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嘉兴市名人>平湖市名人

邹元爔

邹元爔人物照片

平湖名人邹元爔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原研究员

邹元爔(1915年10月6日—1987年3月20日),字立清,浙江平湖人,冶金学家,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33年邹元爔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1937年大学毕业后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先后担任冶金室练习生、长沙精铜炼厂工务员、重庆炼铜厂助理工程师、云南钢铁厂副工程师;1942年获国家“林森奖学金”官费留学美国,进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1947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学科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资源委员会南京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工程师,以及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研究员、室主任;1957年承担了攀枝花铁矿炼试验任务 ;1958年参与创办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冶金系;196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并担任副所长 ,1978年6月任所长 ,1983年12月任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7年3月20日逝世于上海。

邹元爔主要研究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 。

邹元爔人物生平

1915年10月6日,邹元爔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乍浦镇。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毕业于稚川中学、杭州高级中学。1929年入浙江省省立高级中学

1933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37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先后担任冶金室练习生(1937年—1938年)、长沙精铜炼厂工务员(1938年—1939年)、重庆炼铜厂助理工程师(1939年—1941年)、云南钢铁厂副工程师(1942年—1943年)。

194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国家“林森奖学金”官费留学美国。

1943年,进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

1947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学科科学博士学位。是年6月回国,担任资源委员会南京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工程师,以及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47年—1952年)。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至1961年),从事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研究。50年代,参加九三学社。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两矿”(白云鄂博铁矿和大冶铁矿)领导小组组长周仁任命邹元爔为白云鄂博铁矿石高炉冶炼研究任务的技术总负责人。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8年,参与创办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冶金系,后曾任该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材料科学系名誉主任等职。

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6月任所长。

1983年12月,退居二线,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名誉所长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然,逝世于上海 。

邹元爔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初,邹元爔和周仁合作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高炉冶炼中氟的行为和冶炼过程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含氟铁矿高炉冶炼问题,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1957年承担了攀枝花铁矿炼试验任务,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钒钛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实现了风口喷吹新技术。20世纪60年代后致力于半导体材料和有关高纯金属及其物理化学研究。领导研制出高纯金属镓、磷、砷等,为中国高纯金属研究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致力于砷化镓材料质量的提高及缺陷的研究,用物理化学观点研究结构缺陷,提出砷化镓结构缺陷模型的新理论。

邹元爔的研究涉及熔渣和金属中组分的活度、渣和金属间的平衡、火法和湿法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所完成的大量二元系、三元系冶金体系中组分活度和金属间化合物生成自由能的研究,为冶金物理化学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其中不少内容已被收入大学教科书和大百科全书。此外,在活度测量中,邹元爔打破了黑色冶金工作者常用铁作金属相的传统做法,采用某些有色金属相,然后借助变通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和两组元活度系数之和或商来分别求得各组分的活度,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国际上长期存在的坩埚材料选择和化学反应设计以及微量元素活度测定等难题。

项目承担&成果奖励

时间

奖励名称

1956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65年

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

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3年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8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1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参考资料:

学术论著

1952年起,邹元爔创建并领导了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工作,完成了《氟对高炉炉渣粘度、熔化性及脱硫力的影响》等120余篇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分别刊登在《中国科学》、《金属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学术刊物上,著有《冶金过程理论》、《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等。

期刊论文

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期刊信息

2016

中秋夜怀增瑾隔离在安化路宿舍

邹元爔

中华诗词,第7期

1988

用物理化学方法鉴别砷化镓中最主要深能级EL2的本性

邹元爔,汪光裕,莫培根

物理学进展,第4期

1987

GaAs中最主要的深能级缺陷(EL2)本性的研究

邹元爔,汪光裕

稀有金属,第1—4期

1987

化学原理在GaAs缺陷研究中的应用

邹元爔

稀有金属,第5期

1987

GaAs 中某些缺陷间的相互关系

邹元爔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第4期

1986

砷化镓中的EL2及应变模型

邹元爔

稀有金属,第1—4期

1983

砷化铟中的剩余施主和高纯砷化铟晶体的生长 Ⅰ.砷化铟的浅施主——总受主关系和剩余施主本性的推测

邹元爔

应用科学学报,第2期

1983

半导体材料技术与科学的进展

万群,邹元爔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第4期

1980

砷化镓—镓铝砷双异质结激光器慢退化机理的初步分析

邹元爔

电子学报,第1期

1980

液态 La2O3—CaF2和 La2O3—CaF2—CaO—SiO2渣中 La2O3的活度

王常珍,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77

砷化镓和有关化合物的深能级结构缺陷及其实际含义

邹元爔

稀有金属,第2期

1965

铟在液态铅锌间的分配

李爱珍,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3期

1965

铅、锡、镁在液态镓汞间的分配

李爱珍,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65

InSb化学比的电化学研究

姚林声,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9期

1964

PbO—BiO(1.5)熔体中的活度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1期

1964

Mg3Bi2,Ca3Bi2,CaMg2Bi2及K9Mg6Bi7的生成自由能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64

