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天津市名人>

李汝祺

李汝祺人物照片

天津名人李汝祺介绍

遗传学家,教育家
中国遗传学家

李汝祺(1895年3月2日—1991年4月4日),中国遗传学家。1895年3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由于经济原因他10岁才开始入小学。因聪颖勤奋,连续跳了三次班,5年中完成了7年的小学学业。离小学毕业还差1年时考入了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8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农学系学习畜牧学。1923年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研究院,从师于世界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教授,在他领导的实验室进行果蝇发生遗传学研究工作,1926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位论文,成为该实验室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李汝祺人物生平

1895年3月2日生于天津市。1919~1923年在美国珀杜(Purdue University)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的研究院,在当时动物系主任,细胞学家和实验胚胎学家E.B.威尔逊和T.H.摩尔根的指导下,从事果蝇发生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并于1926年完成《果蝇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发育上的效应》的博士论文。1926年李教授回国后应蔡翘教授的邀请。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翌年应聘为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35~1936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从事细胞遗传学研究,并在1936年回国后把果蝇唾腺染色体技术介绍给他在国内的学生。1942~1945年任中国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45~1947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科及北京大学动物系任教并兼任过医预科主任,1948~194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系进修。李汝祺于194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访问期间得知摩尔根学派在苏联受到不公正地对待。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还是于1949年夏天回到中国。随后国内也出现对摩尔根学派的压制。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决不苟同李森科学派的伪科学的看法,中断了遗传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改教畜牧学并进行胚胎学研究。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1986年退休。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3个方面,60年间共发表论文达40篇。他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果蝇发生遗传的学者之一,他的论文《果蝇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发育上的效应》是这一领域的一篇早期文献。他于1985年出版的《发生遗传学》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大型专著。他首先发现了不同于欧洲含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而具有3对染色体的中国马蛔虫。他的研究还阐明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他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而不包”的方法指导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的著名学者刘承钊、谈家桢、张作干、金荫昌、李肇特等都曾经跟随他学习和工作过。李汝祺1940~1941年任“北平博学会”会长。1950~1956年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兼《遗传学报》主编,在他任职的4年间,对推动中国遗传学及遗传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晚年,李汝祺思考如何加快培养青年动物遗传学人才以适应我国遗传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在中国遗传学会里设立了一个“奖金”,奖励对动物遗传研究有创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1991年4月4日李汝祺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发生遗传学》等。李汝祺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为人正直,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

李汝祺简历简编

1895年3月2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11—1919年 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

1919—1923年 美国普渡大学农学系学习。

1923—1926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研究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1926年 任复旦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1927—1935年 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5—1936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

1936—1942年 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2—1945年 任中国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5—1947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科教授。

1947—1948年 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兼医预科主任。

1948—1949年 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系进修。

1949—1952年 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兼医预科主任。

1952—1989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遗传学教研室主任。

1989年 退休。

1991年4月4日 在北京逝世。

李汝祺学术成就

早期成就

在研究工作方面李汝祺教授亦甚重视。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在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方面。他是第一个把早期细胞遗传学介绍给中国的学者。1927年第一期出版的《美国遗传学报》(Genetics)上刊登的第一篇文章是李汝祺教授关于黑腹果蝇发生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在他的论文发表八年后,美国学者才开始进行对黑腹果蝇发育致死胚胎学的研究。随后在1929年李先生与毕瑞吉斯共同发表了《果蝇翅端缺刻的缺失区域》论文。论文证明了不同发育时期所发现的同一缺刻基因,在其染色体缺失的同一区域缺失的长短不同,会导致果蝇的生殖力和生活力的差异。以上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研究一些染色体的缺失畸变(Poulson(1940))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1930在《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上发表了《巨大蝈蝈的精子发生和其染色体的研究》,这是我国首篇研究昆虫染色体的论文。1932年至1933年与谈家桢教授共同发表《瓢虫鞘翅色斑的变异》和《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首次指出色斑的遗传都是由独立孟德尔因子负责传递的,为后来研究瓢虫色斑遗传打下了基础。1934年发表了《发现在中国鸟中一种六条染色体的马蛔虫》。20世纪30—60年代他开展刺腹蛙、黑斑蛙及北方狭口蛙个体发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共发表了11篇论文。

