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西省名人>吕梁市名人>文水县名人

席承藩

席承藩人物照片

文水名人席承藩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

席承藩(1915年10月1日—2002年4月19日),山西文水人,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

1939年席承藩从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9年获得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研究员、副队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详测制图研究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 。

席承藩长期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首次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壤图,并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专著 。

席承藩人物生平

1915年10月1日,席承藩出生于山西文水。

1935年—1939年,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并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

1939年—1946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担任技正。

1945年,日寇投降,席承藩正困居景德镇,忽接电报,要求进南京,因上行翻山经新四军防区,到达南京,接收了所址,并协助接收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址。

1947年—1949年,就读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农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后,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

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后改名为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副队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详测制图研究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等职。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2年4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

席承藩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席承藩主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担任技术指导。建立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编制了首幅1∶1000000中国土壤图。参与“六五”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攻关任务,对该区域作出了更加客观实际的重新评估。提出了重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土壤潜育化的观点。对红壤丘陵区与严重侵蚀的花岗岩区的治理,取得实效。提出了中国土壤基层分类的新途径,土种是在一定的地理景观部位,由土壤剖面性态特征基本一致的一群土壤实体组成,它是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分类实体,并不依附于高级分类单元 。

席承藩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先后参与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南方山地等区域的土壤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成果汇编、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工作,为中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在土壤分类、详测制图研究中,首次制订了土然壤基层分类与命名原则;还拟订了全国各级分类系统。首次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壤图,井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专著,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命名体系。在华北平原土壤研究中,总结出旱涝、盐碱、风沙、瘠薄为平原低产的主要原因;并选点整治,提出了科学治理与合理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途径。曾参加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国家攻关任务 。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是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六五”、“七五”攻关课题之一,席承藩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此项工作,同时受聘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组中国科学院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于1994年编辑出版了《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专著,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上游水土流失与泥沙沉淤、中游地区土壤沼泽化与潜育化、河口三角洲沿岸砂壤质土区盐渍化潜在威胁等问题及对防治对策措施等研究成果均编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为法律文本提交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审议决,为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

学术论著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后主编和合作编著学术专著和图集《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土壤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等3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 。

学术交流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后应邀到前苏联、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活动和讲学 。

承担项目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后参加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国家攻关任务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次 。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主编)

国家农委农业区划二等奖

《泰和县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主编)

国家农委农业区划二等奖

《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主编)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土壤》(第二版)(参与编写)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参与的科研攻关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参与的科研攻关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席承藩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优秀科技人才,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席承藩和熊毅亲自率领600余人(其中包括提前从多所大学录用的100名大学毕业生),在华北平原、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2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开展历时三年的土壤调查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8年

国务院二级表彰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席承藩人物评价

席承藩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 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野外考察的足迹遍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中国土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席承藩为中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评)

席承藩是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席承藩补充介绍

  席承藩,土壤地理学家 1915年10月1日生于山西文水。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担任技术指导。建立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编制了首幅1∶1000000中国土壤图。参与“六五”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攻关任务,对该区域作出了更加客观实际的重新评估。提出了重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土壤潜育化的观点。对红壤丘陵区与严重侵蚀的花岗岩区的治理,取得实效。提出了我国土壤基层分类的新途径,土种是在一定的地理景观部位,由土壤剖面性态特征基本一致的一群土壤实体组成,它是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分类实体,并不依附于高级分类单元。代表作有《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问题》、《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中国土壤》和《华北平原图集》。

  “席承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