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名人杨仁恺介绍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杨仁恺人物简介
杨仁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博学者之一、书画鉴赏大师、书法大家、博物馆学家。
1915年10月出生于四川广安岳池县。幼年读私塾,书香世家,父亲为岳池商会会长,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勉强完成旧制理科。少时酷爱历史,喜欢法书绘画,书法极佳;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走入中国书画艺术的殿堂。杨仁恺一生以“龢溪人士”“龢溪遗民”或“龢溪仁恺”自署。据考证曰:宋代蜀地四川广安岳池名曰“龢溪”;也有考证曰:曾有流经岳池之溪水曰“龢溪”。
杨仁恺先生毕生致力于多灾难中华历史中流失国宝的追寻、拯救、鉴定、研究与保护,终其一生贡献于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交流。涉猎广泛,著述宏富。毕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理清了中华多灾难与浩劫中流失的“故宫佚目”国宝的历史与现状,并做出散失追寻记录及考鉴的详细研究,足迹踏遍国内与世界各地追回鉴定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数百件,考证拯救的文物不计其数。晚年创立了鉴定学,使其成为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体系 。
杨仁恺对故宫流失国宝书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使一大批国宝重放异彩。其中有中华历史第一神品之称的历史旷世巨制《清明上河图》,从碎纸片中缀识拼出的米芾真迹《行书苕溪诗卷》等37件国宝,都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奇佳话;也包括著名的《簪花仕女图》《聊斋志异》原稿等书画珍品,都是经杨仁恺的手而恢复本来面目,重新确立了国宝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著名书画鉴赏家谢稚柳、启功等人共同担任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小组成员,对全国各博物馆、图书馆、高等院校、美术馆、大专院校、文博机构、文物商店所藏书画,逐一过目,鉴定真赝,摸清了中国历史国宝书画艺术品的家底,编纂完成中国绘画法书文字图目。期间巡回鉴定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250多个城市,历时8年,鉴定书画在六万件以上。
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一生贡献给中国的文博事业,贡献居功至伟,堪称彪柄一代宗师。其追寻回的国宝“每一件背后都记载着祖国多磨难的历史,每件背后都有讲不完的传奇与故事” 。
1915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
1934年,任成都群觉女子中学历史教师,成都球精印刷厂校对并负责出版工作。
1934年,任重庆德光印书局协理、《说文月刊》出版社合伙人与顾问。
1941年,成为重庆私立敬业高级商业学校教师兼长江音乐专科学校教员。同时为《文物》杂志合伙人、负责人与顾问。
1945年,担任北平市政府技正(教研员)。
1949年,受聘为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室研究员。
1951年,发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1952年,6月任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同年完成《辑安高句丽壁画墓概述》,1992年将其发表。
1953年1月,参与主持《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2月,向东北博物馆捐献清高岑《江山千里图卷》。5月,发表《<聊斋志异>原稿与“青柯亭”刻本校雠记略》。
1954年春,在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主办的第二届东北地区文物博物馆干部训练班上授课。4至6月,参与收集齐白石作品,并主办《人民画家齐白石画展》。6月,发表《谈<聊斋志异>原稿》。7月,发表《<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初步剖析》。
1955年4月,发表《关于<聊斋志异>原稿影印本“出版说明”的几点考察》。
1956年2月,发表《对王逊先生有关民族绘画问题若干观点之我见》。10月,完成《<夏圭长江万里图>一文说明了什么?》。12月,发表《关于民族绘画问题讨论中几个主要观点的再认识》。
1958年2月,发表《<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在哪>一文的商榷》。5月,发表《谈周昉<簪花仕女图>》。9月,发表《关于<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的商榷>一文的管见及其它》。
1961年春,参加 《辽宁省博物馆历史艺术陈列大纲》的编写工作。6月,参加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作品展览》工作及座谈会。8至10月,参与编选《辽宁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12月,参与编选《齐白石画册》,并发表《白石老人系年录》。
