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人周本濂介绍
周本濂(1931年10月20日—2000年6月21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籍贯安徽合肥,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周本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7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6月21日逝世,享年69岁。
周本濂主要从事材料热物性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周本濂人物生平
1931年10月20日,周本濂出生于江苏扬州。
1949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附中六年制部。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7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1年,赴美国康州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科学研究所进修深造。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6月21日,逝世,享年69岁。
周本濂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周本濂开始研究材料热物性,建成中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金属所部分。烧蚀过程测热导、移动边界方程解析解和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比热等均有创新。导出非线性各向异性温度场和应力场表达式,对照CT检测,阐明了再入工况下,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为热设计提供了依据。开展材料热物性微观过程理论研究,用自制装置观测性能瞬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成功测定了薄膜的膨胀性能,为空间站热设计提供了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复合材料的仿生研究探索。
学术论著
截至2000年6月,周本濂共发表论文180余篇 ,其代表论著有《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新型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些进展》 《材料制备中的非平衡过程》 《哑铃形碳化硅晶须生长的机理》 《ABS持久性抗静电合金》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80年8月
日本测量自动控制学会(SICE)第十九届学术报告会
日本
1998年11月
美国—泛太平洋国家材料研究、技术与教育研讨会
美国
科研奖励
截至2000年6月,周本濂共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
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
碳/碳复合材料热应力损毁机理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
高性能发热型PTC元器件研制与开发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
三向碳/碳材料强度特性和强度准则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工程C/C复合材料热应力损毁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专利
时间
专利名称
专利号
1998年10月7日
原位自生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CN1195030A
2000年6月21日
一种手工锯条的脉冲电流改性方法
CN00110554.X
2004年11月24日
一种滴灌流量自动控制开关
CN1547887A
2001年10月24日
一种细晶粒金属材料的电阻焊接方法
CN1318450A
2011年2月21日
一种分形结构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CN01106178.2
培养成果
周本濂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刘伍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畅 ,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延敏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付绍云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周亦胄等。
时间
荣誉表彰
1996年
桥口隆吉奖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周本濂人物评价
“他(周本濂)为中国材料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中国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材料导报》评)
“周本濂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评)
周本濂补充介绍
周本濂(1931.10.20-2000.6.21),材料物理学家。安徽合肥人,生于江苏扬州。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开始研究材料热物性,建成全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金属所部分。为重要国防任务的关键材料物性测试作出了贡献。烧蚀过程测热导、移动边界方程解析解和激光脉冲加热-降温法测比热等均有创新。导出非线性各向异性温度场和应力场表达式,对照CT检测,阐明了再入工况下,碳/碳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损毁机理,为热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材料热物性微观过程理论研究,用自制装置观测性能瞬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成功测定了薄膜的膨胀性能,为空间站热设计提供了数据。80年代中期开始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取得明显效果,如仿骨哑铃型晶须比平直晶须的增强效果提高一倍以上。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本濂”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