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名人席书介绍
席书(1461年—1527年),字文同,号元山,明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 。明代学者、官员。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生。明弘治元年(1488年)中举,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授任山东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北)知县。正德中,历河南按察司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右副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世宗即位,“大礼”议起,他揣帝意,草疏以宋英宗入继大统为例,议尊皇父兴献王为皇考兴献帝,疏成,以示桂萼,萼遂上其疏,合帝意,赐召见,特旨授礼部尚书,自此世宗倚为亲信,眷顾隆异,虽辅臣不敢望。
嘉靖六年(1527年)二月初五日进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赐第京师。三月十一日卒,年六十七。赠太傅,谥文襄。有《大礼集议》等。
席书人物生平
“席书,字文同,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人。” 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授职郯城知县,后来进入朝中当工部主事,又改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郎。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云南地区发生严重地震,皇帝孝宗命侍郎樊莹到云南巡视,樊莹上疏奏请罢黜云南地方官300多人。席书不同意这种做法,便上疏说:“灾异是由朝廷引起的,而不是由云南引起的。就像一个人当受了内伤之后,四肢才出现病状。朝廷就像一个人的元气,而云南也就是四肢。怎么能舍弃发病的根源不管而去治疗四肢那表面现象呢?当今,内府供应比往年多了好几倍,朝廷中有数干名只领俸禄不干事的冗官,还有数万名校尉需要供给,供焚香祈祷的寺院不停地修建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宫廷内专督江南织造的内织染局催促频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朝廷在赏赐方面的用度超出了应有数目;皇上的亲戚强夺民田,皇上身边的宦官经常被派遣骚扰百姓;大狱中的囚犯在事先拟好的诏词面前不敢争辩,刑官也不敢为其申冤;贤能的大臣没有被起用,言官因为上谏言被罢还没有恢复;选任官吏,提拔官吏的制度已被破坏。出现灾异是上天示警,这一警报偶然出现在云南,却想用罢黜远方官吏的办法来消除,这是什么道理呢?樊莹的职责是巡察,他不能弹劾那些致使国家出现灾异的人和事,却只考察罢免了云南的官吏,这正是舍弃了根本去治疗表面啊。希望皇上能根据臣所指出的弊政,一条一条进行革除。其他应该革除的弊政,应该推行的大政,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呈报上来,再予以兴革。”然而这些切中时弊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用。
明武宗时期,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王守仁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子弟,请守仁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爱好学问。经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到江西时反贼已被平定,他于是返回去了。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巡抚湖广。
嘉靖皇帝世宗的父亲兴献王是孝宗的弟弟。孝宗死由其子武宗即位,武宗无子,死后,内阁首辅和慈寿皇太后(孝宗皇后)经协商召兴献王的长子、武宗的亲叔伯弟弟朱厚熄继承皇帝位,即世宗。世宗即位不久,就谕令礼部,集议他父亲兴献王的尊称。席书此时还在湖广,看到朝廷讨论“大礼”,尚没有定论,他揣摩世宗向着张璁、霍韬一边,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过去宋英宗作为濮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过继给宋仁宗当了太子,现今皇上是以兴献王长子的身份入宫来继承王位。英宗的过继在仁宗当政期间,而皇上即位是在武宗逝世之后。议论的人以为陛下继承武宗的王位,但仍然是兴献帝的儿子,应另为兴献帝立庙祭祀。张璁、霍韬的意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最尊贵的皇帝不能有两个。陛下对武宗说来亲戚关系是兄弟,等级名分却是君臣。既然把孝宗供奉为宗庙中的神主,还能有别的什么称号吗?对亲生父亲,称为“皇考兴献王”,这是千秋万代不可改变的经典。礼臣再三坚持己意上奏,并没有错。但是礼应以人情为根基,陛下作为尊贵的天子,亲生父母假如没有尊称又怎么行呢?所以尊崇亲生父母为帝、后,告慰双亲,这是不可抑制的感情。另外在宫廷中间为兴献王立庙,逢年过节祭祀过太庙以后,仍旧用天子之礼在宫廷中祭祀兴献王,这或许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吧。”
这篇奏议递上后,世宗诏令布告全国,对兴献王的尊称也终于确定下来了。
席书认为“大礼”告成,应该采取措施满足一下天下百姓的希望,于是列举了十二条刷新政治的建议递呈上去,世宗以赞赏的口吻做了批复。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发生兵变,杀死了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中放出原先的将领朱振,让他代替江桓。世宗迁就叛乱士兵,就此任命朱振做总兵官,指示礼部铸造新印。席书坚持反对意见,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当时的阁员是费宏、石王缶、贾泳。席书心里不喜欢他们,于是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并且说:“现在朝中的大臣都才能平平,没有可以与陛下共商军国大事的人。平定天下祸乱,成就一代功业,非用王守仁不可。”世宗说:“席书作为大臣,应当提出不寻常的策略出来和我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才是,怎么能以才能一般来推诿呢?”守仁最终没能到朝中掌权。