1962年3月,发表《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及其它》和 《<宋人寒鸦图>析》。夏初,参与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石涛、华喦和扬州八家书画展览》筹备工作。7月,发表《宋徽宗赵佶<方丘季享敕>考》。8月,编选《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8至9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书画鉴定小组在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鉴定工作。10月,为香港《大公报》撰写学术文章。这一年还发表专著《簪花仕文图研究》和论文《关于<史可法书札>的考识及其它》。
1963年1月,发表《唐怀素<论书帖>刍议》。2月,发表《唐张旭的书风和他的<古诗四帖>》。5至6月,主持《铁岭高其佩指头画展》工作。
1964年,参与馆藏《曹娥诔辞墨迹》等四帖在上海朵云轩的复制出版工作。4月,发表《晋人书<曹娥碑>墨迹泛考》。6月,发表《略谈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道络》。
1975年12月,发表《叶茂台辽墓出土古画的时代及其它》。
1976年5月,发表《关于<簪花仕女图>的再认识》。
1977年6月,担任辽宁省文物鉴定小组成员。10月,在馆内接待以伯克利加州大学艺术系主任高居翰为团长的美国“中国古代绘画代表团”。
1978年,出版《高其佩》一书。发表《“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4月,发表《读唐代人物画家周昉质疑》。6月,完成《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的综合研究》。9月,发表《对叶茂台辽墓出土古画的再认识》。
1979年4月,发表《宋徽宗赵佶<蔡行敕>考弁》。5月,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并发表《唐孙过庭<千宇文第五本>墨迹考》。
1980年,发表《唐人<簪花仕女图>研究》和《试论指头画家高其佩的艺术成就》。1月,发表《试探文天祥和他的<木鸡集序>》。2月,任辽宁省文物出口鉴定小组副组长。7月,发表《略谈故宫散佚书画概况和对孙过庭<千宇文第五本>诸作的初步考察》。
1981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和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月,发表《关于宋孝宗赵昚<后赤璧赋>的几点考察》。3月,发表《从宋陆游<自书诗稿>谈到他书法艺术的成就》。3至4月,应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邀请,参加《中国八代遗珍》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古画的综合考察》。在美期间考察美国博物馆所藏中国书画收藏情况。9月,发表《<昔文公复国图>管窥》。
1982年3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当选为理事。5月,发表《宋高宗赵构的书法艺术和他的<洛神赋>考》。12月,筹备《纪念意大利科学家利玛窦来华四百年文物展览》及座谈会,发表《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的风貌》。
1983年,主持《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编辑工作。2月,任《辽宁省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真妃上马图>析》。3月,发表《略谈张即之的书法风貌和大字<杜诗卷>》。5月,发表《关于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的考弁》和《略谈宋欧阳修<自书诗文稿>》。8月,成为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小组成员,发表《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考》。9月,发表《辽代绘画艺术综述》。10月,赴日本参加《中国辽宁省书法展览》开幕式,并出席京都国际美术史年会。
1984年1月,发表《朱熹<蔡州贴>浅谈》。2月,发表《明沈周<落花诗>墨迹浅识》。该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1985年1月,发表《人间遗墨若南金—记邓拓鉴藏苏轼<潇湘竹石图>》。2月发表《中国明代绘画艺术述略》。3月,发表《书林三讲——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际学术会上的报告》。10月,发表《辽、金、西夏书画艺术初探》。
1986年,《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的综合研究》获辽宁省社科联荣誉奖,译文由日本《国华》杂志转载。2月,发表《元鲜于枢补临唐高闲<千字文>考》。4月,发表《淮安王镇墓出土古画考》。10月,发表《对朱熹<书翰文稿>的初步探究》。1987年3月,发表《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与传世诸作之比较研究》。6月,发表《<宫中乞巧图>的时代风标》和《隋唐五代书法艺术演进轨迹》。9月,发表《对董其昌在我国绘画史上的评价》。
