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九江市名人>柴桑区名人

刘廷琛

刘廷琛人物照片

柴桑名人刘廷琛介绍

北京大学校长(1907年12月—1910年9月)
中国近代开创分科教学的第一人

刘廷琛(1867年—1932年),字幼云,晚号潜楼老人,江西九江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书法家。曾任京师大学总监督(北大校长),是中国近代开创分科教学的第一人。

刘廷琛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三年,刘廷琛任山西学政,编撰条规数千字以指导学院教学,培育了一大批的有用人才。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廷琛随慈禧、光绪逃至西安。不久告假还乡,在庐山之麓建起一座房子,潜心读书治学二年。光绪二十八年,授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光绪三十年,充任清代末科会试同考官。

光绪三十二年,出任陕西提学使。时科举刚废,学堂学规多仿日本,凡简任提学者必先考察日本。通过细察,刘廷琛发现日本教育贯穿一条军国主义体系,对中国抱有极大野心。莅事之初,即上奏朝廷“宜亟筹根本自强之计”,号召创办教育兴学救国。光绪三十三年,授学部右参议,次年改授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总监督、学部副大臣。刘廷琛在1908年1月至1911年12月四年期间任当时京师大学堂的第七任校长。时大学堂章程虽经张之洞等奏定,实际上是草创阶段,仅设高等师范及大学预科,大学分科尚未研究。刘廷琛根据本堂毕业及各省升学者实况,创导分科教学,先分设8科,其中经科3门:毛诗、左传、周礼;文科2门:中国文、中国史;政法科2门:政治、法律;格物科2门:算学、地质;农科2门:农学、农艺;化学工科2门: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商科2门:银行、贸易;医科因无合格学生,暂未开课,中国大学分科自是而始。宣统元年(1909年)设经筵,廷琛亦随班进讲,力陈亲贵秉政之弊,并提醒摄政王“不欲图存则已,如欲图存,惟有上遵祖制,用人惟贤”。

清帝退位,刘廷琛举家移居青岛,在湖南路上筑宅。命其斋为“潜楼”。张勋复辟时,刘廷琛热衷于参与策划复辟清王朝的活动,被任命为内阁议政大臣。曾参与起草《讨袁逆檄文》等复辟文章。复辟失败后,隐居青岛,以书画自娱,为当时岛上著名的书法三翰林之一。民国建立后,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以撰《复礼制馆书》以辞。1932年7月5日,刘病逝于青岛。

刘廷琛受其父刘云樵影响,擅写草书。书法作品为许多收藏家珍藏。青岛“礼贤中学校”、“谦祥益”及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 “望古遥集”、“羲皇上人”枋额、《靖节先生祠堂记》碑刻,均为刘氏所书。刘廷琛亦擅诗及作文,有《潜楼文稿》等著作行世。

1932年7月5日,刘病逝于青岛。

刘廷琛补充介绍

  刘廷琛 (1867-1932) ,字幼云,号潜楼,江西九江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

  在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辛亥后侨居青岛。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他在文中贬斥共和制度说:"沉观三载,灼见病源实在于此",进而要求袁世凯向溥仪"返大政":"夫民主国与中国国情不适,已为众人所信。然袁公误 自称帝,有悖初意,亦必为中国举国所不服。为今之计,惟返大政于大清皇帝,复还内阁总理之任。"丁巳年,刘与张勋共谋复辟,并出任内阁议政大臣,是首要人物。

  1932年7月5日,刘病逝于青岛。

  人物成就

  张勋是公开承认的复辟派,他的辫子就是一个招牌。袁世凯死前,江苏将军冯国璋在南京召-议,企图组建第三种势力。袁世凯得到密报,以毒攻毒,任命张勋督理苏皖军务。不久,袁世凯死了,张勋把冯国璋召集的南京会议改做徐州会议,参参加者有奉、吉、黑、直、豫、晋、皖7省代表。

  刘廷琛再赴徐州。刘廷琛再赴徐州。升允则联系德人,谋求德国支援。刘廷琛却说,日本人如知德国支援则将反对复辟,使张勋把他视为心腹,密谋策划复辟的步骤。张勋再次发表“民国不如清朝,共和制度不如君主政体”的公开言论。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缺少这样一个铁腕人物,给了张勋可乘之机。1917年1917年

  3月,黎元洪、段祺瑞之间又产生了严重分歧,史称“府院之争”,即总统黎元洪和段祺瑞之争。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的名义,率刘廷琛等人,带部下辫子军由徐州乘津浦铁路火车来到了天津。兵屯天津之时,闻日本人表示不支援复辟,张勋距京师咫尺却不进京。以“刘廷琛十分焦急,夤夜力说张勋把握时机,又以加急电报给青、沪遗老,让他们速来天津或致电张勋,以“赞襄复辟大业”。赞襄复辟大业”。

  张勋终于率军进驻北京,他的军队占据了重要位置。多数人还只是认为张勋只是趁机捞取政治资本,在民国政府窃居高位,但6月30日这天深夜,多数人还只是认为张勋只是趁机捞取政治资本,在民国政府窃居高位,但6月30日这天深夜,张勋与刘廷琛进入清官,见年幼的宣统与太后,提出“宣统复位”。张勋与刘廷琛进入清官,见年幼的宣统与太后,提出“宣统复位”。由于民国政府一直执行“清室优待条件”,宣统他们拥有紫禁城的大部分宫殿,有太监、宫女,有内务官员,有数量很大的“岁银”,虽无权,但仍是帝后生活。对复辟因无实权、兵力,不敢去做,而张勋、刘廷琛硬做主张,决定复位。

  7月1日凌晨,张勋的辫子军占据了北京的火车站、电报局,守着-,宣布光复清廷,宣统复位。

  这时,已是民国六年,北京市面已是民国式样,这一天奉命挂“龙旗”这时,已是民国六年,北京市面已是民国式样,这一天奉命挂“龙旗”,已少有人保存,有的只能赶制,又令官员戴花翎、红樱帽,穿朝服、朝靴,一时间也难找到。一些估衣铺发了财,压库的旧服又被卖出,老百姓不知究竟,像看戏一样,看着这一天的突然变化。

  这一年爱新觉罗·溥仪才12岁,虽然比他6岁下“退位诏”时已年长6岁,仍是一个孩子,对政治大事尚无主张,更不会下“圣旨”,这全是张勋、刘廷琛操纵的,被人称作“一文(刘廷琛)一武(张勋)”。刘廷琛操纵的,被人称作“一文(刘廷琛)一武(张勋)”。

  上午九时,张勋在宫中,加盖“玉玺”,下了“圣旨”,因非溥仪所下,史称“伪谕”。其中说:“朕不幸以四龄继承大业。辛亥变起,我孝定景皇后(隆裕)至德深仁,不忍生灵涂炭,推让政权,公诸天下。今者复以党争激成兵祸,天下汹汹,久莫能定。……人心思归,唯如所请,于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旧历)临朝听政,与民更始。”

  “刘廷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