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沈阳市名人>沈北新区名人

郭爱克

郭爱克人物照片

沈北新名人郭爱克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

郭爱克,1940年2月出生于辽宁沈阳,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65年郭爱克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1979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4年从德国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室主任;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学习记忆实验室高级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担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郭爱克主要从事视觉信息加工、神经编码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 。

郭爱克人物经历

1965年,郭爱克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毕业。

1971年,郭爱克和同事们一起被下放到中国科学院在湖北潜江农村的“五七干校” 。

1976年,中国着手准备向中国国外派遣留学生,郭爱克被选派到北京语言学院德语76班,并成为“德76班”的班长 。

1977年,郭爱克成为中国留德八个科研生之一,在德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的支持下,他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师从斯穆拉教授 。

1979年9月20日,郭爱克从慕尼黑大学毕业,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成为是二战以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联邦德国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 。

1982年11月,郭爱克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研修(至1984年6月) 。

1984年,郭爱克从德国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至1991年)。

1988年,郭爱克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员 。

1991年,郭爱克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室主任(至1995年)。

1993年,郭爱克受邀到海森堡教授实验室短期访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 。1999年11月,郭爱克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学习记忆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2003年,郭爱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至2008年)。

2005年,郭爱克担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郭爱克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爱克从基因-脑-行为的角度,研究果蝇的学习、记忆、注意和抉择机制;开创了果蝇的两难抉择的研究,为理解抉择的神经机制提供了较为简单的模式生物和新范式确立果蝇视觉记忆的短/中/长时程等多阶段记忆模型,再证实了学习/记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进化保守性,揭示了果蝇的类注意状态并发现某些记忆基因突变导致注意状态缺陷;在视觉图形-背景分辨的神经计算仿真和复眼的颜色以及偏振光视觉的生物物理机制方面也有重要研究成果 。

果蝇研究

郭爱克和唐世明博士合作的实验发现果蝇还有比学习记忆更高的认知行为,果蝇可以在环境变化时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这样,抉择也不再被认为是灵长类所特有的生命特征。这也成为2001年郭爱克作为通讯作者,在《科学》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中国神经科学界在《科学》上发表的的第一篇论文。

2005年,《科学》杂志第二次发表论文——这是郭爱克和博士后郭建增合作、关于记忆跨模态协同共赢的研究成果;2007年,郭爱克实验室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第三次发表在了《科学》杂志,第一作者张柯是郭爱克的博士研究生,该成果被评为2007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担任职务)

2012年—2016年

脑功能联结图谱计划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B类(首席科学家)

2011年—2015年

个体抉择与群体抉择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基金委重点项目

2007年—2010年

以果蝇为模型,探索多巴胺系统介导的强化学习机制及其在抉择、成瘾和雄-雄求偶行为中的调控作用

基金委重点项目

2006年—2008年

脑的结构与功能可塑性

973前沿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0年—2005年

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

973前沿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3年

复眼光感受的生物物理学机制及视觉运动感知的神经计算原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1年

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人才培养

教授课程

2018年9月10日,正值教师节之际,郭爱克受邀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作了题为“人类大脑在整体上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前沿讲座 。

教育成果奖励

2006年7月,郭爱克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0年

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2004年—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奖)

2006年

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6年3月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2008年

亚太神经网络协会杰出成就奖

郭爱克人物评价

郭爱克在视觉图形—背景相对运动分辨的神经计算原理、视觉模式分辨以及复眼的颜色和偏振光视觉的生物物理学机制等方面有较重要贡献。他领导实验室从基因—脑—行为—认知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果蝇的学习、记忆、注意、抉择、痛觉、日节律、睡眠与记忆、药物成瘾、“同性恋”以及神经退行性机制等,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初步占有一席之地 。(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在漫长的科学研究工作中,郭爱克院士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前瞻性,始终以严谨、刻苦的态度从事科研工作。带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学生、关注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他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严谨地从事基础研究,理性地理解中国现有发展实况,以最少的科研经费投入做出了一流的科学工作,为如何根据中国的发展实际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工作树立了范本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评)

郭爱克补充介绍

  郭爱克,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1940年2月18日生于辽宁沈阳。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爱克从事视觉信息加工、神经编码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从基因-脑-行为的角度,研究果蝇的学习、记忆、注意和抉择机制。开创了果蝇的两难抉择的研究,为理解抉择的神经机制提供了较为简单的模式生物和新范式确立果蝇视觉记忆的短/中/长时程等多阶段记忆模型,再证实了学习/记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进化保守性揭示了果蝇的类注意状态并发现某些记忆基因突变导致注意状态缺陷在视觉图形-背景分辨的神经计算仿真和复眼的颜色以及偏振光视觉的生物物理机制方面也有重要研究成果。

  “郭爱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