1988年2月,发表《对高其佩指头画艺术的再认识——写<高其佩画集>的后面》。12月,文集《沐雨楼书画论稿》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9年,受聘为辽宁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5月,发表《试论王诜及其书法艺术》。8月,发表《古代绘画史上的一桩公案——对两卷传<江山无尽图>的辨析》。
1990年,作品《国宝沉浮录》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月,发表《书法艺术源流管窥》《好书不厌百回看——读沈阳故宫<明清绘画选集>有感》。5月,主编的《中国书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又出台湾版。11月,发表《齐白石老人早期书画及写真技法考》。
1992年,受聘为新加坡国家文物局顾问。12月,发表《指头画家高其佩系年表》。
1994年10月,应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邀请,赴马来西亚参加“中国文物鉴定课程”的讲学和研讨会。
1995年2月,应新加坡来福拍卖行邀请,赴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
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访谈。
2000年2月,赴新加坡参加《中国古今书画真伪作品展》开幕式。9月,赴东京参加第四届国际书法史论研讨会。10月,赴韩国汉城参加《明清皇朝美术大展》开幕式;参加《书画鉴定学稿》首发式。
2002年1月,台北参加《中国书画鉴定学稿》发行式。12月,参加上海《晋唐宋元国宝展》开幕式。
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大家》栏目访谈。
2004年11月,参加《国宝鉴定大师》首发式。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典礼受聘学术委员。
2006年,杨仁恺先生病情加重在北京解放军总院301医院住院治疗。
2008年1月31日晨5时25分,病逝于沈阳,享年93岁。
杨仁恺人物事迹
杨仁恺早年曾先后在成都群觉女子中学担任历史教员,成都球精印刷厂负责校对、出版工作。抗战时期,杨仁恺移居重庆,和当时集中在重庆的文化艺术界名人郭沫若、徐悲鸿、沈尹默、谢无量、金毓黻、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吕凤子、傅抱石、老舍等诸先生接触频繁,受益颇多。曾担任重庆德光印书局协理与《说文月刊》出版社合伙人、负责人与顾问;重庆私立敬业高级专科商业学校、长江音乐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文物》杂志顾问。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仁恺移居北平,担任北平市政府技正,进一步与文化、文物界名人密切交往,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邓拓等文化名人志同道合,披览历代藏品,交流鉴定心得。
1950年郭沫若同志推荐文化部文物局未果,转任东北局文化部研究员,先负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整理与编撰,有“文溯阁大学士”之称。1952年,参与并负责了末代皇帝溥仪伪满散失的大量历史国宝《故宫散失佚目》的追缴与考证工作。
杨老先后在东北银行鉴定与整理所存历代书法名画,以及参与接收1945年8月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所盗国宝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明察暗访追寻大量散失于民间历史国宝的下落,收缴、追回、鉴定与考证抢救了大批历史流失国宝,同时竭心尽力追寻与抢救千年历史中散失于海外大量国宝,通过索回、捐献、捐赠及回购等方式使历史散失的大批国宝一一回到祖国怀抱。同时也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开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1年,杨仁恺先生为九一八纪念题铭碑文:“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告诫世人“任何时候,都勿忘国耻”。
杨仁恺晚年应邀访问亚、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追寻祖国多灾多难历史中散失海外的流失国宝,交流与考察各国的文博艺术事业,为推动文博和美术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杨仁恺这一时期频繁出访世界各地及国内各地,一方面,从各国家国家博物馆、著名博物院、美术馆、知名学府及各类机构中获得了大量追寻国宝线索并予以考鉴记载;另一方面,在世界知名拍卖机构、华人机构、各类艺术机构及私人渠道、大小私人藏家等获得线索,追寻国宝历史跨度五千年。一方面通过促成众多所有者认识历史捐赠回中国,同时回购与记录下大量国宝的现状、保存及历史、脉络、经历与价值,通过考鉴并予以记录在案。
鉴定《清明上河图》
杨仁恺调到东北文化部后,先是协助东北图书馆整理补缀《四库全书》。5个月后,他开始清理由东北银行转来的一批文物。
