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名人陈石民介绍
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新昌西坑乡(今镜岭镇)西坑村人。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春茧代收服务社、省土特产交流部门负责人。是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
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蚕丝业教育家、实业家。出生于嘉兴日晖桥,原籍新昌县西坑村(今属镜岭镇)。少年丧父,家道艰辛,发愤苦读,以第一名考入杭州甲种农校,每年获得第一名官费奖学金。毕业留校,并协助新昌县知事金城调查新昌土特产,写成《新昌农事调查》载入民国县志。1919年(25岁)考取官费留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其间,其胞妹陈暄昭亦随同赴日,成为新昌最早女留学生,后成为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夫人。陈石民毕业后先在日本长野县上岗蚕种试验场、松本蚕种公司工作一年半后于1924年(30岁)回国,先后在苏、杭等地任职。
1927年后,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蚕丝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任职十余年,两度出任校长。几次主持迁校,后选定古荡老和山脚(现浙大玉泉校址)建校,购地130亩,筹款、设计、施工,均亲自过问。1936年,新校舍落成开学,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布局合理,为当时国内外蚕丝教育界所瞩目。师资力量雄厚,每届毕业生前三名可保送留学和进修,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毁于战火。同时支持嵊县(今嵊州市)籍实业家俞丹屏创办西湖蚕种场及蚕业讲习所。从 1932年起,浙省先后在萧山、余杭、杭州成立改良蚕桑模范区,又扩充到29个县,成立蚕桑改良区。1934年1月,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成立全国蚕丝委员会,会址设于杭州,陈石民以校长兼任杭州市蚕桑改良委员会总指导所主任,下设四个改良区,区下分设指导所,每所委派1~2名指导员,成效显著。到1936年全省蚕业指导员达484人,育蚕户1.4万余户,共育蚕种9.3万余张,在浙江蚕丝业史上极一时之盛;其科技人员队伍之庞大、改良蚕丝事业决心之坚强,有口皆碑。陈石民因推动全省蚕丝业发展贡献卓越,被誉为“蚕头”。
抗战时期,弃全家不顾,率130余名师生,带着设备、图书、资料,辗转临安、寿昌、龙游、嵊县、新昌等地,坚持办学,历尽颠沛流离,在临安徐家坞友谊蚕种场、寿昌紫竹庵先后开课。到龙游溪口后,迫于战事暂时停办,又到处奔走筹划,在新昌鼓山蚕种场和嵊县甘霖镇显净寺先后复校开课。生活艰苦,但师生公认,只要陈石民在校,师生就生龙活虎,学校便欣欣向荣。即使在他调离后,仍十分关心学校,积极催要经费,推荐优秀教员。日寇侵扰甘霖镇后,他还专门接待师生到家乡西坑陈家祠堂避难。另外,他集民间人、财、物力在兴善寺主持创办“新昌县私立蚕桑职业学校”(现澄潭中学前身),亲自兼任校长,招收学生三届,毕业百余人,后多为蚕桑业骨干。1939年冬,辞去教职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丝茧委员兼宁波办事处主任、浙江省蚕丝委员会主任等职,于发展战时经济,恢复出口贸易,多所贡献。其间,他经手款额千万之巨,全部账目一清二楚,廉洁自守,两袖清风。日军进入新昌西坑村时,陈石民与村民均藏匿在山中。日军得知他是东京帝大毕业生,指名要他出任新昌县维持会会长,否则扬言要烧毁全村。消息传到山中,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陈石民深思之后,首要保全民族气节,决不当汉奸,又要保全西坑不遭日寇火焚,定出调虎离山之计,终于保全了西坑村。为防止日寇再来寻事,陈石民携家迁往仙居、临海等地,在临海办“立生纺织实验厂”,又保释因营救共产党员而遭逮捕的爱国民主人士张仲愚。1947年,被选为新昌县参议员及浙江省参议员。同年,与朱新予、徐淡人等知名人士发起在西湖孤山重建“林社”,纪念杭州知府、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前身浙江蚕学馆、养正书塾的创始人林启(迪臣),张宗祥撰写“重建林社碑记”刻石。
解放后,定居杭州,先后在杭州市工商联、市人民救济会、市民主建国会、市民革等部门任职并曾参与编著《中国蚕桑史》,文革中忧郁成病而逝。
“陈石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