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渭南市名人>蒲城县名人

王鼎

王鼎人物照片

蒲城名人王鼎介绍

清朝道光时期大学士
清朝中后期政治家

王鼎(1768年—1842年),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清朝中后期政治家。

王鼎为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自编修累官内阁学士。以大考优异、学识品行超群,擢工部、吏部侍郎,兼署户部、刑部,兼管顺天府尹事等职。 道光中,先后察办河南仪封河工、两淮、长芦盐政、督办祥符河工,署理直隶总督、河道总督,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鸦片战争时,力主抗战,并为林则徐等辩诬 。战事失败前夕去世,一般认为系取古人尸谏之意,自拟遗疏,参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自缢而死。 清廷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王鼎为官,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又以清正刚直闻于时,死后家无余财。 著有《淮河源流考》。

王鼎人物生平

王鼎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

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 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职。

嘉庆十九年(1814年),授工部侍郎,后调任吏部,兼管户部、刑部。

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抚。数次奉命出使各省,平反冤狱,深受道光帝器重。

道光五年(1825年),授军机大臣,次年又授户部尚书。

道光八年(1828年),历经多年的回疆(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张格尔叛乱被平定,王鼎因赞画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并授绘像于紫光阁之殊荣。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王鼎虚龄七十,道光帝亲书“靖共笃祜”匾相赐。次年,由协办大学士晋东阁大学士。

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 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今属开封)决堤,王鼎暂署东河河道总督,负责督塞河口。他“朝夕驻坝”与民众同“畚锸”,终于在翌年春汛前,使决口大堤合龙,河水悉归故道。被加封为太子太师。

王鼎力主禁烟,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王鼎极力主战,反对议和。琦善因在对英交涉中获罪被革职锁拿进京,王奉旨审理。他在上奏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制裁。

同时,随着战事不利,道光帝开始动摇,将林则徐等革职充军,遣戌伊犁。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负责督塞河口。他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帝怕得罪英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帝力荐林则徐之贤,并痛陈和议对国家的危害,怒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次日又廷诤,道光仍不听,抽身欲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气恼,甩袍下殿。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陕西省志·大事记》 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国大事年表》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从蒲城王鼎纪念馆考证资料)深夜,王鼎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私邸,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 林则徐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赞王鼎“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王鼎死后,穆彰阿的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家,骗得遗书,又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并“代为改草遗疏”。随后,陈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诏悯恤优抚,追赠太保,谥文恪。

王鼎轶事典故

王鼎生活检朴,克已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七十四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紧张时竟八日不返公寓,困时和衣卧于轿中。为赶工期,不避严冬,春节也在工地度过。吃饭时买民夫食物,他告诫督工人员“大工之役,终日胼胝于风雪水口中”“工程全赖若辈”,要大家爱惜民力尊重民工,赢得爱民如子的口碑。

王鼎与林则徐相知。林则徐听到王鼎自缢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以祭奠。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北京时,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莹祭奠了王鼎。

王鼎宦海40年,后官居宰辅之位,其在刑部、户部等职任上,多有建树,受到当时社会进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与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奖掖后进,但他从不结党营私。史书赞其“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王生前为官,两袖清风;“卒之日,家无余赀。”

王鼎历史评价

林则徐:才锡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休休岂屑争他技,蹇蹇俄惊失匪躬。下马有坟悲董相,只鸡无路尊桥公。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哭故相王文恪公》)

清代思想家魏源把王鼎比作直臣史鱼,比作屈复,比作忠心保国反遭诬陷的周公。

王鼎主要作品

遗著有《重订朱子近思录》等。

王鼎后世纪念

主词条:王鼎纪念馆

王鼎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后经王鼎后代捐赠,用于建设王鼎纪念馆。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纪念王鼎尸谏155周年,1997年6月26日,王鼎纪念馆初步建成。

馆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后立有有关王鼎的碑记。中央两侧一侧展有王鼎生平事迹,一侧设有观众休息室和纪念品出售部。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帝为王鼎七十寿辰书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等诸多墨宝。

王鼎补充介绍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县人。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投降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王鼎幼年家贫,刻苦读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大考成绩优异,授詹事府右赞善大夫。十八年(1813),迁内阁学士,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历工、吏、户、礼、刑各部侍郎,二十三年,兼顺天府尹。在刑部侍郎任内,曾数次奉旨查办重大案件,平反冤狱。二十五年,嘉庆帝死时,他在实录馆任副总裁。道光二年(1822),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任内曾赴河南查办黄河工程报销不实一案,被署河南巡抚。因父丧离任。

  假满,道光五年(1825),以一品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六年,任户部尚书。八年,加太子太保。十一年,署直隶总督,十二年理刑部事。十五年,迁为协办大学士,仍主刑部事。十八年,拜东阁大学士。

  王鼎为人谦恭,清操绝俗,不受人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当他赴京应试时,同乡王杰已位居大学士,意欲提携他,他却有意回避。他办事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在户部十多年,库、账钱物出入数字清楚,熟知下情,属员不能欺。主管刑部时间较长,曾出巡9省,查办了三十多起重大案件,无隐情,受吏民称颂。他两次主考浙江乡试,4次主持顺天乡试,3次主持全国会试,以才取士,公正无私。道光十年,他赴江淮查办盐务,“就旧章大加厘剔,使射利者无可借端,欠课者无可借口”。他根据实际情况,果断提出改革办法,建议朝廷撤消两淮盐政,改归两江总督兼办,“淮纲自此渐振,鼎之力也”。【注:见《清史稿·王鼎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黄河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市)决口,王鼎奉旨前往救灾和治理,任东河河道总督。当时朝廷有一部分人认为水势泛滥,不宜抢修,主张迁移省府,放弃开封。王鼎爱国爱民,不愿让灾区百姓忍受家破人亡之苦,力主动员国库财力,组织民夫抢修河堤,控制洪水。他不顾身家性命之忧,立下“军令状”,声言如不能按期完工,愿受制裁。当时正值爱国名将林则徐受贬赴伊犁途中,王鼎一贯支持林则徐禁烟抗英的爱国行动,对林遭革职和遣戍愤慨不平。他不愿让林则徐身陷边地,远离朝廷,使林则徐能有机会再起,挽救国家危局,便以林熟知水利为由,保荐林协办河工。

  爱国者志同道合,林则徐随王鼎治河如愿以偿。他俩住宿在工地,躬率吏卒昼夜巡护,督促民工抢救河堤,保全了开封城,六个月完成了全部修复工程,又节省了费用。工程完成后,王鼎立即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襄办河工有功,可以重新起用。但道光帝被投降派所包围,急于与英国媾和,仍命将林则徐发往伊犁。

  王鼎因治河劳累患病,朝廷以功晋升他为太子太师。但王鼎以保荐林则徐为先,不顾疾病,赶回北京,面见道光帝,慷慨陈辞,坚决反对与英国议和,要求惩办投降派,力保林则徐可用。但道光帝决意向帝国主义屈服,重用投降派,对王鼎的意见不加理睬。王鼎对此非常气愤。这年(道光二十二)四月三十日,王鼎拟就了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劝道光帝放弃议和的遗疏,闭门自缢,为国捐躯,企图以尸谏来挽救危局。时年75岁。

  王鼎死后,遗疏被穆彰阿的党羽陈孚恩查抄焚毁,未能上达道光帝。帝命追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

  王鼎勤奋好学,兼长书画,仕途50年,清正廉洁,个人生活俭朴,死时“廪无余粟,椸无新衣”,【注:见《清史稿·王鼎传》。】不愧为一位正直清廉的爱国者。

  “王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