发生遗传学

1936年在《Genetics》发表了《果蝇残翅种在高温下的发育》,实验结果证明在蛹期用高温31℃处理对残翅的增长不起任何作用。但对刚刚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却表明高温对残翅发育影响很大,其中有些残翅发育趋向正常翅的大小。对翅毛数目的检查发现翅面增大是由细胞数目的增多,而不是个别细胞面积增大造成。这表明高温促进中胸芽的发育,增加了细胞分裂的速度,进一步影响了翅芽细胞分裂速度。该项研究证明果蝇的器官发育既有其阶段性,又有其延续性。这一研究成果对表型模拟(Phenocopy)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例证。1955年,瑞士胚胎学家哈同(E. Hadorn)的德文版《发生遗传学与致死因子》一书才出现。1961年马克尔特(C. L. Markert)和乌尔斯普龙(W. Ursp-run)二人把散见于各方面的材料汇总起来,合写了《发生遗传学》,创立了这门学科的体系。由此可见,应该说李汝祺教授是“发生遗传学”的开拓者之一。

后期研究

1955—1966年,李汝祺教授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用X-射线及60Co的低剂量照射雌鼠不同发育阶段,研究其对卵巢发育的影响;摇蚊唾腺染色体在个体发育中的结构可逆性变化及其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的研究;马蛔虫(六条染色体)的减数分裂的研究以及黑斑蛙、金线蛙和北方大蟾蜍的染色体组型及其带纹等研究。遗憾的是有关辐射遗传及摇蚊多线染色体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大多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只保存了一些摇蚊科研资料,经整理后,于1985年与吴鹤龄共同在《遗传学报》上发表了《摇蚊唾腺染色体的研究。I,第四染色体的组织化学分析》和《摇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研究。II,第一和第二染色体在幼虫到成虫期间的可逆变化》二篇论文。

解放后研究

李汝祺教授的专著《发生遗传学》将于1985年初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细胞学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是李教授作的中国马蛔虫染色体研究,他第一次发现具有三对染色体的马蛔虫,有别于欧洲二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解放后的数年中,李汝祺教授指导研究生详细地研究了中国马蛔虫的减数分裂,并写成论文。可惜论文未能发表就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六十年代初期李教授从事放射遗传学及用电镜观察果蝇和摇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发泡of现象的工作,遗憾的是文革一场浩劫毁掉了遗传。(HEREDITAS (Beijing) 7 (1)" 2-3 1985)

所有的研究课题,全部正常活动都停止了。直到1977年教学秩序逐渐恢复后,为了追赶现代发生遗传学的国际水平,李汝祺教授不顾八旬高龄。领导科研小组在停止了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四项研究项目:

(1)原核生物的遗传;

(2)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3)细胞的离体培养及脊椎动物性染色体的研究;

(4)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与其同工酶演变。

合作研究

李汝祺教授在性格上是一个内向的人,他不善于也不喜欢表现自己,他珍惜时间讲究效率,他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地贡献给了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李汝祺教授从事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作甚多。除了在美国发表的五六篇文章外,李教授在三十年代即编写了《人类生物学》一书,在该书遗传学部分介绍了当时国际上对“优生学”的看法.四十年代他编写了《生物学纲要》,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五十年代他还和李竞雄教授合译了《普通细胞学》,与张宗炳教授等合译《卵子发生》,与江先群教授合译了《受精》。另外李教授根据讲授"细胞遗传学刀课程整理的十三篇文章在《生物学通报》上连载,作为大学课本在教学中使用。

影响

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汇集成册为《细胞遗传学基本原理》。李教授对科普文章亦很重视,早在五十年代就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写了《消灭老鼠》的通俗小册子。1982年他不再执教后,很快又写出了“谈谈遗传学中若干基本问题”在《遗传》杂志连载并即将出版单行本。李汝祺教授热心学术活动,早在三十年代末他就与生物界同仁组织成立了“北京博物学会”。该学会出版了《北京博物杂志》,其中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并曾担任1940—1941年度的会长。1950年,中国动物学会召开解放后的第一次会议,李教授被推举为理事长直到1956年这一职务由秉志教授接任为止。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李教授被选为第一任理事长兼任《遗传学报》主编。在他任职的四年期间对遗传学及遗传学会的发展均给予了大量的指导,贡献了力量。他的品德,他的学问以及他对遗传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应成为广大遗传学工作者的楷模。