Mg2Si,Mg2Pb及Mg2Sn的生成自由能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3期

1964

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3期

1964

铟—锑和锡—碲系的热力学数据与相图的关系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64

碳化钙和液态铅、锡、银间的平衡

郑文陞,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63

氢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数据的解释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6期

1963

Cu2S—FeS 熔体中的活度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1期

1963

液态铅、锡中氪溶解度和空穴体积间的关系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5期

1963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lubility of Krypton an

邹元爔

中国科学(英文版),第10期

1963

转炉型渣中硫挥发速率的初步研究

潘鸿芳,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7期

1963

液态高炉型渣中 MnO 的活度及还原速率

王渭源,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1期

1963

PbCl2—SnCl2和 PbCl2—CdCl2熔体中的活度

徐元森,邹元爔

化学学报,第3期

1963

高炉型渣中氧化钒还原的物理化学

赵彭年,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1期

1963

铁-钛-碳及铁-硅-钛-碳熔体中钛与碳的溶解度

彭瑞伍,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62

希有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某些热力学问题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1期

1962

变压器钢真空脱硫和脱氧机理的分析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6期

1958

钢脱氧的物理化学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3期

1958

Fe——Ti——C系中Ti与C的溶解度

彭瑞伍,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16期

1957

矽、铝、锰脱氧数据与脱氧产物组成的关系

邹元爔,蒋新元,许康

金属学报,第3期

1957

锰在液态Fe—Mn—C合金内的活度

王渭源,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9期

1957

高炉炉缸内化学平衡的考察 Ⅱ.矽—硫、矽—碳和矽—锰平衡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1期

1956

高炉炉缸内化学平衡的考察 Ⅰ.锰—硫平衡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4期

1956

液态高炉型熔渣的热力学 Ⅰ.液态高炉型熔渣内 SiO2与 CaO 的活度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56

液态高炉型熔渣的热力学 Ⅱ.一个新的碱度公式在生铁脱硫平衡方面的应用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56

液态高炉型熔渣的热力学 Ⅲ.液态高炉型熔渣内 MnO 的活度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3期

1956

铁碳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Ⅲ.铁碳相图介稳平衡部分的热力学分析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3期

1956

铁碳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Ⅱ.铁碳相图稳定平衡部分的热力学分析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2期

1956

铁碳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Ⅰ.液态铁碳合金的热力学

邹元爔

金属学报,第1—4期

1956

对化学冶金研究方向的一些意见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1期

1956

钛冶金及其合金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5期

1956

液态铅—银、银—铝、铁—铝等二元系内的活度及铝脱氧常数的计算

邹元爔,伊立奥特

化学学报,第1期

1955

关于钢液或铁液中加镁法的一个建议

邹元爔

科学通报,第11期

从钴土矿提炼纯钴之研究 Ⅱ.钴液的提净与电解

1952

从钴土矿提炼纯钴之研究——Ⅱ.钴液的提净与电解

邹元爔,沈邦儒,杨倩志

科学通报,第8期

1951

从钴土矿提炼纯钴之研究—Ⅰ.钴的浸出

邹元爔,沈邦儒,杨倩志

科学通报,第10期

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前身为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在1955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当时邹元爔率先招收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硏究生两名,这就是中国科学院也是新中国首批研究生。从1955年至1965年十年期间,邹元爔招收培养了10名。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和招考研究生,其中80多名考生报考邹元爔导师的,按招生计划他只招收2名研究生,后经调剂录取为4名与彭瑞伍导师一起带。邹元爔培养的历届研究生个个按时开题进行论文实验工作,完成学业大部分留所工作,也为兄弟研究所输送科研新生力量。邹元爔担任所长期间,贯彻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他治学严谨,崇尚科研道德。上海冶金研究所获得4个搏士、7个硕士专业(共12个研究方向)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邹元爔人物评价

邹元爔的贡献不仅在于将冶金物理化学的原理延伸到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更重要的是他将固体半导体材料缺陷和冶金熔体这两个看来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统一于化学这门基础学科之中,为物理化学的应用、发展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邹元爔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敬老爱幼;他关心同仁、同窗校友、朋友,关心青年学子 。(中国科学院评)