历朝历代,清明上河图都占据极高地位,称为中华第一神品。这天,杨仁恺从库房拿出一长卷,慢慢展开,5米多长的绢本上,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风俗画。杨仁恺的眼睛为之一亮,急切地寻找款识与题跋,可惜,这幅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巨作上没有作者署名,但是画后只有金代张著的题跋,明确作者为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历朝历代仿作摹本很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不下十多幅,难道历代皇宫史学家定为真迹的也为赝品?是否真迹在几百年里被淹没在赝品中。如果它为真迹的话,那么,所接收苏联红军缴获溥仪所携的清明上河图也是错定为赝品,百年来真迹无人得见。而在此之前,杨仁恺对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鉴定,后来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直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也成为镇馆之宝。
杨仁恺根据记忆中诸多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文字描述,画卷逐渐展开,比如:开封的桥为木头桥,而不是石头桥,……。眼前的画卷与印象与记录一步步吻合,他不敢相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竟然在这批文物中。他立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艺术鉴定,最终确认,此画是张择端的真迹,他郑重地写上了鉴别结论。自此《清明上河图》真迹经历几百年淹没,重新恢复了它本来面目。这就是“国宝遇到国眼”的佳话来历 。
鉴定《苕溪诗》
派到东北文化部工作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杨仁恺经常到北京硫璃场,每次进京,荣宝斋是他必去之地。1963年的一个夏日,杨仁恺午睡时被人唤醒。一个外地青年,拿来一些碎纸片,去过很多地方,无人能辨识,也无人敢买。说好像是清宫的书画,请杨先生前去鉴定。
正在荣宝斋里间午间休息的杨仁恺一听“书画”二字,睡意全消,马上来到荣宝斋门市部。这位青年由于屡次碰壁,只要一千余元。杨仁恺翻看那些碎纸片这包碎纸片,果然是国宝。他感觉事情背后不那么简单,但青年人好象有难言之隐不便开口,杨仁恺便嘱咐工作人员付钱给他并留下地址联系,年轻人领了钱很快就消失了。整整一下午,杨仁恺没动地方,拼凑整理出37件书画,且多是精品和孤本。其中最完整的是北宋陈亚之的《自书诗稿》,上面有司马光、苏轼等大家的题跋,是有名的传世孤本。最让杨仁恺兴奋的是,发现了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代表作《苕溪诗》。事后,杨仁恺按照地址让人寻找该年轻人,发现地址是假的。荣宝斋把这批国宝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几年后,这位年轻人又拿来一包碎纸片来到荣宝斋。天缘巧合,这天,杨先生又在荣宝斋作客,也增值中午午间休息。工作人员请来午睡中的杨先生来辨识碎片的真伪,杨仁恺惊奇发现,这些都是国宝,他层多年苦寻中的故宫散失书画中的一些作品碎片。在这背后又有一些未为世人所知的故事逐渐显露出来。后来成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奇佳话。
豁达与较真
杨仁恺先生与邓拓相交甚早,感情笃深。“文革”中,文物鉴赏家杨仁恺被造反派说成是邓拓的走卒,三次抄家,多次批斗,一个耳光打得他视网膜脱落,而且不准他住院,杨老的右眼从此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零点几。
那位一耳光打瞎了杨老右眼的青年,在杨老重回岗位担任博物馆副馆长之后,仍然在杨老手下工作。一次调薪,在提薪名单中有这个青年的名字,“杨馆长能不能同意?”办公室主任犹豫了好长时间,才拿着名单找到杨仁恺,杨仁恺毫没犹豫:“我同意,上报吧。而对待《聊斋志异》原稿问题上,在权威否定下,他坚持真理,获取更多参照与物证,参照蒲松龄《古风诗》手迹,考证《聊斋志异》原稿为真迹 。(《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第8期)
杨仁恺个人成就
杨仁恺先生为中国的文博事业默默地耕耘六十载,一生发现与鉴定文物无数,仅在20世纪50年追查伪满流失国宝期间,就清查收回伪满清宫散佚文物170种319件,其中大多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如此多的国宝涌入,促使了故宫绘画馆的开馆。经过六十余年的追寻,追回无数国宝级艺术珍品,历史跨度五千年,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能够继承与发扬。整个追寻过程与考鉴记录于巨著《国宝沉浮录:故宫流失佚目考》中。
此外,杨仁恺先生还是鉴定学的创立者,他使这门科学形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其鉴定思想收录于其著作《书画鉴定学稿》、《沐雨楼书画论稿》(上下卷)、《沐雨楼文集》(上下卷)中。杨仁恺先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创立的书画作品复制方法为书画的复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名称
作者(年代)
备注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
1951年,杨仁恺发现并鉴定出该作品真迹。
《苕溪诗卷》
米芾(北宋)
1963年,杨仁恺于碎纸片中拼出该作品真迹。
《簪花仕女图》
周昉(唐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唐代)
《夏景口待渡图》
董源(五代)
《女史箴图》
不详(南宋)
《论书贴》
怀素(唐代)
《千字文五卷》
张过庭(唐代)
《草书洛神赋》
赵构(南宋)
该作品作者被弄错,经杨仁恺考证被纠正。
《祥鹤图》
赵佶(北宋)
《仲尼梦奠贴》
欧阳询(唐代)
《草书千字文》
赵佶(北宋)
《古诗四贴》
张旭(唐代)
《石渠宝芨》
