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名人姚华介绍
姚华(1876一1930),近代书画家,字重光,号一鄂,茫父,贵州贵阳人。光绪三十三年(1904)进士。精诗文。民国初期在北京多所大学任教,北京京华美术学校首任校长,博学通邃。他是一位研究古文字学、文论、戏曲理论的学者,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诗、词、散曲、赋及散文,世人更喜爱他的书法、绘画、颖拓作品。
20世纪20年代有人以“当代通人,艺林耆硕”赞颂姚华。鲁迅论北京笺谱写过,北京画坛民国四、五年进入陈师曾、姚茫父时代,又与陈师曾、张樾丞被后世收藏界誉为“近代铜刻三大家”。传世作品有《观瀑图》《重九登高图》扇面。著有《中国图谱源流考》《题画一得三笔》等。
姚华人物生平
姚华(1876-1930年),字重光(亦写作崇光),号一鄂、茫父。1876年4月26日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一户城市贫民家庭,其父姚源清系一小贩,母亲费氏为家庭妇女。姚华自幼聪明好学,5岁即从塾师课读启蒙,稍长得塾师《说文解字》,爱不释手潜心研习。姚华15岁时,父母皆亡故,家道艰难。凭家中积蓄及“每试冠军,以“廪饩”图温饱,与弟妹一起度过极艰难的少年时光。
1894年,天津人严修任贵州学政,又两年改革学古书院,亲自把关从全省严格选拔40名高材生入学,姚华入选。在学习传统经学、文字学、诗文等的同时,又学习算学、格致及时务等新学。由于严修指导得法,加上自身勤苦努力,姚华学业进步极快,也初露书画才华。
1897年,姚华乡试中举,但次年赴京参加会试落选,遂返乡讲学于贵阳、兴义,曾任兴义笔山书院山长。
1903年春赴开封准备会试,被选中,接着赴京廷对及第,中甲辰科进士,时年28岁。当年6月获任工部主事。不久保送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主攻法律,学习西方科技新学,并学银行相关知识。
在东京期间姚华参加梁启超为首的政闻社,是贵州省内宪政派与梁启超之间的联系人。
1907年学成归国,供职于工部及邮传部。中华民国成立后,被安排往交通部工作,未报到。其间曾任国会议员。1914年教育部任命姚华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三年后,“由于行政事务耗费去治学时间太多,又由于当时学界倾轧。”姚华遂辞去校长职务。此后在清华学堂、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及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任教。
1925年任北京京华美术学校(院)首任校长。
1930年6月,姚华脑溢血复发,逝世于北平莲花寺,时年54岁。
姚华主要事迹
鲁迅论北京笺谱写过,北京画坛民国四、五年进入陈师曾、姚茫父时代。郑振铎论述《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写道:“在民国初期的画坛上”,在北京的陈衡恪、姚华“重要的画家们都有大胆的创作性的劳动成果”。陈、姚两位是挚友,文艺观点一致,合作创作较多,世人有“陈画姚题”之誉。姚华自言:“予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其主张作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去藩篱,不瞻循,有情趣,写胸臆,始有佳遇”。