果蝇发生遗传研究的先驱

李汝祺1923年在摩尔根的指导下进行染色体畸变对果蝇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经过3年的艰辛工作,通过了博士论文,并在1927年以题为《染色体畸变在黑腹果蝇发育的效应》的论文发表在第一期“Genetics”杂志上。这是最早的有关黑腹果蝇发生遗传的研究。他利用具有各种染色体畸变(如缺失、重复、异位等)的品系进行杂交,造成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死亡,然后仔细检查其致死效应在果蝇发育早、晚期不同阶段中的出现时间。结果证明缺失多在卵子期死亡,纯合的重复只是拖延了整个发育时间,不一定死亡,杂合的缺失却与纯合的重复相似。实验还证明Y染色体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当代的胚胎发育。在这篇论文发表8年后,美国的D.F.普鲁逊(Poulson),才开始进行对黑腹果蝇发育致死胚胎学的研究。又经过6年C.L.马克尔特(Markert)和W.乌尔斯普龙(Ursprun)二人合写的《发生遗传学》出版后,才创立了这门学科体系,由此可见,李汝祺可以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先驱.从国外回来后,他还以带回的黑腹果蝇和国内的瓢虫为材料,进行许多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10几篇学术论文。

动物染色体和胚胎发育的开拓性研究

李汝祺一贯认为细胞学、胚胎学和遗传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细胞学是架在胚胎学和遗传学之间的桥梁。在这方面他通过研究北京西山樱桃沟的最大直翅目昆虫“山老虎”(Callimenusm Onos Pllas)的精子形成及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的精子和卵子形成,以决定它们的性染色体。发现雌性有两个X,雄性则为X和Y,这是中国研究昆虫染色体的最早的论文。1933年他又首先报导了中国马蛔虫有3对染色体,不同于国外的两对或一对的物种。他还发现了三倍体蛔虫(9个染色体)的胚胎,并研究了形成三倍体的机理。发现三倍体是由于畸形的纺锤体所促成的,三倍体卵子是不能完成发育的。“文化大革命”后,他和助手们又开展了脊椎动物性染色体的研究。

在胚胎学方面,李汝祺研究了四川峨眉山的刺腹蛙、黑斑蛙和狭口蛙的胚胎发育和变态,并着重研究器官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把生态学和胚胎学结合起来,先后发表了1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论证了刺腹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卵子大而且附着力大,神经系统与运动器官(尾芽)的早熟性、无吸盘等都是刺腹蛙适应峨眉山上瀑布下的水流急湍、浮游生物少、温度较低的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北方狭口蛙胚胎的系统研究证明了它的消化道、鳃和肺、血管系统及味觉器官的发育特征都是适应其生存在不流动而又易干的雨水积存水洼中形成的。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李汝祺建立起以下的概念,即“如果从形态、生理和生态三位一体的角度去研究个体发育,任何器官的发生与变化都具有其适应的意义”。

在遗传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

60年代初期,李汝祺领导一个小组开展放射遗传学研究,对象是纯系小鼠,目的是测量X射线的不同剂量对其卵巢破坏的程度。实验结果与国外的发现一致,证实了小鼠出生后若干时间内具有高度抗辐射能力,还发现用母体胎盘提取液注射到初生幼鼠体腔内具有抗辐射的功能。同时,他领导另一个小组进行果蝇和摇蚊唾腺染色体亚微结构的研究,特别描述了核仁及松散区的亚微结构,这些工作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可惜这部分工作由于“文革”未能继续下去,也未能发表。

1977年后,李汝祺教授重建了北京大学遗传教研室,并领导了教研室年轻教师们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了果蝇及小鼠有关群体和发育遗传学的研究。如他经常从北大燕东园家里步行到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果蝇遗传学研究,还亲自指导他们如何采集和饲养果蝇等工作。对其他科研工作也以同样的热情关怀和指导。在教学方面帮助和鼓励年轻教师开设了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微生物遗传学等专门化课程。年迈的李先生不辞辛劳亲自为文革后第一批遗传专业的学生讲授了发生遗传学课程。李先生这种对遗传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热情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激励着青年教师奋发图强努力工作。

李汝祺主要论著

1955-1959中文

《刺腹蛙早期胚胎发育的适应性》北京大学学报,1955,(1):111-112,(与李秀贞合作)

《中国动物生态学家的当前任务》科学通报,1956,(1):7,(与林昌善合作)

《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光明日报,1957年4月29日。

《北京狭口蛙个体发育的研究I鳃和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1958,10(1):35-52,动物学报,(与江先群合作)

《无尾两栖类蝌蚪味觉器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58,(2):235-249(与江先群合作)

《北方狭口蛙个体发育的研究Ⅱ食物对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59,(1):75-98,(与林志春合作)

1962-1964中文

《细胞遗传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生物学通报,1962,(2):32—37.

