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名人汪世衡介绍
汪世衡(1885—1919),字仲山,西乡县杨营富儿沟人。民国元年 (1912),赴西安求学。翌年,获选陕西省官费留学生,先后入日本法政学校法科、明治大学法科。毕业后,留明治大学研究科继续深造。
汪世衡人物经历
民国8年(1919),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世衡与留日中国学生,结队游行到中国驻日使馆,要求向日本政府抗议。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非但不接受爱国学生的请求,反而嗾使日警对请愿学生弹压。世衡扼腕叹息,愤不欲生,决定回国结集爱国志士,以御外侮。行至中途,得悉北洋卖国政府电令和会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悲痛欲绝,当即致书(明信片)留日同学李友庚说:“行至岗山,天昏地黑,时事伤心,有如此也?国耻当前,内诬不息,人事若此,夫复何心,行将去矣,勿以我为念。”又致书北京的同乡同学说:“外交失败,茹苦方深……亡国在即,将为倭奴牛马,痛何如也!有生如此,何以生为,兄等学成报国,勉力为之。”7月6日,火车过日本岗山百间川时,世衡破窗跳水自杀,时年35岁。7月7日,东京《日日新闻》发出留日学生汪世衡扑江自杀的消息,同学刘凤翔、傅尔卓(勉县人)闻讯赶赴现场,雇船打捞尸身,隔日乃得,即将遗体火化,收骨灰入瓶,暂殡横滨华侨义地。留日陕西同学会于东京召开追悼会。
汪世衡自杀的噩耗传至国内,引起京、沪、陕各地学生极大震惊和义愤。民国11年(1923),刘凤翔回国时携世衡骨灰瓶返原籍西乡县归葬。西乡县在文昌宫(今察院街小学)举行追悼会,以慰英灵。
汪世衡个人作品
刘凤翔赋《哭汪仲山》一首:
“生死相从万里程,归来斜月夜三更;
故人一掬伤心泪,洒向北邙作雨声。”
汪世衡好学深思,外讷而内侠。东渡日本前在自己像片背面题诗曰:
“长安作客已经春,更渡重洋只为贫;
皮若不存毛焉附,挽澜为国要作人。”
汪世衡补充介绍
汪世衡(1885~1919)
字仲山,杨营富儿沟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民国元年(1911)赴西安入西北大学习法律。翌年,陕西省选送官费留学生,他得入日本法政学校,继转入明治大学法科。毕业后,留该校研究科继续深造。
民国8年,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开,举国惊愤,在国内激起“五四”-,继而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世衡与留日的中国学生,结队-到中国驻日使馆,要求向日本政府 ,讵料北洋政府派出的公使,本身就是亲日的卖-,他们非但不接受爱国学生的请求,反而嗾使日警对-学生弹压、 。世衡扼腕叹息,愤不欲生,决定回国结集爱国志士,以御外侮。行至中途,得悉北洋-政府,电令和会我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悲痛欲绝,当即致书(明信片)留日同学李友庚说:“行至岗山,天昏地黑,时事伤心,有如此也?国耻当前,内讧不息,人事若此,夫复何心,行将去矣,勿以我为念。”此时他已下定以死殉国的决心。继而又致书在北京的同乡同学说:“外交失败,茹苦方深……-在即,将为倭奴牛马,痛何如也!有生如此,何以生为,兄等学成报国,勉力为之。”短函中洋溢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也饱含着对日本强盗的仇恨与对北洋-的气愤,因而决定以死殉国,激励国人奋志救亡。7月6日火车过日本岗山百间川时,破窗跳水 ,时年35岁。次日东京《日日新闻》发出留日学生汪世衡扑江 的消息,同学刘凤翔、傅尔卓(勉县人)闻耗赶赴现场,雇船打捞尸身,隔日乃得,惟尸体面目全非,很难辨认。后凤翔以其所带百合花手表而确定为汪,乃将尸体火化,收骨灰入瓶,暂殡横滨华侨义地。留日陕西同学会于东京召开追悼会。噩耗传至国内,影响甚大,引起京、沪、陕各地学生的震惊和义愤。民国11年,刘凤翔回国时携世衡骨灰瓶返里归葬。县人于文昌宫(今察小)举行追悼会,以慰英灵。刘凤翔有《哭汪仲山》诗一首曰:
“生死相从万里程,归来斜月夜三更;
故人一掬伤心泪,洒向北邙作雨声。”
世衡沉默不轻言论,但好学深思,外讷而内侠,有正义感,更具爱国心。东渡日本离国前在自己像片背面题诗曰:“长安作客已经春,更渡重洋只为贫,皮若不存毛焉附,挽澜为国要作人。”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惜其以殉身而泄忧国之愤慨,虽有激励国人之作用,但终未能尽展抱负,使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汪世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