邹元爔后世纪念

纪念邹元爔先生逝世十周年

在纪念邹元爔先生逝世十周年时,由他培养的历届研究生王渭源、彭瑞伍、姚林声等研究员、汪光裕博士以及冶金所同仁陈志良同志辅佐邹先生夫人廖增瑾女士,整理编辑从四百多首遗诗中挑选了二百多首出版了《邹元爔诗词选》,学习和弘扬邹先生的高贵品德 。

纪念邹元爔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1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举办纪念邹元爔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还邀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爱珍,邹元爔先生的学生蒋新元、汪光裕及其家属代表邹爱民等参与座谈 。

邹元爔补充介绍

  邹元爔(1915年11月12日—1987年3月20日),出生于浙江平湖。冶金学家、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邹元爔出身于职员家庭。其父邹宏宾是早期同盟会会员,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博物学硕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母亲知书达理,曾帮助过辛亥革命。邹元爔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邹元爔少年时在家乡就读小学和初中,1929年入浙江省省立高级中学。他从小勤学,学习成绩常为全班之冠。1933年荣获上海吴蕴初奖学金,并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37年毕业后在南京资源委员会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从南京转移到长沙、重庆和昆明等地,其间先后任练习生、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和副工程师等职。194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林森奖学金”,取得官费留学的机会。翌年起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当研究生,1947年2月获冶金学科科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邹元爔怀着建设祖国的迫切心情回国,先在南京资源委员会任工程师,10月受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之邀到化工系任教授。他以渊博的学识循循善诱培育学生,深受大家的尊敬。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他应周仁之邀到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前身)任研究员和室主任。从此,他以满腔热忱投身到发展祖国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的事业中,并为之奋斗了一生。邹元爔先在冶金陶瓷研究所任室主任,1961年5月冶金陶瓷研究所调整后他出任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兼室主任,1978年6月任所长,1983年12月退居二线,任上海冶金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他在担任所长的6年时间内,团结全所同志,治理了“文革”期间科研工作0现的混乱局面,并确定材料科学、微电子学、金属腐蚀和防护为上海冶金所的三大学科方向。

  20世纪50年代,邹元爔和周仁等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对当时国民经济恢复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1953年起,他和周仁等进行包头含氟铁矿高炉的冶炼研究,解决含氟铁矿高炉冶炼问题,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做出了炼铁史上的开拓性成果。同时,邹元爔等还发明了从包钢高炉渣中提取硅铁稀土合金的工艺,为我国稀土合金应用创造了条件。1957年,他又和徐元森等一起对攀枝花含钒钛铁矿高炉冶炼问题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钒钛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创造风口吹炼新技术,为攀枝花钢铁公司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20世纪60年代开始,根据国家的需要,邹元爔转向半导体材料和有关纯金属及其物理化学的研究。在他领导下,对镓、磷、砷等高纯元素的提纯研究,对砷化镓、砷化铟、锑化铟和磷化铟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高纯金属研究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革”期间,邹元爔身遭破孩,但他忍辱负重,仍矢志为国尽力,念念不忘事业,日夜思考着砷化镓材料研究工作,并把一些想法暗暗地记录下来。1969年3月,在隔离审查期间,共写了100多页《关于砷化镓半导体科学实验工作发展趋势的设想和建议》等材料。

  1978年以后,邹元爔一直致力于提高砷化镓及其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质量的研究。此外,他还用物理化学方法鉴别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中深能级本征点缺陷的本性,为半导体物理化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邹元爔曾荣获1965年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1983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56、1982和1987年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邹元爔在几十年科学研究生涯中勤奋耕耘,写了170多篇学术论文,并在不同阶段为我国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规划及科技政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重视学术交流,积极向国内外学术界介绍冶金和半导体材料方面的最新成就。他在上海冶金所组织召开过全国第一届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全国第一届纯金属元素提纯和全国第一届砷化镓及其有关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学术会议,为促进和推动这些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亲自带出了20多位研究生。此外,还参与创办上海科技大学冶金系,并一直担任该校的校务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材料科学系名誉主任等职,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邹元爔在科研工作中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他从不满足已有成绩,始终保持着一种拼搏精神,把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在学术上求是务实,又善于独特构思,锐意创新,十分鄙薄整天跟在洋人后面人云亦云的做法。他所开创的关于半导体中深能级缺陷的物理化学鉴别方法,一度不能被人理解,但他仍顽强地工作,不倦探索,绝不迎合别人的好恶,表现出一个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的素质。

  邹元爔不仅是位治学严谨、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是一位多才多艺、热情奔放的诗人。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身后留下的诗词不下400余首。诗中处处流露出他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热情。他于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平生崇敬爱国诗人陆游,常以其“一片孤忠千里志,雄关要隘任驱驰”的诗句自励。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邹元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