中为继续从事“推故而别致其新”任务的优秀选民,从而成世纪新思想的为一面旗帜。以他为例,他的思想虽不及李贽对晚明思想界、文艺界产生了那么巨大的社会震撼力,然而从其理论成就和对宋儒思想批判的深度这两个方面来说,都远远地超过了李贽。他继承了明清之交的大思想家追求理欲统一、情理统一、公私统一的价值理想,在情与理、欲与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自身的自恰性两个方面,都超过了上两个世纪的思想成就。(《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

王茂:戴震因揭出“以理杀人”,而震撼天下后世。对理学的批判,至此已达到顶巅。就这个意义说,可以说戴震终结了理学。“五四”时期对“教吃人”的谴责,实为“以理杀人”的延伸。戴震所见,其实与吕坤、王夫之基本一致。不过戴震超出于吕、王者,在于他揭出了“以理杀人”的哲学根源和封建等级制的社会根源,理论上具有更大的深刻性。(《清代哲学》)

余英时:①然东原斥程朱即所以发挥程朱,实斋章学诚宗陆王即所以叛离陆王,取径虽异,旨则归一,则两家之貌异缓和疼不能掩其心同。②戴震一生治学,力戒凿空,不存汉、宋时代之见,这一点在早期作品《经考》中屡屡可见。有“比月书日食”“周正朔”等数条可证戴震不盲从汉儒,在方法论上极其严谨,以科学客观的方法整理古经。③东原一方面以考证为当世所共推,另一方面则以义理独见赏于章实斋,一身而兼擅考据与义理,在乾嘉学术史上为仅有之例。(《论戴震与章学诚》)

(美)艾尔曼:戴震社会批判学说的惊人影响为西方汉学界长期忽略,他以《孟子》为批评武器,建立哲学体系,与朱子正统学说相抗衡,这具有重要政治意义。戴震尽管必须小心谨慎,仍然自由地发表了《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向清代正统学说提出挑战,该书是在清代文字狱空前严酷的乾隆朝完成的,当时,他已是著名考据学者。(《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徐道彬:戴氏少为稗贩,勤苦治生,宿志求学,故而渊博精审,著述宏富,堪称乾嘉学术第一人,因其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后世对其研究几乎及身而至。清代考据学能够承接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而卓然蔚成一代学术之盛,戴震实为首功。(《戴震考据学研究》)

负面评价

清代

朱筠:(《孟子字义疏证》)可不必载,唯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何图更于程朱之外复有论说乎!戴氏所可传者不在此。(摘自《国朝汉学师承记》)

江藩:东原之学,以肆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钱大昕)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盖东原毅然以第一人自居,实狂妄也。

王鸣盛:余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戴氏为人信心自是,眼空千古,殆如韩昌黎所谓世无仲尼,不当在弟子之列,必谓郑康成注不如己说精也,是古之狂者、妄者,其学于世所称十三经注疏者检阅尚未周,而轻于立解。(《蛾术编》)

程晋芳:①近代一二儒家(指戴氏),又以为程朱之学,禅学也。圣人之教人也,顺乎情而已。宋儒尊性而卑情,即二氏之术;其理愈高,其论愈严,而其不近入情愈甚;虽日攻二氏,而实则身陷其中而不觉。为斯说者徒以便己之私,而不知其大祸仁义又在释老上矣!(《正学论》其二) ②匡张孔马迫于时势而诡随,马融蔡邕迫于威力而丧节。亦可以不得已谅之乎?今士大夫一语及讲学,则哗然应之曰,人以躬行为尚耳。奚讲之有,其言诚是。及退而察其所行,则无一事可质之人者,此又何说耶?(《正学论》其三)

刘开:顾炎武尊康成而不及宋儒,阎若璩论程朱而不敢讥议,朱彝尊则微词窃诋以扬其波,毛奇龄则肆言力攻以煽其焰,及戴震东原氏出,以浪雅之识负宏通之誉,又承天下厌故喜新之后。于是考绪诸经, 精小学、明度数,证前代之遗制,力亦勤矣。然其学则博,其言则偏,以躬行为不足尚,以程朱为不足法。而司风化者又羽翼之士,于是乎外行而内文,先利而后义,能博而不能通,学则不切于身,用则无关于国,风气之患及乎朝野,中乎人心,则东原成之也。

翁方纲:近日休宁戴震一生毕力于名物象数之学,博且勤矣,实亦考订之一端。乃其人不甘以考订为事。乃欲谈性道以立异于程朱。(《驳戴震作》)

姚鼐:①其人生平不能为程朱之行,而其意乃欲与程朱争名,安得不为天之所恶。故毛大可、李刚主、程绵庄、戴东原率皆身灭嗣绝,此殆未可以为偶然也。(《再复简斋书》) ②戴东原言考证岂不佳,而欲言义理以夺洛闽之席,可谓愚妄不自量甚矣!

