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杭州市名人>桐庐县名人

姚夔

姚夔人物照片

桐庐名人姚夔介绍

明朝名臣

姚夔(1414年-1473年3月7日),字大章,号损庵 。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人,明朝名臣。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中进士,次年授任吏科给事中,向英宗上陈时政八事,立见施行。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虏,姚夔果断建议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景泰初年,姚夔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礼部侍郎。英宗复辟后,被调往南京,不久又被调回,后累官至礼部尚书,掌管贡举。钱皇后去世后,姚夔不惧周太后的权势,力请钱皇后与英宗合葬,最终使明宪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请。后迁任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少保。

成化九年(1473年),姚夔去世,享年六十岁,获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

姚夔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才干过人,每当朝议不定时,他总能一言立决,为朝局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著有《姚文敏集》八卷。

姚夔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永乐十二年(1414年),姚夔生于严州府桐庐县。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姚夔参加乡试,名列第一,进入国子监学习。正统七年(1442年),姚夔参加会试,再次名列第一。同年登进士第。

正统八年(1443年),姚夔担任吏科给事中,承担监察、谏言的职责,有了向朝廷直接上奏疏的机会。姚夔上的第一道奏疏就是奏请明英宗关于时政的八件事:“皇帝要蓄养德行、各部要推举贤才、考察相关部门、慎重选取谏臣、延宽诰敕的时限、革除仓库监察的弊病、建立追谥的准则、在各地当地选取教官。”这八事都关乎君德、国政之要,切中时弊,深受英宗嘉许,多数得到采纳。 同年,他得知一些地方的赈贫粮仓,里长、甲长怕贫者不能偿还,就贷给富户收取利息,以致贫民凶年饥,丰年亦饥。姚夔将这件事急奏朝廷,要求下令天下相关部门,每年打开粮仓必须亲自勘察,先贷给最贫困的人。英宗见到姚夔的奏请,立即命令各地施行,全国不少贫民赖此得益。

临危建言

参见: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太师也先所俘,国势危急。朝廷上下分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在是否劝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位的问题上,意见纷纭,议而不决,于是询问各位言官的意见。姚夔厉声说:“国家任用大臣正是为江山社稷,此事何须再议!”于是与众大臣诣文华殿,恳请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

十月,也先率重兵长驱直入,京师危急。姚夔上奏战守方略,指出:“兵败之后,人心未定,应该坚壁固守。请急调辽东、宣府兵入卫,与京军内外夹击。”各路勤王军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部署指挥下,大败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全胜。

刚正清明

景泰元年(1450年),姚夔越级擢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当时刑部规矩废弛,案件堆积如山。姚夔到任后,整顿吏治,严肃规矩,不久,监狱便无长期滞留的囚犯。

景泰四年(1453年),入京改任礼部侍郎, 奉旨考察云南官吏,升降公允适当。一年后还京,留任礼部。

天顺元年(1457年),团营提督石亨、大臣徐有贞联合宦官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英宗重登皇位。石亨以首功进爵忠国公,其下属、亲友、故交因此有四千余人得官。石亨结党营私,势焰熏灼,不附石亨的正直之臣斥遂殆尽,一些小人竞相走其门路。而姚夔不卑不亢,兀立不附。石亨怨恨姚夔不依附自己,就乘间将他调往南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但明英宗知姚夔的为人,没过几月就调他回京,任吏部左侍郎。当时石亨有一党羽,原为真定知府,因为贪赃被免职。石亨派亲信去嘱托姚夔为此人复职,并带去了已拟好的复职稿让姚夔批复。姚夔掷笔于案,大声说:“我宁肯不做侍郎,也必不批准此稿。”于是制止了此事。后来石亨被罢官,攀附石亨的人都被降黜,而姚夔声名远播。

天顺七年(1463年),姚夔迁任礼部尚书。 同年春,主持贡试,试院失火,烧死贡士多人。姚夔引咎自责,说未能防范于未然,致殃及天下英才,伏地痛哭不止。

成化二年(1466年),江南大旱,南京兵部尚书李宾上奏朝廷,请求明宪宗“命令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缴纳米来救济灾荒,凡缴纳粮米者均可入国子监读书。”宪宗听从李宾的建议,准备下旨实行。姚夔坚持认为不可,他认为济荒应由国库支出钱粮,或发动富室赞助解决,不应靠变相卖学来实现。这不仅损害国子监声誉,而且增加诸生负担。此议终作罢论。

成化四年(1468年),国家屡次发生天灾,出现异象,按照“天人感应”说,姚夔上疏请求宪宗做到十件事:

一、均爱后宫嫔妃,以添子嗣;

二、放弃在西山新建塔院;

三、斥远阿谀奉承之徒;

四、参加经筵;

五、裁决政务;

六、亲君子;

七、远小人;

八、节约吃穿用度;

九、爱护国之栋梁;

