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满族自治名人范景海介绍
范景海,曾用名花姜、郑子恩,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粗通文墨,后携家逃荒至珠河县侯林乡山区,开荒种田谋生。
伪大同2年(1933年)秋,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率珠河反日游击队到侯林乡开展抗日斗争。游击队缴了反动地主和汉奸的枪之后,召开群众大会。当时,由于群众对共产党和游击队缺乏了解,一开始谁也不敢出头露面,后来范景海挺身而出,带领游击队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帮助游击队把群众组织起来。中共珠河县委即把范景海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派工作队来这里开辟新区。范景海进步很快,不久就参加了抗日救国会,成了铁北区积极活跃的反日“工作”,侯林乡也成了“红地盘”的骨干地区。
伪康德元年(1934年)7月,经在珠河巡视工作的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介绍,范景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候林乡党支部书记。嗣后,在李秋岳、赵一曼先后任铁北区委书记的时候,他都任区委宣传部长。后来,珠河中心县委把根据地工作由候林乡向铁北的亮珠河、黑龙宫、秋皮屯等地扩展时,范景海一直工作在最前线。他的足迹遍及铁北各地,他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他们的标语,传单经常出现在铁路各站,特别是乌吉密和县城。他的化名“花姜”(谐"花匠"的音,他小时学过花匠手艺)远近皆知
1935年夏秋两季,日伪连续对珠河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范景海一直与县委领导一起坚持斗争。按着县委的安排,他把家迁移到三股流一带,作为县委的秘密接头地点。因此,他的家就成了敌人追寻的目标,不得不经常迁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新区,珠河中心县委决定把一部分干部转移到方正、延寿、苇河等地。于是,1936年夏,范景海被派到方正,担任县委宣传委员。他先后落脚在宋德井子、李家菜园子、八家子、谭先井子、丰裕井子等地,化名郑子恩,与县委其他领导人一起,废寝忘食地开展工作,很快就在全县各地建立8个区委会、23个抗日救国会,以及妇女反日会,农民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并经常组织群众给活动在方正地区的抗联三军二师、一师做服装、送粮食、运弹药,动员大批青年参加抗联部队。他经常去二师师部与位于金高丽沟岭东的少年连驻地开会、送东西,或看望战士们。
1938年秋,因叛徒出卖,范景海被伪会发恒 署逮捕,后押至伪方正县警务科。他备受酷刑,昏死十三、四次,始终坚贞不屈。日伪当局将他押至伪牡丹江最高法院,又多次对他施以酷刑,他仍拒不招供。伪法院判他7年徒刑,押至吉林监狱。
1945年8月,在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统治即将崩溃之际,范景海与狱中难友越狱成功,回到方正县,这时,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他赶到谭家屯的家里时,9口人病了3口。家人需要照顾,他自己也需要将养一下备受摧残的身体。但他却置这一切于不顾,第二天就走村串户,开始革命工作,为建立人民武装、保卫胜利果实、维持地方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春,他步行200多里赶到宾县,把方正县的党组织、群众工作和农民武装等情况,详细地向东北局做了汇报,东北局书记陈云称赞说。"郑同志是个好同志"。后来,他担任了县副参议长、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职务。范景海不以功臣自居,积极带头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48、1949两年,他连续当选为县、省劳动模范。抗美援朝时,他把自己积蓄的100万元钱捐献给国家,支援志愿军。1950年,他当选为老根据地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代表,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范景海性格开朗乐观,似乎从没有苦恼的时候。他很善于唱歌,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他唱,胜利之后他更唱,年轻时他唱,年老时他也唱。无论他出现在哪里,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人听他唱歌或讲故事。他是一个深得群众喜爱的革命宣传员。
1953年,范景海病逝于哈尔滨市,葬于革命烈士基地,终年71岁。
“范景海”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