章学诚:①戴君学问,深见古人大体,不愧一代巨懦,而心术未醇,颇为近日学者之患。 ②抑知戴氏之言,因人因地因时,各有变化,权欺术御,何必言之由中.....戴氏笔之于书,唯辟宋儒践履之言谬尔.....至腾之于川,则丑詈程、朱,低侮董、韩。自许孟于后之一人,可谓无忌惮矣。顾以训诂名义,偶有出于朱子所不及者,因而丑贬朱子,至斥以悖谬,诋以妄作。戴君笔于书者,其于朱子有所异同,措辞与顾氏宁人、阎氏百诗相似,未敢有所讥刺,....其异于顾、阎诸君,则于朱子间有微辞,亦未敢公然显非之也,面口谈之谬,乃至此极,害义伤教,岂浅鲜哉!

方东树:①戴氏非能有老庄元解,不过欲坚与程朱立异,故其说惟取庄周言‘寻其腠理,而析之节者有间’等语,解“理”字为腠理,以辟程朱无欲为理之说,则亦仍不出训诂小学伎俩。②程朱所严办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泅别。今移此混彼,妄援立说,谓当通遂其欲,不当绳之以理,言理则为以意见杀人,此亘古未有之异端邪说。(《汉学商兑》)

民国

王国维:东原学问才力固自横绝一世,然自视过高,骛名亦甚。其一生心力专注于声音、训诂、名物、象数,而于六经大义所得颇浅,晚年欲夺朱子之席,乃撰《孟子字义疏证》等书……此等学问上可忌、可耻之事,东原胥为之不顾,则皆由气矜之一念误之。(《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孟森:欺世盗名之徒,终有大败决裂之日,亦可谓天网恢恢矣。……在江慎修先生,必不愿戴为其弟子,正当以其不认为幸。 其有挟欺人之素志,自然首书为为其借手见长之地。 为此之故歹欺尽一世,上自帝王,下至百余年承学之士 。戴之冒大典以窃全赵为无耻。

余嘉锡:戴氏虽经学极精,而其为人专己自信。观其作《孟子字义疏证》,以诋朱子;及其著《屈原赋注》,只是取朱子《楚辞集注》改头换面,略加窜点,以为己作。于人人习见昔贤之名著,尚不唯公然攘取,况区区赵一清,以同时之人,声誉远出其下者乎?(《四库提要辨证》)

戴震主要作品

戴震撰成《筹算》《勾股割圆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孟子字义疏证》等,并应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先后经手校订《水经注》《仪礼集释》《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及《五曹算经》诸书。

戴震后世纪念

纪念馆

主词条:戴震纪念馆

戴震纪念馆原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隆阜正街118号。 民国十三年(1924年),戴氏后裔建此屋为“隆阜私立戴氏东原图书馆”。1983年,正式命名为“戴震纪念馆”。 占地10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后于2003年移址至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占地427平方米,共两层。 门楣上嵌“戴震纪念馆”,由张恺帆书。馆内设有休息室、瞻仰厅、藏书楼、阅览室等。

瞻仰厅中间展览柜中,存放有戴震手稿、乾隆手谕(影印件)等文物。厅两厢是藏书室。藏有《四库全书》和多种版本著作,还有上万册经、史、子、集等类书籍。 厅堂正面悬挂端木蕻良撰的“盖代大师”漆匾,左右有戴逸撰写楹联。纪念馆为屯溪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获“全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

公园

主词条:戴震公园

戴震公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延安路北华山岭。公园建于1982年。原名华山公园,1988年,因纪念戴震而更名。园内有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动物园和戴震塑像等景。

墓址

主词条:戴震墓

戴震墓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乡东北几山头。墓地面积40平方米,土冢。墓向朝北,地面封土堆高1.5米,墓前有其子嗣所立的青石碑一块,上有“隆阜戴氏,皇清特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先考东原府君,先姚朱氏孺人合墓”字样。碑文系段玉裁(戴震得意门生)的女婿龚丽正所书。墓前有红砂岩砌成的约20平方米的享堂,堂口宽1.2米。