陈师曾《题姚重光山水画》诗注云:“重光画孤蛸生硬,与我同趣。”这“孤峭生硬”,乃谓两人共俱文人画观点,并指出业余画家所创作。姚华《仿武梁祠孝子故事图屏》人物画、《重九登高图》扇面为其传世之作。晚年他还撰写艺术专著《题画一得》,纵论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艺林旬刊》(后改为月刊)上连载数年,论述中国文艺观异于西方文艺观的特征,同时兼论艺术鉴定和审美情趣。《题画一得》采用笔记写法,形式活泼生动。
姚华是以书入画的。在学古书院求学时,他书写《学古书院肆业条约》,刻石立碑。学成卜居北京,时逢清王朝覆亡,贵胄王府珍藏大量流向市塞。姚华得以广收博览历代碑帖,书法丕变,卓然自成一家。史学家郑天挺在其自定年谱中记下,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定期与同学数人到姚华寓所听讲。郑曾对笔者谈,青年时整理出《弗堂弟子记》,油印出来,广泛传播。其中《论书》,既是文字学论,又是书法论,颇受人欢迎。老书法家启功赋诗纪念姚华,诗云:“记得髫年拜弗堂”,终不忘弗堂先生教海。台湾作家林海音回忆北京琉璃厂的散文中,念念不忘姚华等书法名家的墨迹。
姚华对书法艺术的一大独创是颖拓。这是对古代碑石、摩崖的临写,对临或背临,可比原本放大或缩小;填墨在廓外,字迹留空白。这种艺术是对古代书法的再创造,其代表作为《秦泰山残刻二十九字》。郭沫若在20世纪50年代为《贵阳姚茫父颖拓》题词时写道:“规摹草木虫鱼者,人谓之画,规摹金石刻画者,能不可谓之画乎?茫父颖拓,实古今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姚华擅铜刻,“京师所制铜墨盒面,精者多出于其与师曾之手笔”。鲁迅曾购得他所绘制一铜墨盒,将画面上的睁着怪眼的鸟呼之为怪鸟,喜欢之余,给予收藏。姚华与陈师曾、张樾丞被后世收藏界誉为“近代铜刻三大家”。
姚华文学方面极有成就,词曲尤为突出。贵州先贤杨覃生说,姚华才气宏达,造诣深醇,尽工尽善,比之以六朝的庾子山,明代晚期的钱牧斋,认为他集庾、钱大成。的确,姚华词曲,存量较多,体制完备,题材完备,声律稳贴,“看作清代词人殿军,是允当的”。《黔南丛书》第四辑中的《弗堂词》是他存世词曲的总集,包括其一生所创作的词以及临终前的《庚午春词》三十阕,《菉猗曲》北曲小令五十七支,北曲散套共二十九支。姚华词小令比长调多,占其词作的三分之二,而且质量也好,是姚华词的精华所在。
《菉猗曲》是姚华传存下来的、今天能够看到的散曲集,包括小令和套数两部分,体制都为北曲,度写严格,腔调合律。质量上讲,无论小令长调,词或曲,都有不少上乘佳作。如小令《鹧鸪天?南眉既属写岳苍湘图,以诗来谢,酬之》《临江仙?和无往韵》,前者借为友人图写衡岳,抒发抑郁情思,表达壮志未酬、功业无望之感,遂重理词作,巧妙地运用了秋风落叶,湘妃泪竹的典故,音韵悠然,可谓词中上品;后者暗示自己异乡潦倒、社会混乱,时局变幻莫测。都用象征手法,可谓填词本色。但无论词、曲,都有一些写得稍次的作品。这很正常,一个优秀词人,也不可能每件作品都为佳构。一个现象使人感觉《弗堂词》未能括尽姚华词曲的全部:当时梨园大师如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为何是莲花庵(姚华居所)常客,并尊姚华为师?艺术界、学界为何将姚华与王国维、吴梅并称为“一代曲学大师”?