十、衣着、饮食、言语、行动都遵从祖制,以回天意。

他还认为:“现在能够保持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已经足够了。”明宪宗以优诏答复。姚夔所上请的十件事,皆被批准。

直言明礼

成化四年(1468年),孝庄钱皇后去世。钱皇后没有为明英宗留下子嗣,按照惯例,明代未能留下子嗣的皇后多被废黜,而明英宗不愿效仿前人,因此去世前留下诏命,命钱皇后百年之后与他合葬。而英宗去世后,宪宗生母周妃(即后来的周太后)指使太监夏时等提议:以钱皇后久病未育为由,尊周妃为太后。此议被阁臣商辂、彭时等阻止,但提出两宫并尊之议,得到同意。此时钱皇后去世,此议又起,周太后欲于百年后与英宗合墓,便授意宪宗为钱皇后另选葬地。一时间朝内哗然,但众臣皆“相视莫敢先发”。彭时等首先上疏,执意请二后并袱陵庙。宪宗深感母命难违,决疑不下。

是时姚夔执掌礼部,深感此事事关重大,便冒着违忤周太后旨意之险,就“陵庙事”一连向宪宗上了三道奏章,反复直言此事不合礼制,不合孝道。 宪宗见了姚夔的三道奏章,仍决议不下。最后宪宗虽赞同众大臣提议,但由于数次请命太后未获批准,仍令在裕陵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安葬钱太后。姚夔见上奏章无效,就率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锦衣卫、六科十三道九十九名官员,跪伏于文华门哭谏。 最终,宪宗来到清宁宫将群臣之意转达给太后,恳请她顺从人心。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周太后妥协,同意让孝庄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神主附太庙。

力革时弊

成化四年(1468年)冬,天空中出现彗星。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有人行为不当,而上天要降不祥于人间,言官借此接连弹劾姚夔,姚夔请求辞官回乡,宪宗不允。明宪宗相信番僧,有的被封法王、佛子,服装用度僭越无度。一时奸人都羡慕他们,争相做其徒弟。姚夔向明宪宗力谏,这种势头稍减。

成化五年(1469年),改任吏部尚书,这一年雨雪都没有按时降下,姚夔上疏陈述当朝弊病二十条。姚夔任吏部尚书期间,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欢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成化七年(1471年),被加授为太子少保。

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南京、浙江大水。姚夔奏请让朝臣共同寻求安民弭患的办法。每当遇到天灾异象,姚夔就请求赈济灾民,忧形于色。

与世长辞

成化九年(1473年),姚夔病重,卧床不起,临终时,他对儿子姚璧说:“我受国之厚恩,不能做到谋求回报,死后勿按惯例请求厚葬重祭,以加重我的过错。”二月九日(公历3月7日),姚夔在京师长安里的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岁。宪宗听闻噩耗,深为悼痛,赐祭葬。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 次年,归葬于桐庐原籍牛山麓。

姚夔轶事典故

观稼台

姚夔为人质朴,没有官僚的作风,为人质朴敦厚,身居高位,却平居近人,待人诚恳。孝敬双亲,友好兄弟,视民如子,见贫困者常给予接济。他府内有一座花园不种花,改植庄稼,每年亲自耕作,称“观稼台”。同僚见了惊异,他说:“我辈年食俸禄几百石,而不知农家种植之艰辛。我之所为,意在不忘衣食父母。”

绣花鞋

传说,某一年太后寿诞,朝中百官及家眷皆送金银珠宝祝贺,只有姚夔送上了姚母亲自缝制的绣花鞋一双。原来姚夔为官清正,并无积蓄,拿不出像样的贺礼。姚母是大脚,想起有一次窥见太后裙下也是一双大脚,于是连夜赶制了一双,不想太后竟对金银珠宝毫不稀罕,穿上姚母缝制的绣花鞋却感觉十分舒适,欣喜异常。于是,太后从此与姚母结为知已,以姐妹相称了。

一换解两难

天顺年间,姚夔任吏部左侍郎时,一日,与吏部尚书王翱考试选取监生。王翱出论题为:“道盛德至。”(出自《大学》,原文是道盛德至善,意思是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就试者不敢直言题目的差错,只是告诉主考官:“题目甚难。”姚夔明白了考生的意思,但又不好显言,便私下里请求王翱说:“此题果不容易,监生废书已久,希望更换此题。”王翱说:“那你可以换一次。”姚夔说:“只易了‘盛德至善’,则诸生便可下笔。”王翱笑着同意了。

《闲中今古录摘抄》就此事评价道:冢宰(指王翱)只知道与将与德意义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而记错了章句,如果不是姚夔婉言以请,则试者的思想该如何表达,大家都只好搁笔了!