张旭(唐代)
该作品原被鉴为次等作品,为杨仁恺发现定为张旭真迹。
《宣和书谱》
张旭(唐代)
《曹娥诔辞》
未知(东晋)
东汉曹娥墓上的碑文
《方丘剌》
赵佶(北宋)
《蔡行剌》
赵佶(北宋)
《写生蛱蝶图》
赵昌(北宋)
《雪梅图》
扬无咎(南宋)
《珍禽图》
黄筌(五代)
《摹韦偃放牧图》
李公麟(北宋)
《清明上河图》摹本
仇英(清代)
《洛神赋》摹本
不详(北宋)
历朝被认为是顾恺之真迹,先生经考证为北宋摹本。
《寒鸦图》
不详(宋代)
《茂林远岫图》
李成(五代)
《聊斋志异》原稿
蒲松龄(清代)
参照蒲松龄《古风诗》手迹,考证《聊斋志异》原稿之真伪。
《百花图》
宣和画院画家(北宋)
《行书杂书卷》
赵子昂(元代)
《长江万里图》
不详(南宋)
《西湖草堂题咏》
不详(元代)
《行书自书诗》
林匍(北宋)
《百马图》摹本
不详(北宋)
《女子孝经图》
不详(北宋)
《田浚醉归图》
不详(宋代)
《淇园春雨图》
沈周(明代)
《设色花鸟图卷》
周之勉(明代)
《草书七言律诗》
祝允明(明代)
《行书吴门避暑诗》
唐寅(明代)
《水墨兰花》
石涛(明代)
《悟阳子养性图》
唐寅(明代)
《设色山水》
王原祁(清代)
《白描花果》
边寿民(清代)
《梧桐鹦鹉》
华延(不详)
《行旅图》
罗骋(不详)
《梅石狮头鹅》
吕纪(明代)
《芭蕉梅在》
徐渭(明代)
《设色西湖十景图》
王原祁(清代)
《钟馗图》
高其佩(清代)
《万松风图》
何浩(明代)
《大士出山图》
陈鉴如(元代)
《木鸡集序》
文天祥(南宋)
杨仁恺社会评价
杨仁恺先生从四川岳池一个书香世家走出,经历了祖国多磨难的历史。自腐败落后的清朝结束以来国运不昌,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特别是外敌入侵,民族被践踏,人民遭蹂躏,华夏大地千疮百孔。中华民族灾难历史,千年文化遗产在外敌入侵下遭受毁灭性的浩劫,毁损流失所剩无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杨仁恺先生在抗战前后做过中学与专科学校历史与国文教员,曾先后合办了《说文》《文物》等杂志,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杨仁恺先生终其一生拯救历史文化遗产,将追寻流失的千年文化国宝成为其终身使命。他扩展了中国书画鉴定学,提出了鉴定古代书画的比较参照法,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其庸先生其作品《中国木版水印概说》说:“杨仁恺是一位大学问家。”他的许多事鲜为人知。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发表了《对王逊先生有关民族绘画问题若干观点之我见》《关于民族绘画问题讨论几个主要观点的再认识》,还在关于《聊斋志异》版本真伪、是否具有“民族思想”“进步思想”的争辩中,捍卫了“国宝”尊严,显示了对民族文化的忠贞。当时杨仁恺正当壮年,所撰文章观点之明朗,语言之犀利,论证之严谨,出乎常人,显示了丰厚的学养。杨仁恺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让无数的“国宝”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沐雨栉风数十年鉴宝护宝奉祖国,焚膏继晷千万字著书立言遗人民。”
杨仁恺个人作品
杨仁恺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其主要著作有《唐簪花仕女图研究》《叶茂台辽墓出土画考》《国宝沉浮录》《书画鉴定学稿》《沐雨楼文集》(上、下卷)、《沐雨楼书画论稿》(上、下卷)、《聊斋志异原稿研究》《中国书法绘画大全:隋唐卷》《博物馆藏历代绘画、书法选集》《书画真伪图录》《沐雨楼翰墨留真》《宋元明清丝图录》《高其佩》《清宫流失书画图目》等几十部,有关书画鉴定的文章大都收入《沐雨楼书画论稿》《杨仁恺书画鉴定集》《沐雨楼文集》等著作中。
杨仁恺补充介绍
杨仁恺(1915—2008年),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他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并被誉为“国眼”。
杨仁恺幼年读私塾,酷爱历史,喜欢书法绘画,书法极佳。1934年开始,曾任中学历史教员和学校校长,在印刷厂工作过,担任过报刊杂志顾问。抗战胜利后移居北平,任北平市政府技正(研究员)。
1950年,杨仁恺任东北局文化部研究员,负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整理与编撰,有“文溯阁大学士”之称。历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东北博物馆)副馆长、名誉馆长,文史馆名誉馆长等职。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仁恺参加了古代书画全国巡回鉴定工程。在8年时间里,他与其他专家足迹遍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共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基本摸清了国内现存古代书画的底数。
杨仁恺曾发现与鉴定失踪800多年的北宋张择端的旷世巨制《清明上河图》、在碎纸堆中拼凑出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等37件国宝;发现与考证《聊斋志异》原稿善本等;追回并考证了《簪花仕女图》、《女史箴图》、《草书 赋》等国宝。其追回、考证及回购回祖国的各类国宝、文物、善本不计其数。杨仁恺的主要著作有《唐簪花仕女图研究》、《叶茂台辽墓出土画考》、《国宝沉浮录》、《书画鉴定学稿》等。其在晚年还创立了鉴定学。
2008年1月,杨仁恺病逝于沈阳。
“杨仁恺”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