姚华自幼年接触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后,遂对文字学产生浓厚兴趣,一生从未停止过对文字学的研究。日久年深,其在文字、音韵上达到了极高水平。1913年,他作为民国教育部聘请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与鲁迅等“制定出汉字注音字母”,编成《国音汇编》发行。其实,早在三年前,姚华就已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文字学著作《小学问答》。该著是古文字学概论,采用问答体,阐述清晰,系统全面。计二十八章,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他曾将此书用着教材,即便初初接触文字学的学生,也易于接受,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
《书适》是姚华在北京寓居期间的作品,也是他的文字学代表作。他提出研究文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我国文字的起源;我国文字的造字方法;我国文字不断演变经历的重要阶段;书写工具的沿革;认识我国文字发生、发展的社会意义和运用文字的作用等。姚华遵循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说文注解》的观点,准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发扬乾嘉考据学派的治学方法,利用殷墟甲骨文和已出土的钟鼎文上的文字资料,加上传入我国不久但当时很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在阐述这些问题时,有所创见,成一家言。《书适》还有贯穿全篇的几个重要观点:一是由于文字已经由刻画,而点画,而图形,至今已高度概括、抽象,我们观察、学习文字要有“况其余(文字所表达的整体)”的本领;二是“书虽创作,实有师承”;三是文字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后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姚华的《书适》在当时得到学者们广泛赞誉,著名学者张舜徽说:“所学甚博,而尤精于许氏《说文》”“义证精辟,确有心得”。直到今天,《书适》仍是研究文字学极重要的参考书。
姚华临终前所著《黔语》也当一提。该著着重考察清末民初贵阳地区语汇,证明贵阳方言是汉语的组成部分,提出贵阳方言的特征、贵阳方言反映出的地方风俗等问题。该书是今天研究贵阳地方方言的重要参考书,其研究方法也可供研究其他地方方言者借鉴。姚华作为近现代中国著名文化人,其业绩得到国内文化界广泛认可,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徐志摩、郑天挺、梅兰芳、马叙伦等社会名流,对姚华其人其才多有高度评价。用郭沫若《贵阳姚茫父颖拓?题词》中的赞语为本文作结:“茫父不朽矣”。
姚华又是教育家。
1914年,姚华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亲自兼课,聘请友人陈衡恪(师曾)教授博物,聘请日藉教师教授家政。友人陈叔通将其姨侄女吴贻芳托付给姚华,吴贻芳在女师教英语。姚华主办的北京女师师资优良,教学有方。他为女师作《惜芳菲》、《于懿铄》散曲,并谱上钢琴调,探索出散曲这旧有形式,配西乐曲谱,形成散曲新形式,这是文学新尝试。他还采用诗和词的形式,为女师作歌多首,在学生中传唱。校长又以其焖熟的书法为女师作墨盒面,俾工镌刻,奖励毕业生、优秀生作纪念。今存百余方拓片,弥足珍贵。在女师校长任上,姚华充分展示其文学、音乐、书画诸方面才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资而尽力。他主女师三年心力皆瘁,加之有人妄图抢权,辞职而去,教育部和社会多方挽留未果。然而,他与女师的感情是难以割舍的。去女师10年后,姚华目睹军阀镇压爱国学生,他奋笔作《二月六日雪》诗,描述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的血洒在雪地上,多么悲壮,诗人思绪多么昂扬与愤激!接着,姚华为悼念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二烈士,作著名的《二女士》诗,诗云:“宣和不闻陈东死,南渡胡为死东市?千年夷夏祸犹存,碧血又渍绿窗史。乌乎,刘(和珍,赣人)杨(德群,湘人)二女士!”诗赞刘、杨二女士与北宋力主抗金的太学生陈东一样因爱国而遭杀害;谴责反动军阀卖国行为与宋高宗一样卑劣可耻。
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创立,骋请姚华为教师。培养出刘开渠等众多艺术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造型美术研究会,蔡元培聘请姚华为该研究会导师。姚华汇入北大美育办学的行列。1925年姚华首创北京京华美专,培养出西安画派的赵望云,以及宋步云、田世光、潘絮兹等当代画家。革命烈士方舟(伯务)先是姚华的学生,后被姚华聘为美专的教员,方伯务以教学为掩护,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从事党务和工运工作。1927年,方伯务与李大钊一起道军阀杀害。姚华不俱白色恐怖,分别为方遗画和遗画集题诗,赞方伯务的野性一革命性。表明其主持正义,充满爱国精神。吴宓在其《空轩诗话》中评姚华师的诗,认为富有现实性,证明文言诗仍具强大生命力。姚华自评其诗风继承了北宋诗人王令(逢原)的风格,以愤世嫉俗,描写社会生活,抒写政治抱负为己任。
