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渭南市名人>富平县名人

周武东

暂无周武东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富平名人周武东介绍

  周武东(1930~2005),男,汉族,富平县周家堡村人,农家出身,中共党员。自幼随父母学做农活和家务。8岁起就读村堡小学。其性聪颖好学,识字背诵,名列前茅。由于家庭经济窘迫,1948年辍学,奔赴西安谋生。亲戚朋友推荐他到西安市南院门大车家巷附近的乾丰隆印刷厂当排字工。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周武东和全厂工人抵钟楼中心广场,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1951年调入西安市总工会二区办事处。因积极肯干,成绩优异,擢为办事处工会副主任。后调入市总工会任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为支援农业,组织选派他到临潼雨金公社担任副社长,不久改任公社党委书记。

  “文革”中,被造反派划为“走资派”、“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帮分子”,身心备受摧残。文革后期宣布“解放”,继续主持公社工作。

  1968年,雨金公社遭受冰雹袭击,他组织全社开展生产自救,0完成全年粮棉收购任务。《陕西日报》予以报道。1969年,升任临潼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不久,兼任西韩铁路临潼段区建设总指挥。1971年,周武东调任渭南县革委会常委、副主任,分管农林、组织工作。因棉花工作成效显著,他与张秋香等应邀参加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勉励。林业生产,获林业部嘉奖,渭南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县。

  1977年元月,周武东就任中共潼关县委副书记,同年12月任中共潼关县委书记。下车伊始,他就选定改变潼关旱塬面貌作为工作突破口。听取农口领导的汇报后,先后走遍400余屯、营、寨、堡和原有的库、渠、井、站以及820余条支毛沟系,察访潼关地区水资源等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概况。同年3月15日,以革委会名义发出通知,对全县350项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和田间配套。南抓太要水库工程维修和田间配套,东抓代字营三河口截渗,北抓抽黄工程,全面拉开潼关旱塬水利建设大会战帷幕。1977年6月~1978年,农口两台解放车每天从灵宝水泥厂运水泥,用于抽黄工程及各地砌渠预制水泥板。抽黄工程资金不足,他组织县委、县革委会领导带头集资1500元,全县干部职工闻风响应,集资10万余元,缓解了资金困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予以报道。1977年10月25日至12月10日,动员全县66%的劳力1.96万人,大干45天,完成县境支渠26.20公里,凿通隧道8孔2000余米,开挖站基7处、管坡6条,移动土方162万余立方米,备沙、石2.11万余立方米。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完成277项,配套机井83眼,平整土地4.2万余亩。12月,组织4000余名劳力的专业队,奋战1年,建成厂房9座,辅厂房10座和110千伏变电站,管床砌石2860立方米,衬砌渠道19公里。在陕西省水电安装队等单位协助下,进水闸、一级站、南头等塬的二、三、四级站和试验站安装就绪。1979年10月26日,高扬程模拟泵试验站试机成功;1980年8月16日,南头塬系统试机成功;1985年9月26日,吴村塬系统试机成功。整个抽黄工程完成国家投资2072.8万余元,群众自筹资金86.1万余元,投工233万余个,修建抽水站11座,移动土方250.81万立方米,砌石5.93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10.50万亩(其中潼关6万亩),潼关旱作农业的面貌基本改变。据南头,吴村塬系的3个自然村15户调查:土地条件、品种、施肥、耕作方法基本相同,南头塬旱地小麦亩产159.50公斤,水地为219公斤。水、旱地相比,增产37.3%;吴村塬系旱地亩产116公斤,水地201公斤,水地比旱地增产73.3%。

  周武东在发展潼关林业方面也很有建树。他推行种苗自采、自育,种苗先行的政策,1979年社队苗圃发展到36家707亩,产苗80余万株。1980年签订500万株刺槐合同,造林1.59万亩。1981年,完善合同,实行育、造、管“三包”,改春季整片造林为秋季,保证成活率。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县筹资60余万元,以经济林为重点,整片造林成活率由46%提高到66%以上。境内西列斜沟、中禁沟、东铁沟林木成片,“四旁”树木成林。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从0.28%上升到4.14%,初步实现大地园林化。周武东还是潼关黄金生产的先行者。1980年签订500万株刺槐合同,造林1.59万亩。1981年投资,完善合同,实行育、造、管“三包”,改春季整片造林为秋季,保证成活率。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县筹资60余万元,以经济林为重点,整片造林成活率由46%提高到66%以上。境内西列斜沟、中禁沟、东铁沟林木成片,“四旁”树木成林。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从0.28%上升到4.14%,初步实现大地要化。

  周武东还是潼关黄金生产的先行者。1980年,县黄金公司成立港口冶炼厂,聘技师指导,冶炼成功。1981年投资1.50万元安装5吨球磨机和摇床,修建氰化池,用氰化法处理尾矿试验成功,生产成品金116两,收入5万余元。太要公社投资56万元筹建冶炼厂,当年收入130.90万元,获利润3.50万元,交纳税金1.40万元。李家、港口、安乐、南头、代字营等地相继筹建选炼厂。周武东敢于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坚决支持农村改革。根据调查的数据,在县委扩大会上研究讨论推广寺底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获得增产的经验,决定:全县实行联产到组、到劳、小段包工、包产到户、粮田按季联产、专业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解放农业生产力。1981年省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马文瑞接见潼关代表,对潼关寺底大队包产到户表示肯定。1982年春,马文瑞抵寺底大队视察,明确指出:“寺底大队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周武东在潼任职6年,言不妄发,必行必果,决策既定,雷厉风行。他作风扎实,常在基层,且为人正直,不计恩怨,在潼关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周武东先后调任中共西安市灞桥区委副书记、碑林区委书记。1991年,周武东退休后,受聘担任碑林区委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国城区工作委员会主任、碑林区老年大学名誉校长,继续发挥余热。2005年9月30日病逝,终年75岁。

  来源:潼关县县志办

  “周武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