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沈阳市名人>沈北新区名人

宿白

宿白人物照片

沈北新名人宿白介绍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1922年8月3日~2018年2月1日),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他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历史考古学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8年2月1日凌晨6时,宿白在北京逝世 ,享年96岁。

宿白人物生平

1922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肄业。

1950年起,宿白先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与发掘工作。1952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考古系任教。

1951年至1952年,他主持了河南禹县白沙镇北三座宋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当时历史考古学尚处草创时期,考古学家在撰写发掘报告时大都限于对墓葬形制、出土遗物进行记录,却很少深入讨论相关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问题。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文献功底,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与一手考古资料相结合,对墓葬的年代、墓主人社会地位、宋代河南家族墓地中流行贯鱼葬的习俗等深入分析,生动刻画了宋人的社会图景。尽管已出版70年,《白沙宋墓》至今仍在学界颇具影响。

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过版本目录学,对古籍版本目录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所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和《汉文佛教目录》都是该领域经典著作。1947年,他在整理北大图书馆善本书籍时,从缪荃孙抄《永乐大典》残本《顺天府志》中,发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一文,这是云冈石窟研究史上尚不为人知的文献。他据此写作《校注》一文,由此开启了他的石窟寺研究,这也是宿白佛教考古的发轫之作。

1983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系后担任系主任,同年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他曾访问日、韩、法、伊朗等国,进行考古方面的学术交流。

曾任北大考古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宿白人物成就

他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底蕴深厚,著述颇丰; 最能体现其考古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的,当推《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以及将要完成的《中国历史考古论集》,著有《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

宿白补充介绍

  宿白(1922.8.3.- )

  辽宁省沈阳市人, 字季庚。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22年8月3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1950年任文科研究所考古学研究室讲师, 1950-1954年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编目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56年晋升副教授,1978年晋升教授。1979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兼北大学术委员,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80年代先后访问日本、法国、伊朗等国家,1983年任美国洛杉矶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2000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

  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范围广博,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尤其专长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佛教考古,在历史考古学上是一位集大成者。他重视遗址发掘,同样重视文献考据和田野调查实习,主张文献考据同考古发掘资料分析相结合。讲授的课程有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代葬书、中国考古学(下)、中国佛教考古学、从考古发现看中西文化交流、汉文佛籍目录和《历代名画记》等。1950年参加中央文化部雁北文物勘查团和东北考古团。1951年主持发掘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墓群,同年参加敦煌石窟调查。1957-1990年长期主持考古系学生的石窟寺遗迹考古实习,指导学生在云冈石窟、响山堂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须弥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和南京栖霞山石窟进行测绘和部分测绘、记录和研究,整理西安、洛阳、武汉地区的隋唐墓群资料,研究唐宋城址和宋元瓷窑遗迹。1958年曾主持发掘河北邯郸洞沟-齐村龙山-商周遗址。1959年参加中央文化部西藏文物调查工作组入藏,记录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1988年应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再度入藏短期工作。

  宿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一)在白沙宋墓的发掘中,在历史考古学草创时期编年分期标准很不明确和历史现象及问题多不及深入讨论的困难情况下,一人承担了宋墓发掘报告的编写任务,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白沙宋墓》并于1957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是我国宋元考古学的重要著作:①在当时无例可循的情况下,以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正文和编写者研究的界限,体现了一个科学家必备的学术品德。②在正文之外做了大量注释,把原始材料和引用材料加以区别,把史料出处注和问题解释注混合编排,其中的解释性注释尤其重要,至今仍是历史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诠释。③1957年在注释中论证的事物和专题,经受了47年来考古新材料的验证,其中对唐宋堪舆术的研究,开始了研究的先例。④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这部著作2002年再版,不仅繁荣学术,更有肃整学风的现实意义。

  (二)运用类型学方法对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墓葬进行全面的分类分区研究,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等级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三)结合文献记载,系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城址的布局和类型,对当时都城格局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了较系统的看法。

  (四)根据两次入藏对藏地佛教寺院布局、建筑结构和寺院历史的考察,第一次提出西藏寺院五期六段的考古分期,并阐明各时期演变的社会意义,为西藏寺院考古学研究做出了贡献。1959年的调查记录经过研究整理于1996年出版,题名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书中所述寺院多数已毁于十年浩劫,这批附有大量草图和照片的调查记录的发表,成为改革开放后重建和修复这批著名佛迹的珍贵资料。此外,该书还记录了甘肃、青海、内蒙古明末以前和元时大都(今北京)、杭州两地的藏传佛教遗迹的少量资料。前者反映了西藏与中原之间藏传佛教的发展与联系,后者是蒙元一代内地大兴藏传佛教寺院集中的地点。这两部分对全面了解当时藏传佛教寺院在国内的分布有重要意义。

  (五)对传统的唐宋雕版印刷的研究,从古籍版本领域扩展到雕版印刷手工业的探讨,有关论文收入《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六)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石窟寺遗迹及其分期问题;针对我国考古学研究的特点和实际,批判地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和流散海外的考古资料,初步建立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体系。1989年出版的3卷本学术图籍《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是为新疆石窟研究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宿先生一生挚爱历史考古学事业,晚年依然十分关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对转型时期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前途看得深远,谆谆教导学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平和的话语透着殷切的期望。

  宿先生的学术论著还有《敦煌七讲》、《丝绸之路—汉唐织物》、《中国考古学之五:三国—宋元考古》和《中国石窟寺研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的魏晋至宋元明部分和《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前者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后者1986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考古研究成果一等奖和首届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由中日合作出版。1943-2001年发表中英日文学术论文108篇。1962-2002年培养硕博士25人。

  (资料来源:1.徐蘋芳撰文,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49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徐蘋芳:《重读<白沙宋墓>》,《文物》,2002年第8期;3.《北大人》,第48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4.《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第49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5.《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第74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6.《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上),iii-xi, 文物出版社,2002;7.北京大学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九)目录号第十三号案卷号93,106,1GL0222002-0014)

  “宿白”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