《细胞遗传学的现况与展望.细胞学进展》,1962,261—274.

《北方狭口蛙个体发育的研究Ⅲ几种重要血管的发生与变化》.动物学报,1964,16(4):520—531,(与吴鹤龄合作)

《生物科学动态》,1964,2:2-170

1981-1985中文

《细胞遗传学的基本原理》,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遗传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28―131.(李汝祺主编,谈家桢等副主编.)

《摇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研究I第Ⅳ染色体的组织化学分析》.遗传学报,1985,12(1):61—66,(与吴鹤龄合作)

《摇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研究Ⅱ第I和第Ⅱ染色体在幼虫到成虫期间的可逆性变化》.遗传学报,1985,(与吴鹤龄合作)

《发生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实验生物学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生物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部,2006年9月4日

1927-1929英文

Ju-chi Li, The effect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on development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enetics, 1927,12:1-58.

Ju-chi Li, Calvin B. Bridges. Deficient regions of Notche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ublication No. 399 of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29, p.91-99.

1930-1967英文

Ju-chi Li, Ph.D. Spermatogenesis and chromosomes of Callimenus onos Pallas. 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1930-1931, 5(2): 1.

Chia-chen Tan, M.S. Ju-chi Li, Ph.D. Variations in the color Patterns in the Lady Beetles (Ptychanatis axysidis Pall. ) . 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1932-1933, 7:175.

Chia-chen Tan, Ju-chi Li. Inheritance of the elytral color patterns of the lady-bird bettle (Harmonia axysidis Alla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34, 68.

Ju-chi Li, Yu-lin Tsui. The development of Vestigial Wing under High Temperature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enetics, 1936,21:248-259.

Ju-chi Li. A six-chromosome Ascris in Chinese horses. Science 1937, 86 (2):222.

2001英文

Poulson, D.F. The effects of certain x-chromosome deficiencies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Journal Exp. 2001. 83 (2):271.

李汝祺补充介绍

  李汝祺(1895-1991)

  天津人。著名的遗传学家。1911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就读于普渡大学,1923年先后获理学学士和农学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著名遗传学家T.H. 摩尔根,1925-1926年在摩尔根教授的实验室从事黑腹果绳发生遗传学方面的研究,1926年以出色的工作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4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部任教,1947年任北京大学理学院动物系教授兼医预科主任。1948年以客籍教授的身分赴英国敦大学J.B.S.霍尔丹的实验室工作。1949年夏回国,在北京大学动物系(后改为生物系)任教授,直至逝世。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遗传学报》编委主任等职。

  李汝祺教授主要学术成就是1927年的有关果腹果蝇发生遗传学工作的研究,他利用摩尔根实验室丰富的实验材料,将带有染色体畸变(如缺失、重复、易位)的品系进行杂交,实验证明了纯合的缺失多在卵子期死亡,纯合的重复只是拖延了整个发育的时间,不一定死亡;杂合的缺失却与纯合的重复相似。他还证明了Y染色体所带的影响果蝇发育的基因很少,除与其它染色体取得某种平衡关系以决定雄性外,它的存在并不影响当代的胚胎发育。这是国际上最早的一篇关于发生遗传学的论文,比美国波尔森的进行导致黑腹果蝇致死的胚胎学研究早8年。李汝祺教授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执教近六十年,为中国培养了不少遗传学方面的人才,为中国遗传学的“一代宗师”。著作有《生物学纲要》、《人类生物学》、《发生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基本原理》、《细胞遗传学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译著有《细胞学原理》、《受精》、《遗传》、《卵子发生》、《动物生态学》等。他的论文汇集成《实验生物学论文选集》。

  “李汝祺”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