姚夔主要成就

姚夔在朝三十余年,老成干练,受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器重,先掌礼部、再掌吏部,皆有所作为,忧国之心老而弥笃,堪称人臣表率:

拥立代宗、稳固朝局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也先所俘,形势危急,朝中出现主战派与南迁派,人心不稳。姚夔果断与其他文官拥立英宗之弟,时任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此举使得朝堂暂时稳固,也使也先要挟明英宗,进一步向明朝索取赎金等行动的算盘打空。姚夔在此期间还上陈作战方略,得到采纳,为明朝后来北京保卫战时的胜利打下基础。

甘冒风险,直言议礼

成化四年(1468年),孝庄钱皇后去世后,明宪宗生母周太后欲于百年后与英宗合墓,故不许孝庄钱皇后与英宗合葬。姚夔就“陵庙事”向宪宗连上三道奏章,请求周太后遵循礼制。见上奏章无效,姚夔率百官哭谏,终于使宪宗皇帝与周太后同意让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后来明孝宗见到姚夔的此三道奏章,评曰:“先朝大臣忠厚为国乃如此!”

姚夔历史评价

杨守陈:①姚公间世之杰,仪容魁岸,识量广恢,鸟有鸾鹤,马惟龙騋,百氏淹贯,六行且该,瑚琏之器,栋梁之材,乡书省选,连夺伦魁,文播天下,厥声若雷,遂登甲第。②呜呼!自古优于政者,多劣于文。高其名者,或卑其位。骋之前者,槩蹶之后。通于身者,或塞于子,而公无一歉焉,独年龄未及乎?耄期勋业未臻于极致,故上下多悼惜之走也。少钦英誉,跂而望之,长挹令仪,辄被知遇,恒时觞咏笑谈,忘乎位与齿之悬也。

刘吉:夔仪观魁伟,器度弘博。与人言表里洞达,喜奖拔后进……及掌铨衡,留心人才,极力询访。至于黜陟之际,尤不苟,虽谗口中伤,屹不为动。朝廷有大事,大臣集议,疑未能决者,夔一言而判,众心服之。夔豪俊慷慨,学通而文赡。但颇不拘小节,晚节为妻子所累,言官喋喋不置。论者谓夔布时练务,类唐杜黄裳,而未免通馈谢,当时固有疵议之者。然求之一时大臣中,罕有其比,亦无愧于一代名臣云。

朱祐樘:先朝大臣忠厚为国乃如此!

李贤:姚夔表里相称,有大臣之量。

商辂:器识宏伟,言论侃侃,立朝三十余年,忧国之心,老而弥笃,每当廷议,正色昌言,人皆敬服说。谓公可属大事,正直弗狥如古周勃、姚崇其人。诚知言哉!

唐枢:①文敏公姚夔,善应变,济务可属大事。初为给事中,议朝政侃侃。成化初,居大宗伯,连上封事,决择犬仪节,及详慈懿异葬,尤词严义正。后转吏部,厘正铨法,有挠之者卒不听。时彗见,四方灾,亦连疏归本入,士人壮之。②群公者惕警之遗,自幼而老,砥砺之风自子而孙,浑厚英发之气自家而国,而天下刷翎鼓翮,尚延昔日之所及。如人身病苦于药石,而豢梁肉反克,然气腴矣。

项笃寿:①夔资仪山立,议论河悬。雄才伟度,遇事立断。奖诱后进,振拔淹滞。意所交识,不避亲故。②姚好建白,皆切中事宜。三公者,与尹递掌邦治,简毅通敏,各擅其长,要之皆天官之良也。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经济则有嘉兴项襄毅忠、仁和胡端敏世宁、兰溪唐文襄龙、桐卢姚庄敏夔、乌程闵庄懿珪、常山樊清简莹、乌程潘司空季驯、平湖陆庄简光祖、山阴朱司马元爕。

查继佐:姚文敏所争,皆天子家事。哭门一节,遂为世庙时争礼前筹,得不得时也……夔豪俊慷慨,不拘小节,论者追拟唐杜黄裳。而未免通餽谢,当时私暱属官之讦所自来也,而素自在。

张廷玉:①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②天顺、成化间,六部最称得人。王翱等正直刚方,皆所谓名德老成人也。观翱与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击奸党、活饥民,王复之筹边备,姚夔之典秩宗,林聪、叶盛之居言路,所表见,皆自卓卓。其声实茂著,系朝野重望,有以哉。

姚夔主要作品

姚夔文章练达,政事文章在当时首屈一指,诗文皆直抒胸臆。 著作有《藞矗堆稿》, 后来经其子姚玺刻版时改名为《姚文敏集》八卷(《四库总目》),今存清光绪刻本。

姚夔补充介绍

  姚夔(1414—1473),(公元一四一四年至一四七三年)字大章,桐庐人。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卒于宪宗成化九年,年六十岁。正统七年,(公元一四四二年)进士第一。迁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立见施行。景泰初,(公元一四五O年)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寻改礼部。后累官礼部尚书,知贡举,加太子少保有干能,朝议不定,每一言立决。卒,谥文敏。夔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四库总目》诗文皆直抒胸臆。

  “姚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