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名人杨朔介绍
杨朔(1913年4月28日-1968年8月3日),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区)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2年7月到达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3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时期,杨朔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国后,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58年后,从事外事工作,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8月3日,在绝望中吞服安眠药自杀,终年55岁。
杨朔人物经历
191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区)城里北街。1927年,随舅父前往哈尔滨,在太古洋行做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并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之后当英文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离哈去沪,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抗日进步书籍。1937年七七事变后,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同年9月,前往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
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辗转到广州。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写下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作品,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并创作了一些歌颂抗日英雄、反映抗日斗争的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
1942年7月,到达延安,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并先后发表《月黑夜》《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等短篇小说。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解放战争时期,转入部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和师政治部领导工作,转战于华北一带,参加过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和平津战役,并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和《北线》《望南山》两部中篇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部长。1950年12月,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赴朝鲜前线,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国后,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发表《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通讯。
1958年后,从事外事工作,先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秘书长等职,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参加国际作家会议和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创作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1959年,应邀在蓬莱阁上为家乡文化界人士作了讲学报告,并写下描写蓬莱胜景的《蓬莱仙境》《海市》等散文。
1960年1月1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应该作一个阶级战士》。1961年3月,散文集《东风第一枝》出版;4月29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登了杨朔的旅日游记《樱花雨》,文章把美军在日本的势力比作摧残樱花的风雨,而把日本人民比作在风雨中开放的樱花。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杨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8月3日,在绝望中吞服安眠药自杀。
197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革命领导小组发文称“经审查,杨朔历史是清楚的。他参加革命三十年来表现基本是好的。但由于其世界观未很好改造,在工作中犯过一些错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对文化大革命的不理解,经不起群众运动的考验而自杀身死,决定给以政治错误结论。”
1979年,外交部最终做出杨朔“被迫害致死”的结论 ;同年12月,在八宝山举行了杨朔的骨灰安放仪式。实际上没有骨灰,骨灰盒里仅放置了杨朔生前使用的老花镜和一支钢笔 。
杨朔人物评价
杨朔是新社会的歌者。他的散文鲜活开朗,爱憎分明,是从古典文学脱胎出来的。杨朔的人与文,颠覆了布封“风格即人”的法则。(《北京晚报》评)
(杨朔的散文)称得上一清如水,朴素简洁,清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去怀。(中国现代作家冰心评)
杨朔的文章散发着新的光彩,他的笔,仿佛渐渐地从先前的直叙通向一条幽美的曲径,其中蕴藏着一丝含蓄的艺术力。(评论家、作家洁泯评)
笔墨简洁,叙述明白,是杨朔的特长;然而也许因为过于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文章要做,又不宜太做,这是辞章家们容易碰到的关卡。我们相信,凭依杨朔的努力,一定会超越这关口,抵达更为高妙的境界。(中国现代作家周立波评)
杨朔同志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不幸于1968年8月3日含冤逝世。杨朔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在文艺创作和国际活动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杨朔追悼会悼词评)
杨朔个人作品
名称
时间
体裁
出版社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1939年
中篇小说
生活书店
《潼关之夜》
1939年
散文集
重庆烽火社
《风暴》
1940年
/
新流书店
《血的军旗》
1941年
/
新中国出版社
《望南山》
1949年
中篇小说
天下出版社
《红石山》
1949年
中篇小说
天津新华书店
《北线》
1949年
中篇小说
北京新华书店
《月黑夜》
1949年
短篇小说集
三联书店
《北黑线》
1950年
短篇小说
群益出版社
《美军是披着人皮的畜生》
1951年
通讯报告集
华东人民出版社
《鸭绿江南北》
1951年
报告文学集
天下出版社
《锦绣山河》
1951年
中篇小说
工人出版社
《中国人民的脚步声》
1953年
中、短篇小说集
新文艺出版社
《三千里江山》
1953年
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姚长庚一家人》
1953年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万古青春》
1954年
报告文学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
《雪花飘飘》
1956年
儿童文学集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越赴越旺的烈火》
1956年
中篇小说
新文艺出版社
《铁骑兵》
1957年
报告文学集
作家出版社
《亚洲日出》
1957年
散文集
北京出版社
《洗兵马》(上卷)
1959年
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海市》
1960年
散文集
作家出版社
《大旗》
1960年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东风第一枝》
1961年
散文集
作家出版社
《生命泉》
1964年
报告文学集
作家出版社
《杨朔散文选》
1978年
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短篇小说选》
1979年
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文集》(上卷)(未出齐)
1984年
散文、报告文学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
《茶花赋》
1985年
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代表作》
1986年
散文、小说合集
黄河文艺出版社
参考资料:
杨朔后世纪念
1980年9月15日,三百余人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礼堂参加了杨朔的追悼会。追悼会由时任文联副主席夏衍主持,时任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致悼词。
杨朔补充介绍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北街人。当代散文作家。杨朔青年时代随舅父到哈尔滨,在一家英国商行当办事员,并开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后当英文翻译。“九一八”事变后,他愤然离哈去沪,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抗日进步书籍。1937年赴延安。1938年辗转到广州,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还写了一些通讯,结集为《潼关之夜》。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达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随八路-战山西、河北一带,创作了一些歌颂抗日英雄、反映抗日斗争的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1942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期间转入部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和师政治部领导工作,转战于华北一带,参加过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和平津战役。其间,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和《北线》《望南山》两部中篇小说。新中国成立后,杨朔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部长。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了许多感人的文章和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国后,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58年后,从事外事工作。曾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中国书记,亚非作家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多次参加国际作家会议和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他一生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散文创作。建国前,其散文大多为“实录”,报告性较强;建国后,其散文创作越来越讲究整体构思,抒情性逐渐加强。自1956年起,他创作的《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作品,感情浓郁,构思精巧,语言清新、绚丽、凝炼,形成了以浓郁的诗意为主要特色的风格,成为人们公认的一流散文作家。“文革”中,于1968年被破孩致死。
“杨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