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鞍山市名人>岫岩满族自治县名人

于蓝

于蓝人物照片

岫岩满族自治名人于蓝介绍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

于蓝(1921年6月3日—2020年6月27日),原名于佩文,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49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 。1951年,在剧情电影《翠岗红旗》中饰演红军家属向五儿 。1952年,主演剧情电影《龙须沟》 。1959年,在剧情电影《林家铺子》中饰演张寡妇 。1961年,凭借剧情电影《革命家庭》获得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62年,当选中国文化部推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 。1974年,主演战争电影《侦察兵》 。1981年,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 。1986年,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的主席 。

1992年,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获得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 。2001年,80岁的于蓝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 。2005年,于蓝获得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出演喜剧电影《寻找成龙》 ;同年,出演儿童电影《锦绣花园》;同年,于蓝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18年,出演剧情电影《那些女人》 。2019年,主演家庭电影《一切如你》 。2019年9月“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2020年6月27日21时7分,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

于蓝人物经历

1922年,于蓝跟随父母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29年,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她便跟随继母逃难到河北张家口读高小 。1934年,因姑姑在天津河北女师学院读书,于是她考入了河北女师学院中学部读初中 。1937年7月7日,日军占领北平,华北陷落,于是她就辍学了 。

1938年,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将于蓝原名“于佩文”改名“于蓝”,寓意“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 ;随后,经同学介绍,在中共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地方工作的负责人黄秋萍的帮助下,跟同学赵路徒步爬越妙峰山,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参加抗日工作 ;10月24日,到达延安 ;之后,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 。

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系统学习政治理论之外,还积极参加业余演出活动 。1940年3月,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 。1941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参演了苏联契诃夫话剧《求婚》 。1943年,参演话剧《挑花篮》 ;11月,跟随“鲁艺工作团”一起深入绥德、米脂等地演出 。

1946年,于蓝所在的东北文工团一团前往大连、旅顺进行宣传和演出 ;同年,在曹禺话剧《日出》中饰演女主角陈白露 ;随后,又到丹东等地进行街头宣传活动 ;之后,在全团总结会上当选为模范工作者 。1947年,于蓝随东北文工团一团进入长春,被任命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期训练班指导员 。

1948年,跟随东北文工团在佳木斯 。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她电影表演的艺术生涯,她主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剧情电影《白衣战士》。1950年3月,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1年,与张伐共同主演剧情电影《翠岗红旗》,在片中饰演在低潮时期等待革命胜利的红军家属向五儿 。

1952年,与于是之合作主演剧情电影《龙须沟》 。195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的表演干部训练班,在校学习两年,师从库里涅夫,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 。1956年,与胡思庆、任德耀合作执导根据周立波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多幕同名话剧《暴风骤雨》,作为表演干部训练班的毕业演出剧目 ;同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 。

1959年,与谢添、马薇联合主演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林家铺子》,在片中饰演与儿子阿毛相依为命的穷苦张寡妇 。1961年,从中央实验话剧院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 ;同年,与孙道临共同主演剧情电影《革命家庭》,在片中饰演两岁失去双亲、由后娘养大的周莲 ,她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

1962年,当选中国文化部推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1964年,前往山西绛县南柳大队和曲沃参加“四清运动”,跟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1965年,与赵丹合作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在片中饰演银行高级职员,实为重庆地下党的江竹筠 。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蓝跟田方一起同时被打倒,作为北影厂重点“黑帮”,多次遭到残酷批斗 ;随后,下放到北京郊区大兴县天堂河的北影厂“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之后,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被安排跟田方一起负责北影厂编导室工作 。1974年,与王心刚、金征源联合主演战争电影《侦察兵》 。1978年,与李伟远前往新疆,并联合执导了儿童题材故事影片《萨里玛珂》 。

1981年,担任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委员 ;5月23日,在《人民日报》第8版发表文章《寄语张瑜——写在首届电影“金鸡奖”评选之际》 ;6月1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出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 ;7月3日,担任儿童少年文化艺术协调委员会电影电视协调小组组员 。

