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台州市名人>临海市名人

王观澜

王观澜人物照片

临海名人王观澜介绍

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观澜(1906年-1982年1月19日),男,汉族,原名金水,字克洪,浙江省 临海市城关镇人,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曾任中共杭武、汀涟县委书记,闽粤赣军区组织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总编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查田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三军团地方工作部科长、中央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土地部部长,农委主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副书记,统战委员会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农业部顾问组组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观澜人物生平

王观澜,1906年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很小就在外放牛,做农活,9岁才读私塾(北山小学)启蒙,16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临海县第六师范学校,在那时改名观澜。他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

1925年六师学生会成立,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入秘密活动。

这一年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9年初,转入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在大学里,他反对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积极参与斗争,王明怀恨在心,污蔑他为“托派分子”。后继入列宁学院、苏联红军总医院学习。

1930年底奉党组织召唤,秘密回国。

1931年1月,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并任兼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教育下,他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坚持面向工农大众办报的正确方向,创造性地发挥新闻事业党和政府喉舌、耳目的职能,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斗争精神开展批评和斗争,为开创苏区新闻事业的新局面、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和苏区精神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后任组织部部长,(上)杭武(平)县委书记、汀州市委书记(军区一级党总支书记)。

同年11月,负责筹备并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

1932年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叶坪乡开展查田试点。不久中央苏区全面开展查田运动,任指导委员会主任。

1934年1月,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在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工作,随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央军委干部团地方工作团主任。越雪山,过草地,历经饥饿、病患,坚持带队前进,到达陕北。10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主任。

1938年,王明、康生诬称观澜是“托派”,毛泽东进行干预,认为王观澜经过他十年的亲自考验,这个同志如果不是好同志,党内就没有好同志了。次年,王观澜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不久,因肠胃病与严重神经衰弱症住院医疗。

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发生原则争论,他亲至江、浙农村调查,如实向中央报告。毛泽东将其报告批转全国,并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大跃进”年代,王观澜又至河北省徐水一带视察,上书中央指出“浮夸是万恶之源,欺骗是害人之本”,受毛泽东称道。

“文化大革命”初,王观澜遭残酷迫害。

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不久,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年逾古稀,仍积极至农村调查研究。

1979年下半年,王观澜至陕北革命老根据地12个县调查。1980年春末夏初,他还到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市作社会调查。

1981年9月,王观澜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河北保定、安国、博野等地连续考察了两个多月,并亲自起草调查报告,11月底赶回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四次常委会议。会后,感到身体极度疲乏的王观澜便病倒了,12月23日,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时,他已身患胰腺癌,并转移扩散。入院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幸于1982年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王观澜人物轶事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

就在在安塞参加党代会期间,工作的过度疲劳,让王观澜再一次病倒了。到陕北后这两年,王观澜因长征途中患肠胃病埋下了病根,身体一直很虚弱,再加工作繁忙,过度操劳,经常犯病。徐明清多次劝他住院好好治疗一下,可王观澜总说“一点小病用不着如此麻烦”,不顾病情不断加重,仍坚持工作。徐明清见状焦急万分,担心他虚弱的身体会彻底被拖垮,无奈中只好向毛泽东求援,请他出面帮助劝说王观澜。

毛泽东随即把王观澜找去,关切地问:“观澜同志,你每天都是怎样做工作的呀?”王观澜实话实说:“每天无论工作怎样多,我总要处理完毕才睡觉。”毛泽东听后劝道:“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像你这样怎么行呢?我们要让懒人学勤快,让勤快人学巧干。”一席亲切的谈话,让王观澜和徐明清夫妇深受感动。

继而王观澜患重感冒休克,复发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病症,不得不住进了延安中央医院。徐明清也听从组织安排,放下本职工作,全力照顾王观澜。毛泽东对老战友的病十分关心。一天早晨,他在傅连陪同下,徒步走了五六里山路,冒着深秋的寒冷,涉过一条河,从杨家岭来到中央医院看望王观澜。

长期严重的失眠,让王观澜连续几天几夜难以睡好觉,他面容憔悴,头疼难忍,痛苦无耐地躺在床上。毛泽东走到他的床边,坐在一张窄条硬木板凳上,亲切地安慰说:“观澜同志,不能睡就静静地躺着,不要着急,总会睡着的。”他还嘱咐医院领导要精心治疗,劝慰徐明清要放宽心。那次探望后,毛泽东仍惦念着王观澜的病情。不久,他又派秘书到医院送去一封信。徐明清打开信一看,里面是毛泽东为王观澜写的一幅题词,题词写道: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到最后战而胜之,这是对付慢性病的方法。就是急性病,也只好让医生处治,自己也无所用其着急,因为急是急不好的。对于病,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但不要着急。这是我对于病的态度。书之以供王观澜同志参考。

王观澜补充介绍

  王观澜(1906—1982),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区)天灯巷人。少时放牛、摆摊。后就读北山小学。16岁入省立第六师范预科学习,改名观澜,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1925年,六师学生会成立,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四一二-政变后,转入秘密活动。1927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9年初,转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继入列宁学院、苏联红军总医院学习。1930年底回国。1931年1月,至闽西苏区任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并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继任组织部部长,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兼任(上)杭武(平)县委书记、汀州市委书记。同年11月,负责筹备并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1932年,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叶坪乡开展查田试点。不久,中央苏区全面开展查田运动,任指导委员会主任。1934年1月,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在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工作,随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干部团地方工作团主任。越雪山,过草地,历经饥饿、病患,坚持带队前进,到达陕北。10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主任。1938年,王明、康生诬称观澜是“托派”,毛泽东进行干预,说王观澜经过我十年的亲自考验,这个同志如果不是好同志,我们党内就没有好同志了!次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不久,因肠胃病与严重神经衰弱症住院医疗。毛泽东到医院看望,并写了一封长信,鼓励道“既来之,则安之”,“让身体慢慢增长抵抗力”,与疾病作斗争。

  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发生原则争论,观澜亲至江、浙农村调查,如实向中央报告。毛泽东将其报告批转全国,并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年代,又至河北省徐水一带视察,上 书中央指出“浮夸是万恶之源,欺骗是害人之本”。受毛泽东称道。

  “文革”初,遭残酷破孩。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不久,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年逾古稀,仍积极至农村调查研究。1979年下半年,至陕北革命老根据地调查12个县。1980年春末夏初,还到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市作社会调查。

  “王观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