嘉靖四年(1525年),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以便在太庙中祭祀献皇帝。世宗传令礼官一起讨论,席书等递上奏议说:“按照《王制》的规定,‘天子的宗庙有七座,太祖之下左右各设三座,共七代’。周朝时因为文王、武王建立过伟大的功勋,才在宗庙里为他们另立世室,与后稷的庙一起都百代不许迁移。我们明太祖为四代祖宗设了庙,德祖的庙在北边,后来改为一庙之中另开房间祭祀。讨论祭祀远祖时就把太祖比作文王设立世室,太宗比作武王也设立世室。现在献皇帝是以藩王身份追加的皇帝称号,何渊竟想把他和太祖、太宗相比,在太庙里设立世室,这很没根据。”世宗投有做什么批复。不久,张璁也递上专门的奏章,极力说不行,席书也多次上书,和张璁的意见一致。世宗派宦官到他家里当面教他同意,席书又递上机密奏章严词劝阻。世宗很有些不高兴,批评席书,说他害怕闲话,文过饰非。然后才决定另为献皇帝设立祢室,关于设立世室的讨论终于结束了。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世宗信任,被提拔为亲近的大臣。当初进呈《大礼集议》,已加官太子太保,不久后因为《献帝实录》成书,升为少保。世宗对他特别眷恋、照顾,即使几个内阁大臣也没法和他攀比。可是席书得病后不能办事,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世宗每次都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后来病重,更加坚决要求退休,世宗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并任用他的一个儿子做尚宝丞,是朝廷少有的待遇。
席书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八十五》
席书历史评价
王守仁《祭元山席尚书文》:“又忆往年与公论学于贵州,受公之知实深....闻公之讣,不能奔哭;千里设位,一恸割心。自今以往,进吾不能有益于君国,退将益修吾学,期终不负知己之报而已矣。”
李贽《续焚书》:“即此一事,公子才识已足盖当世矣。当是时,人之尊信朱夫子,犹夫子也,而能识知朱子之非夫子,唯阳明之学乃真夫子,则其识见为何如者!然有识而才不充,胆不足,则亦不敢遽排众好,夺时论,而遂皈依龙场,以驿丞为师也。官为提学,而率诸生以师驿宰,奇亦甚矣。见何超绝,志何峻卓,况不虞贼瑾之虐其后乎!”
张廷玉《明史》:”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
席书个人作品
《漕船志》;
《春秋论》;
《大礼集议》;
《救荒策文集》;
《元山文选》;
《广德寺记》;
《为陆象山鸣冤录》等。
席书补充介绍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县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明天顺五年(1461)生。明弘治元年(1488)中举,三年(1490)中进士。
弘治五年(1492),任山东郯县知县。郯县地广人稀,旱涝不断,民多困苦。席书到任后,安抚百姓,开发农田,大兴水利,兴教化,办学校,育人才,数年后成效显著。郯地人民以“前有席(书),后有唐”谚语赞扬席书,并为其立祠树碑纪念。
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发生严重地震,朝廷命侍郎樊莹视察,莹视察后上表请罢免云南监司以下-三百余人。席书此时已移户部,进员外郎,他对樊莹所奏特持异议,-申说弊政当除,责在朝廷,不在云南地方官吏。灾异的警报从云南传来,想以远方外吏承担责任,不揭发皇亲国戚大臣,这是舍本而治末。席书乃请孝宗革除弊政。席书所奏虽未得孝宗采用,但可看出他的真知灼见。
武宗继位后,席书任贵州提学副使。此时,王守仁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谪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獠少数民族杂居,文化不发达。席书延请王守仁施教。守仁因俗化异,士人甚喜,始知教育之重要。宁王朱宸壕反叛,席书时任福建左布政使,急募兵二万讨伐,兵至而乱平。不久,席书任都察院右副都尉使,巡抚湖广。他察知宦官李镇、张■借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两白银,乃上表揭发李、张二人之罪,受到兵部尚书伍文定等的赞誉。
嘉靖元年(1522),席书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时值长江南北大饥,他奉旨赈济,令州县十里设一厂,煮粥施舍以救。嘉靖三年(1524),席书任礼部尚书,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一一照准,令诏天下执行。此时,大同军变,巡抚张文锦被杀,总兵江桓印信被毁,从狱中放出原大同军统帅朱振代替江桓任。嘉靖同意任命朱振,并宣谕礼部铸制新印。席书坚持不可,认为大同军队不顺从朝廷,应兴师问罪,不宜铸新印以滋长其罪行。由此,席书乃与当政者相忤。他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进奏说:“今诸大臣皆中材,不足与他们共谋天下大事;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嘉靖当时未采纳,但以后,王守仁、杨一清皆为朝中重臣。嘉靖四年(1525),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祀武宗于太庙,嘉靖命礼官集议。席书三次上表切谏。五年秋,章圣皇太后(嘉靖之母)将谒世庙,席书又上表进言。受嘉靖赏识重用,倚为亲臣,加太子太保,不久进少保。但因疾不能视事,屡次上表请求休养,并推举罗钦顺代自己,嘉靖总是慰留不允。嘉靖六年(1527)二月,席书病情加重,乞休益力,嘉靖帝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但刚刚听到诏令,席书就病重而逝,终年66岁。赠太傅,谥文襄。祀贤祠。
《明史》卷197有《席书传》。著作有《漕船志》、《春秋论》、《大礼集议》、《救荒策文集》、《为陆象山鸣冤录》、《元山文集》等。其弟席春,字仁同,号虚山,任吏部侍郎;弟席彖,字材同,号梅山,任司谏。皆以进士为明名臣,世称“三凤”,并以为里(乡)名。
“席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