1961年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休宁县人民委员会曾予修缮并立有碑记。

会议

1986年5月7日-10日,戴震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市举行。会议对戴震的哲学思想,学术成就以及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和它地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成果汇集为《戴震学术思想论稿》。

2014年10月18日-20日,由黄山学院主办,黄山市戴震研究会、黄山市屯溪区戴震纪念馆承办的“戴震诞辰290周年纪念暨2014戴震学术研讨会”在屯溪召开,各地戴学专家学者、各地戴氏宗亲约二百二十多人参加大会。 大会主要围绕戴震思想精神、治学方法、生平交游以及戴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等展开讨论,成果汇集为《2014戴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戴震补充介绍

  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安徽休宁人。出身徽州小商贾之家,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都有深入研究,为18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及“徽派朴学”集大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自十七岁时即有志闻道,已尔精通《十三经注疏》,“谓当先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六经之语言。考诸篆书,由《说文》以观古圣人制作本始。更念《尔雅》为承学津筏,又殚心其书,旁推交勘,尽得古画古义古音声。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即无稽者不信,不信者必反复参证而后即安。”(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自言曰:“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至二十岁,在郡城紫阳书院从师徽派朴学的创始人江永,与程瑶田、金榜、郑牧、汪肇龙、方矩等同学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学问益进。其后至京师,与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纪昀、卢文绍、王昶、惠栋等知名学者交往,共同研讨学问。此外常与洪朴、洪榜兄弟等相与交游。戴震的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方面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大有俾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戴震生平无嗜好,惟喜读书,博闻强记,于小学、经学、哲学、天文、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戴震治学志存闻道,领域广博,有着强烈的经世色彩,从考据出发而又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戴震在小学研究方面始终贯穿着一种既注重汉学师承又锐意创新的精神,以“精专”为最高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而为真”,开乾嘉朴学精专学术风尚,发明六书“四体二用”说,提出声转说,作“转语”以补“尔雅”、“方言”、“释名”之缺,阐释“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音义互证方法,主张以字考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训诂与校雠密切联系。戴震治学反对孤证,重证据而不轻信,以书证书,纵横考索,卓然称考据大师。在哲学上,肯定世界是“气”之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即为“道”、“理”。“气”是“ 阴阳五行”,也即“道”之实体。又以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质” 以前之“气”;“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质”以后之物,反对理学家“理在事先”等说。又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孟子字义疏证》),以为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同上)。其“理存于欲”之命题,一反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教,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在天文学方面,戴震借用西洋新法评述各家学术、考订流变,或与古人辩难,立论自较清楚,亦有所创见。在数学方面,戴震对古典算书作了认真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先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周髀》、《九章》、《海岛》、《五曹》等九部算经,以及收集到的影宋版张《丘建算经》、《数术记遗》,校勘后一并收入《四库全书》,使许多古算经失而复得,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存亡续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其影响下,《测圆海镜》、《四元玉鉴》、《杨辉算法》等数学名著又陆续被发现整理,自此掀起了乾嘉时期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高潮。在机械考工方面,所著《考工记图》记述了对古代百工之事的科技名著的最杰出研究,并绘图详加注释,时人称为奇书。戴震又是一位精博于地舆之学的著名学者,主修《汾州府志》被时人尊为“修志楷模”,精校《水经注》更是有口皆碑。此外,戴震对生物学和医学也有涉猎,所著《雅经》记述动植物四百多种,成为一部辞典式的生物学专著。据《扬州画舫录》载,戴震撰有《金匮要略注》,洪榜《行状》言尚著有《气穴记》、《藏府象经论》。这些著作皆散佚。可见,戴震不仅孜孜以求于《疏证》此类正人心的哲学著作,同时广泛地刻意钻研科技并进行比较专精的探索,本着“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的原则,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训诂考据的方-作为其治经闻道之本,从而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皖学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构建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并融会贯通于声韵训诂、名物制度、经籍考证、天算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卓越。其主要著述有《声韵考》、《六书》、《声类表》、《方言疏证》,测算方面有《原象》、《迎日推策记》、《勾股割圜记》、《历问》、《古历考》、《续天文略》、《策算》、《诗经二南补注》、《毛郑诗考正》、《尚书义考》、《仪经考正》、《春秋即位改元考》、《大学补注》、《尔雅文字考》、《经考》、《水经注》、《九章补图》、《屈原赋注》、《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中庸补注》、《考工记图》、《水地记》、《绪言》、《直隶河渠书》、《气穴记》、《藏府算经论》、《葬法赘言》、《文集》,共计50余种。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的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

  “戴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