1982年,在《电影故事》第6期发表文章《为儿童电影献身》 ;同年,在《大众电影》第6期发表文章《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1983年,获得全国妇联表彰的全国优秀儿童工作单位称号 ;6月,当选为第6届全国政协代表 ;同年,在《电影画报》发表文章《和孩子们相会在新春》 。

1984年2月5日,在《天津日报》发表文章《明朗的天空》 ;同年,以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身份率团参加意大利举行的第14届季福尼国际儿童青年电影节,电影节授予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和中国儿童电影代表团荣誉奖牌 ;11月2日,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 。

1985年4月2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电影与儿童——我这一年》 ;4月,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1986年3月25日,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的主席 ;同年,获得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7年, 参加印度布班尼斯瓦举行的第5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并担任该电影节的国际评委 。

1988年,在《中国电影报》发表文章《我只是你们中间的一个》 ;同年,前往保加利亚参加第33届国际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年会及国际儿童电影节,被推选为国际儿童影视中心理事、执委 。1989年,携童影厂儿童影片专程到包头,与包头钢铁稀土总公司开展儿童少年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

1991年5月,在北京召开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年会,于蓝当选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新的执委会成员 。1992年,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获得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 ;同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奖” 。

1998年10月,获得“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1年,80岁的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 。2005年,于蓝获得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与张一山、成龙等共同出演喜剧电影《寻找成龙》 ;同年,与杨利伟、于洋共同主演儿童电影《锦绣花园》;随后,获得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 ;此外,还获得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

2018年,出演由江平、李作楠联合执导的剧情电影《那些女人》 。2019年,与秦怡、田华等联合主演家庭电影《一切如你》 。

于蓝人物评价

于蓝在角色的创造中,不分主角还是配角,不论戏多还是戏少,都全身心地投入浸注进她全部的爱。她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她无法想像没有生活做基础能去塑造人物。于蓝每扮演一个角色都要尽力寻找到角色的依据,不仅大量阅读文字材料,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和角色的原型及其亲友们交朋友,谈家常,使自己的感情随着人物的命运翻江倒海地折腾,方能深刻地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角色的种子也就孕育其中了。在电影《革命家庭》中,她深刻地体验着周莲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周莲的思想变化、情感跌宕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由于内心生活的充实,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电影艺术》评)

在电影《翠岗红旗》中,向五儿形象的塑造,虽然显示出于蓝表演创造的才华和潜力,也有些不完美之处,那就是在时间跨度大的情况下,虽注意到把握人物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却对变化之间的呼应联系注意不够,缺乏层次之间的流畅与连贯,因此,时有人物塑造突兀跳跃的断裂之感。在电影《林家铺子》中,于蓝塑造的张寡妇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显示了于蓝电影表演艺术趋于成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质朴纯正、浓淡相宜的艺术风格。综观于蓝的电影表演创作,不论是她早期的作品,还是她后期的作品,虽有粗拙与精美、稚嫩与成熟的差异,但她的全部表演创作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少有矫揉造作。欣赏于蓝的表演,似乎很少立即感受到什么很强烈的刺激,因被煽动而感情投入,相反,却是让人慢慢被吸引,并令人回味。她在塑造人物时,一般很少 多余的、过分的东西,看似平淡无奇,可细想起来,又不缺少什么,该有的都有了(《电影艺术》评)

