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名人戴芳澜介绍
戴芳澜(1893年5月4日—1973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镇海,籍贯湖北江陵,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戴芳澜191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 1921年—1923年任广东省农业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1927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1927年—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年—195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农学院植物病理系主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95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戴芳澜长期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戴芳澜人物生平
1893年5月4日,戴芳澜出生于浙江镇海。
1910年—1911年,从上海震旦中学肄业。
1912年—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
1914年—1919年,先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1919年,任教于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20年,在天津一私人农场做园艺师。
1921年—1923年,任广东省农业专门学校教授。
1923年—1927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
1927年—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4年—195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农学院植物病理系主任。
1934年—1935年,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及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真菌遗传学。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95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室主任。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所长。
1959年—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戴芳澜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戴芳澜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特别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类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1973年1月,戴芳澜共发表论文50余篇 ,他的代表论著有《芋疫病》《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中国真菌杂录》《中国真菌总汇》 《中国经济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18年
中国科学社第三次年会
美国
1933年
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大会
重庆
1940年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议
重庆
1941年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议
重庆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
南京
1953年
全国植物病理学会议
北京
讲授课程
1913年,戴芳澜在沙市商业学校讲授《英语》等课程 ;1920年,在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讲授《植物病理学》等课程 ;1950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讲授《真菌学》等课程。
戴芳澜在南京东南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等课程 ;在金陵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课程。
治学态度
戴芳澜在治学上是严谨的,他严格要求学生,从不轻易称赞人。他认为:不适当的夸奖不是对人的爱护,而是对自负与自满的助长,会把人毁了。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而且必先做到。他对别人进行指导,不是采用命令式,而是采取启发式,让对方去思考、去探索、去醒悟。他培养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
教学方法
戴芳澜培养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广,基础要坚实。
二、提倡启发式教育,要求严格,赏罚分明。戴芳澜讲课,注重启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他对学生的培养是放手的,让学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三、组织学术讨论会或读书会,提倡认真读书。他主张读书的面要广,要博览群书,不知限于读菌物学方面的书刊,还要读动物学、植物学、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学、生化学、遗传学以及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史和名人传记等方面的书。
培养成果
戴芳澜为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植物病理学家陈鸿逵,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俞大绂院士,植物病毒学家周家炽,植物病理学家林传光,植物病理学家裘维蕃院士 ,农业教育家魏景超,植物病理学家黄亮,植物病理学家仇元,农业教育家王清和 ,真菌学家郑儒永院士 ,植物病理学家葛起新等。
时间
荣誉表彰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戴芳澜人物评价
“戴芳澜是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和中国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科学报》评)
“一代宗师,治学楷模。”(戴芳澜诞辰100周年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题字纪念)
“戴芳澜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新华网评)
“戴芳澜为青年一代真菌学人树立了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榜样。”(时任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磊评)
“戴芳澜是中国地衣学的奠基人。”(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院士评)
“戴芳澜一生为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呕心沥血,在各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业绩和道德风范是中国科学界顶尖的,堪称楷模。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真菌学研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是‘中国真菌之父’。”(《中国档案》评)
戴芳澜补充介绍
戴芳澜,戴芳澜(1893.5.4-1973.1.3),真菌学家。湖北江陵人。191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4-191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30年代以后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特别在霜霉菌、 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类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关论文迄今仍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戴芳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