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常州市名人>金坛区名人

于振

于振人物照片

金坛名人于振介绍

清朝雍正年间状元

于振(1690-1750)字鹤泉,号秋田,一号连漪,江苏金坛人,出身书香门第。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癸卯科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没多久就进入南书房侍奉。雍正四年,他督察湖北学政。由于他擅自增添学额两名,遭到参黜,被贬为庶人。但因他生平学问无所不窥,博览内外典籍,研学精细,见解独特,所以三年后,他又重新由秀才考取举人,并调任行人司司副。

于振人物生平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庆贺他登极的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按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于振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于振提督湖北学院。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乾隆元年(1736),于振经户部尚书史贻直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考列一等。授职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年,于振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年,于振以编修提督福建学院。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于振素来不阿谀逢迎,为人刚直公正。在典考和提督学政时,秉公选士,奖拔真才,享有知人之誉。虽曾遭贬,终为荐举,复得起用。

于振自幼好学,以文章、书法闻名远近。书法全然类似名家笔墨,后以书法造诣精深,被世人看重。收藏家视其书法为珍品。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评于振的行书为上等佳品。他也能诗文。雍正十年,于振曾为《扬州鹤》传奇作序。也曾参与修纂《子史英华》。他的书法、文章均为世人所推崇,颇有声誉。

于振史籍记载

著有《清涟文钞》二十卷、《清涟诗钞》二十八卷。

从清涟社到复元堂

发布时间:2014-8-8

——金坛先贤于振

朱一明

金坛老县城的南面,明代时有一座别墅花园,是阉党官员周应秋所建。到明末清初,周氏族人中出了一位反清复明复社的领袖——周镳,周应秋花园也就成了江南复社成员的燕集之地。因面临南园之水,复社的人都称此园为清涟社。

南明朝,户部主事周镳遭奸臣马士英、阮大铖构陷死于狱中;他的兄弟周钟是崇祯朝的庶吉士,因投降李自成后又投靠清廷。顺治三年(1646),顺治皇帝福临认为周钟人性险恶,又无民族气节,遂将周钟收入天牢,秋天大辟于北京菜市口刑场,作为不守名节,不忠朝廷的逆贼以儆效尤。金坛周氏自此家道中落,遂将清涟社转卖给金坛旺族于氏的后人居住。

环境优美的清涟社大院正中有社斋5间,西南面有南楼3间面临南园之水。南楼之东有一小桥与东面露台上名为贮霞居的2间斗室衔接。再住南有水草阁3楹题为绣佛轩。最南面有1室名为清轩。清轩之西为方斋,方斋的北面有3间议事的厅屋,门额上题了“宜晚”2字。园内假山奇峰屹立,并种植了蔷薇、紫薇、杨柳和竹。竹径之南是烟波浩渺的钱资荡。这里的竹枝长得特别茂盛,大有万个森立干云拂霄的君子之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于振就出生於此。

于振(1690-1750),字鹤泉,号秋田又号涟漪,清代金坛人。于振的父亲于天骐(字千英)、兄长于翥凤皆有才名。康熙二十九年于振出生后,为了生活于天麒到京诚谋职,被朝廷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赏识,聘入家塾教育弟子,并帮助于天麒按例贡生捐了一个翰林院孔目的小官。于天麒曾赋诗:“洛阳少年不逢时,赖有吴公独见奇。我亦欲谈家国事,治安策恐谬时宜。”这年秋天于天麒在京思家心切,回忆往事写了一篇《清涟社记》寄回家中让家人收藏。

康熙三十一年(1692),于振的哥哥于翥凤读了父亲的文章深有感触,又写了一篇《清涟社后记》,追忆当年清涟社的盛况,现在看到的是台榭之迁,花竹的盛衰变化,心中感慨,并以《诗经》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句子,来表达留恋衣胞之地的情怀。惜天不永年,在于振幼小的时候他的父兄相继离世,对于于振的教育全靠母亲及族叔于采等人从中指教督促,于振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时人称赞他博览群书,研学精细。

康熙五十九年(1720),30岁的于振在顺天府参加乡试,以精通三场优异的成绩一举夺魁中了举人,为进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登基,这年春天为庆祝皇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由吏部尚书朱轼、礼部尚书张廷玉为正副主考官开科考试。金坛贡士于振会试入列,10月雍正才亲自主持廷试。于振的文章、学养、见识深得雍正青睐被列为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为雍正皇帝登基后的首科状元。按例授于振为翰林院修撰,并特例让他以修撰的身份入值南书房奉侍,深得雍正信任。

雍正二年(1724),于振出任河南乡试的主考官,乡试结束后,到河南任日讲官。

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赐于振居澄怀园,参与朝廷经典《子史精华》的编纂工作。

雍正五年(1727),《子史精华》100卷修成。

是年秋,朝廷又让于振出任湖北学政主持乡试。朝廷对于每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都有严格的规定,人口多的大省和直隶的省名额比其它省要多一些。这次于振主持乡试多录取了两个名额,朝廷认为他工作失责而遭到弹劾,革去功名贬为庶人。

于振失去官职回乡,于母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是年郁抑辞世。于振在家守孝,心情也很郁闷。在这之后的二、三个月里,于振感到自己为了功名在外飘零,与家乡的云山阻隔太远了,遂约了二、三知己高僧羽流春游散心。他为自己和朋友们的诗写了一篇《自序南楼草》的文章,成为人们交口称赞争相传抄的妙文。