姚华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略举有显著成果的两则。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校长大村西崖携其所著《文人画之复兴》来华,姚华和陈衡格“连翩见访,意既相同,言必有合”。事后,陈译大村著作,并撰《文人画之价值》。两文前由姚华作序,题为《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华书局1921年出版,该文被列人中国绘画论著文献。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在北京多次亲访姚华,“两人相视而笑,把彼此的忻慕都放在心里。”泰戈尔又出席姚华的画展,即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泰戈尔回国,将姚华的画陈列在山梯尼克登他们的美术馆里;姚华改写泰戈尔《飞鸟集》为五言近古体诗,书名为《五言飞鸟集》。
姚华学问渊博,书画、篆刻、诗词、文字、音韵、戏曲无不精通与陈师曾、王梦白、梅兰芳、程砚秋等相往还。居京师时,和藏书家伦明(亦见本书)为邻居,对金石、书画、古籍多有收藏。藏书处名“专(砖)墨馆”“莲花庵”,有宋刻本《汉隽》《周易注疏》和明刻附图传奇多种。又得清光绪间贵阳陈矩所刻影宋本《文中子》旧版,刷印数十部分赠友朋。卒后,藏书售归北京琉璃厂文禄堂、邃雅斋等旧书店。藏书印有“姚华私印”“姚茫残臂”“老茫父长生安乐”“老茫”等。
姚华主要作品
姚华生前自定的文集《弗堂类稿》(三十二卷)和《五言飞鸟集》,由中华书局出版时,姚华已辞世,又呜呼!他病废初愈,自选出版《风画集》,严修特写信赋诗祝贺。严修称赞姚华病废后,书体又一变,更深厚、苍润、跌宕,愈显杨凝式书风。逝世后,其二子姚貔为其父编印出《莲华意诗书画集》。50年代,陈叔通为老友姚华书画出过几本书画集,其中以精印的《贵阳姚华茫父颖拓》最珍贵。
80年代以来,贵州美术出版杜出版启功题签的《姚茫父书画集》,笔者将《黔语》论著编入《书适》一书,将《题画一得》编入《姚茫父画论》一书,均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而其创作的书法、绘画、颖拓、题跋碑帖,以及其他艺术品,广为国内外公私收藏者藏庋。
姚华补充介绍
姚华(1876-1930),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姚华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后世誉之为“近代刻铜三大家”,清宣统帝溥仪之“宣统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笔”、梁启超之“龙飞虎卧”等印玺皆出张樾丞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及周恩来总理印章也系张樾丞刻制,素有“刻铜圣手”之美誉。
清光绪二年(1876年),姚华出生于贵州贵筑(今贵阳),字重光,号茫父。
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举人,越五年,应聘于兴义笔山书院,主讲《佩文韵注》。戊戌变法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政法大学,光绪卅年(1904年)甲辰科三甲九名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后又改任邮船部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居宣武门外莲花寺。
民国元年(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翌年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后因军阀混战、政局紊乱遂隐居破寺中,以出售自己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姚华学问渊博,精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最是其在文学领域的修养,当时人才济济的画坛无出其右者。由于在戏曲方面的广深学识,使得他在梨园诸名流中极受崇礼。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人都是莲花庵常客,尊姚为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时,数百人前往捧场,正在京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欣然参加并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姚华科甲出身,满腹经纶,尤长于填词写曲,现存姚华词291首,曲86首,代表作有《弗堂词》《庚午春辞》《绮曲》等。书画方面,擅长山水花卉和题跋,隶、篆、行、草无不精道。所绘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意盎然,名震一时,甚至连他本人也被戏称为“黄牡丹”。其民国七年(1918年)所绘《浅绛山水图》被收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民国十五年(1926年),姚华患脑溢血,愈后左臂致残,但仍坚持写字绘画,著书立说,为艺术殚精竭虑,他以进士身份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4日,姚华因病去世,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遗著有《弗堂类稿》31卷、《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和《金石系》、《黔语》等多部。
“姚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