于蓝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78年

《萨里玛珂》

电影

1956年

《暴风骤雨》

话剧

1950年

《烟花女儿翻身记》

纪录片

参演话剧

时间

名称

1957年

《百丑图》

1956年

《同甘共苦》、《小市民》

1953年

《万尼亚舅舅》

1946年

《日出》

1945年

《东北人民大翻身》、《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的村庄》

1943年

《挑花篮》

1941年

《求婚》

1940年

《佃户》、《海滨渔妇》、《粮食》、《带枪的人》、《周子山》、《二流子转变》

文学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88年

《我只是你们中间的一个》

《中国电影报》

1985年

《关心孩子们!——幼儿园小朋友和儿影厂长于奶奶的通信》

《 电影创作 》

1985年

《电影与儿童——我这一年》

《人民政协报》

1984年

《明朗的天空》

《天津日报》

1983年

《和孩子们相会在新春》

《电影画报》

1982年

《学习与探讨》

《电影创作》第6期

1982年

《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大众电影》第6期

1982年

《为儿童电影献身》

《电影故事》第6期

1981年5月23日

《寄语张瑜——写在首届电影“金鸡奖”评选之际》

《人民日报》第8版

于蓝补充介绍

  于蓝,原名于佩文,女,著名电影艺术家,岫岩县岫岩镇人。1921年生,1931年随全家-北平,后寄居天津姑母家,1938年由天津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1939年转入妇女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鲁艺实验剧团作正式演员,是中共培养的第一代文艺战士。1949年在故事片《白衣战士》中扮演医疗队长,以后又在《翠岗红旗》、《龙须沟》、《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林家辅子》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成功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妇女形象,是国内6O年代22个电影大明星之一。1961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女演员奖。1981年,她受命另辟独径,领导筹建儿童电影制片厂,任厂长,组织拍摄了许多儿童电影、电视片,为开创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个人经历

  于蓝祖籍辽宁岫岩,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到哈尔滨。于蓝刚满8

  岁母就去世了。不久,继母进了门。迫于生计,于蓝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张家口、保定、天津等地,最后勉强立足于北平。她被送进一所贵族学校,但只呆了二十几天就离开了。

  1938年,于蓝的好友王淑源到了北平,告诉她平西有抗日游击队,于蓝第一次离家出走去寻找队伍,没想到,刚出城门就被日本鬼子逮住了,送到了宪兵队,后家中上下打点营救。

  不久于蓝第二次离家出走,来到了“斋堂抗日根据地”。在决定去延安之前,于蓝的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

  17岁时,于蓝等十几名青年在这支部队的护送下,穿越-线,经历了近50天的跋涉到达了陕北延安。

  延安的岁月中,于蓝白天上抗大读书,晚上点着汽灯参加文娱演出,从打小堂锣跑龙套开始,到主演《一二·九》、《火》,于蓝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于蓝和田方在延安时期结婚,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田壮壮是著名导演。

  1946年,赴东北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摄制的筹备工作。抗战胜利后参加东北工作团文艺工作一团、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主演了第一部影片《白衣战士》。

  1950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其间曾到朝鲜抗美援朝前线体验生活。

  1951年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扮演一名在低潮期等待革命胜利的红军家属,为当时的革命电影注入了更多人性内容。但也招致当时一些非议,有人指责这个角色只是消极地等待革命胜利。这部电影让于蓝当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候,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刚结束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刚颁布,周恩来点名让于蓝参加这次会议,还要她在大会上发言。

  1961年,于蓝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小说《红岩》的连载。不久于蓝就先后接到欧阳红缨和张水华的电话,三人决定将《红岩》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的拍摄本改编却整整用了两年。于蓝和导演张水华到重庆逐个采访了幸存的共产党人,宋曰勋整理成20万字的记录。《红岩》穿插了大量人物,在电影改编本中很难集中一条主线叙述。

  60年代,她主演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其中《革命家庭》中的周莲一角使她获得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1961年)最佳女演员奖。

  “文革”刚刚开始,她和田方就一同被打倒,两人都被下放劳动,却不许见面。1974年拍摄《侦察兵》后,她开始学导演,“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将话剧《陈毅出山》改编成电影,武兆堤找到于蓝,两人又找到丁一山,组成最初的创作小组,可是刚复出的于蓝被查出乳腺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

  1981年,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直到80岁,于蓝才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

  “于蓝”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