雍正八年(1730),好友阮学浩见于振只因一个失误而贬为庶人,深感官场之险恶,遂辞官回家奉母。正值阮学浩的母亲刘氏夫人60大寿,于振感念阮学浩真挚的友情,为阮母写了一幅寿幛专程到淮安勺湖草堂庆贺寿诞。寿幛内容为“春明退朝,录官诰院,敕郡夫人。使金花罗纸七张,锦缥袋赐汤沐邑,乃奉亲之荣也。杜少陵云:‘紫诰鸾回纸,清朝燕贺人’。紫诰者,盖紫锦之诰也。鸾回,谓纸上之字有凤舞鸾翔之势。书祝,阮母刘大人六衮荣寿”。末署“良常于振”印鉴为“于振之印”、“廷试第一”。此贺幛一是写明阮学浩辞官奉母,二是说雍正皇帝对阮学浩也是皇恩浩荡。于振在淮安勺湖草堂为阮学浩写了一个条幅,内容是一首绝句:“吾家小阮是君俦,今日吾来共胜游。只少清狂张长史,朝云暮雨不胜愁”。署名于振。于振自幼好学,以文章、书法远近闻名,书法全类名家笔墨。时人评他的行书“墨守迹象,雅有门庭”。因他的书法造诣精深而被世人看重。这二幅书法于振仅存的行书墨迹,险些被作为柴伙丢人灶堂。幸得阮氏后人阮宝珍在整理厨房烧火的书籍时发现,才得以保存。

雍正十一年(1733),《江南坊曲录要》一书告成。精通昆曲的江南才子于振为其中三原双生所著的《扬州鹤》传奇剧本写了序言。

也在这一年里,于振秋闱又中了举人,重新踏进入仕的门槛。调入行人司任司副。

乾隆元年(1736),于振经户部尚书史贻直荐举考博学鸿词科。武进刘纶为一甲第1名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南城潘安礼、金坛于振、钱塘杭世骏殿试均为一等,授翰林院编修。于振复中进士后,遂回乡在金坛县前街西北端重建寓所,为纪念这失而复得的功名,遂取名“复元堂”。

乾隆五年(1740),于振出任江西学政为主考官。以后又以编修提督福建学政。在潮州鹤陇为恩师苏彤绍家的小宗祠堂牌坊题额,该牌坊系一门二进格局,在小宗祠的天井内建有3门4柱的石仪门。门匾额上书“敬宗收族”的楷书石刻。两边的印章是篆书,一为“诗礼”一为“传家”镌刻在匾额的下方。另一门匾额上也是楷书内容是“尊仁安义”。牌坊的楹联将村名“鹤陇”二字嵌在联首,上联是:“鹤满羽毛,九皋长鸣声闻远”;下联是“陇绵瓜瓞,一本待发孳生昌”。楹联也是楷书。这两块匾额和一副楹联全出自学政于振之手。于振於学问无所不窥,素以博雅见称。他的散文清新秀丽,这些题词也极富文采不落俗套,虽受恩师之托,但无恭维语。于振的楷书出于欧阳询而自有新意显得凝重大方,突破了欧书难写大字的局限。时人对他楷书的评价是:“诗学、楷法多不拘形似”这些匾额、楹联上的字体正好应证了于振见解独特不拘一格的品质。

于振为人,不喜阿谀逢迎,为人刚直公正。在典考和学政督学时秉公选士,奖掖青年,享有知人之誉。虽曾遭贬,终为荐举考试复得功名而被皇帝重新起用。福建督学结束后,回朝迁官翰林院侍读学士。

庄亲王允禄奉乾隆皇帝之命主持编纂有关南曲、燕乐方面的经典《律吕正义》,于振因精于此道且有很深的造诣,入选编纂之列。该大典编成后,乾隆皇帝认为还不完善,又重新任命常熟周祥钰、苏州徐兴华、朱廷鏐等编纂《九宫大成南北宫词谱》。乾隆十一年(1746)该书编成后,于振为之作序:“方今圣人御世,礼乐修明,我王修是书,盖亦黼黻升平之意也……”(见清于振《新定九宫大成序》一文)。于振为这两套昆曲、燕乐谱告成后,写了一篇《日月合璧五星连珠赋》(见《皇清文颖》卷47)来表达他晚年愉快和喜悦的心情。

乾隆十五年(1750),于振与世长辞,享年61岁,由其子于雯峻扶柩归葬于祖茔金坛西乡之袁家舍。留下了《清涟文钞》20卷,《清涟诗钞》28卷。他的书法成就被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列入佳品上和我们金坛的另一位书法家蒋衡排列在一起。

于振补充介绍

  于振(生卒年不详),字鹤泉。金坛县城(今金坛市)金城镇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一甲一名及第,与弟于敏中皆为状元及第,世称兄弟状元。入仕授编修,入值南书房,主管河南科举考试,充任讲官,又督湖北学政。因误增学额,被贬为行人司副。乾隆元年(1736年)举为鸿儒,再授编修,升侍读学士。乾隆三年,出任江西副主考。于振研学深细精到,见解独特。著有《清琏文钞》12卷,《诗钞》28卷及《南楼草》,卒后墓葬袁家舍。

  “于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