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烟台市名人>牟平区名人

张敏之

张敏之人物照片

牟平名人张敏之介绍

民国时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台湾“澎湖案”主角

张敏之(1909—1949),山东省牟平县武宁乡南自格庄人。早年参加国民党,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党校(中央政治大学前身)。1928年,随北伐军回到山东,在省党部工作,后脱离政界,考入复旦大学。毕业后,张敏之仍回山东,在教育界工作。“七七事变“前曾任山东省立第八中学校长。“七七事变”后,任省立第六联中校长。后去阜阳,任国立第22中学校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敏之曾一度在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后到济南,1948年去青岛。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张敏之组织山东流亡学生赴台,因澎湖地区驻军缺兵,因此强迫征军,导致师生极力反抗,最后军方采取严厉手段,将其污陷为“匪谍”,1949年12月11日枪毙于马场町。

1999年,张敏之的遗孀王培五以口述历史完成《十字架上的校长》一书,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张敏之人物简介

张敏之(1907年-1949年12月11日),山东省牟平县武宁乡南自格庄人。

190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十六岁时,他考入先志中学新制第一班。在校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外围组织“平民学会”。高中毕业后,他由中国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保送入中央党务学校,成为该校第一期毕业生。

1928年,随北伐军回到山东,在省党部工作。后参加汪精卫领导的改组派。汪精卫垮台后,张敏之被国民党通缉。

张敏之以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学,他平时衣著朴素,不讲究穿戴,1928年校内一批学生,被认为有共产党嫌疑,遭上海当局逮捕,他就在内。他哥哥闻知,赶去托人营救,后来还是在南京找到崔唯吾先生,崔那时任《中央日报》社社长,听说张敏之出了事,立即写信给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经吴铁城批示,才保释出来。

张敏之毕业后,回山东济南任省立一中训导主任。

1937年8月,张敏之被国民政府教育厅提升为山东省立烟台中学校长。

1939年年初,日军扫荡,张敏之为避免敌机轰炸伤及无辜学生,迁校至牟平山区的青山村,这是他首次带领学生流亡。

1941年5月,张敏之率领学生从牟平撤退至鲁南沂水,开始第二次流亡。因支持军需,同学们大多营养不良。

1942年7月,张敏之奉省政府之命率领师生前往皖北,途中饿死者不计其数。到了安徽阜阳,其他山东学生不断投奔而来,山东省立高中改为国立,张敏之任教务主任,是实际负责人。

1947年春,在解放战争的号角中,解放军进攻皖北,张敏之为避战乱带领学生再度流亡。在徐州,当局要求就地遣散学生,但他基于身上的责任,自己护送学生返乡。

1948年秋,烟台第二次解放,青岛形势十分混乱,张敏之率烟台国华、志孚、崇正、崇德、益文、中正等中学撤出的学生以及部分教师,伙同邹鉴、赵兰亭等人一同南下,于同年十一月到达上海,成立烟台联中,由南京教育部核准,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任校长。

1949年年初,张敏之率领山东烟台联合中学师生辗转上海、南京、湖南等地到达广州,并决定全部师生共同到台湾。经多方恳请,台湾军政长官陈诚勉强同意山东学生赴台,但却附有条件:一是思想动摇、不拥护蒋介石者必须剔除;二是17岁以上的学生必须应征入伍。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不同意第二个条件,因为17岁学生一旦入伍,不但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甚至连高中毕业证也拿不到。

1949年春烟台联中师生经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安排,分批送往澎湖列岛。该岛防守司令李振清、师长韩凤仪,为了补充兵员人数,强将烟台学生编入军队。张敏之会同邹鉴及其他校长,率领师生代表,极力交涉,陈述利害,激怒了长官,以有共产党嫌疑为名,予以逮捕,于1949年11月与邹鉴等人一起,被台湾当局枪杀。

张敏之补充介绍

  张敏之(1907年-1949年12月11日),山东省牟平县武宁乡南自格庄人,早年参加国民党,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党校(中央政治大学前身)。

  山东教育家,台湾白色恐怖大案澎湖七一三事件的受难人,中国国民党党员。

  190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十六岁时,他考入先志中学新制第一班。在校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的 组织“平民学会”。高中毕业后,他由中国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保送入中央党务学校,成为该校第一期毕业生。

  1928年,随北伐军回到山东,在省党部工作。后参加汪精卫领导的改组派。汪精卫垮台后,张敏之被蒋记国民党通缉。

  1937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将他升任山东省立烟台中学校长。1939年初,日军北上扫荡,张敏之遂迁移该校至位于牟平山区的青山村。当时共有1500余人成立了六联中。

  1942年7月,张敏之奉山东省政府的命令,率1000多名师生迁往皖北,至安徽阜阳,此后又有其他山东学生前来投奔。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山东省立高中改为国立高中,张敏之改任国立二十二中教务主任,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兼任校长,但不驻校,张敏之成为该校实际负责人。抗日战争结束后,在皖北的师生因交通阻隔未能返回家乡,山东省教育厅则对他们不闻不问。

  张敏之夫人所著《十字架上的校长》回忆录

  张敏之夫人所著《十字架上的校长》回忆录

  1947年春,解放军进攻皖北,张敏之率该校师生离开皖北,一个半月以后他们抵达徐州,又逢战火而无法继续前进。当局要求将学生就地遣散,但张敏之未同意,而是自己护送学生返回了家乡。当时省立山东中学已经于济南复校,刘泽民任校长,张敏之遂让位。

  后来他带全家到上海,正准备赴台湾时,青岛市市长李先良成立难童学校,张敏之应邀任校长。一年之后,青岛成为一座孤城。

  1948年11月,烟台各中学的师生撤退到上海,组成了烟台联合中学,各中学校长一致迎请张敏之出面领导。张敏之遂率学生南下流亡,经徐州到达南京。蒋介石担心首都南京局势失控,强令将山东学生遣送湖南,限期三天内运离南京。

  1949年初,已到达湖南的张敏之决定将学校迁至贵州贵阳,但师生行至湖南衡阳又遇阻而滞留。当时中华民国教育部、山东省流亡政府均已迁到广州,山东各地的流亡学生也陆续到广州,但人数已经减到一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张敏之任校长的烟台联合中学2000多人,济南一、二、三、四、五联中、昌维联中、海岱联中等七所学校的学生共8000多人。

  经多方恳求,时任台湾军政长官的陈诚勉强同意山东流亡学生赴台湾,但附有条件:一、思想动摇者必须除去。二、十七岁以上高中生应入伍接受军训。

  1949年6月22日,八所联中的师生合计8000多人从广州黄埔码头登上济和轮前往澎湖。他们到达澎湖后,军方撕毁了与校方的协议,强征该批中学生入伍,引发师生反抗。

  张敏之为维护学生权益而出面交涉,被军方控为“匪谍”,张敏之和106名师生遭到枪决,其中张敏之于1949年12月11日遭枪决。

  被张校长保全下来的学生中,多有后来在学术教育界成就卓著者,如前台湾大学校长孙震等。

  1949年12月12日早上,在台湾出版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第四版,与台湾省政府经营的《新生报》第四版,都印出斗大的震撼标题与集体枪决照片:“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及“你们逃不掉的,昨续枪决匪谍七名。”副标题则配以:“保安部破获匪 机构,党羽百余人均一网打尽。”及“对叛徒不宽容”等,这就是白色恐怖第一案——澎湖案。

  张敏之死后,夫人王培五顶着匪属的恶名,独力抚养儿女长大成人。这一冤案的- 直到50年后的1999年才随着王培五的回忆录——《十字架上的校长》的出版而大白于天下。

  “张敏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