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淮安市名人>淮安区名人

潘埙

暂无潘埙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淮安名人潘埙介绍

明朝官员、名医

潘埙(1476-1562)字伯和,号熙台,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性刚决,弹劾无所避,多疏谏,三迁至兵科都给事中。右都督毛伦因阿附刘瑾论死,削世荫。伦曾有恩德于钱宁,恃为内援,伦子求复袭。埙等力争不可,中旨忽命埙与吏科给事中吕经各进一阶,调外任。埙为开州同知。嘉靖七年(1528)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剿贼有功。河南大饥,未及时振济,怨声四起,传闻宫中。帝切责抚、按隐匿灾情状,被给事中蔡经等所弹劾。诏罢官,永不叙用。年八十七卒。

潘埙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潘氏祖籍江南,相传为新安人,祖传业医。宋末,因兵灾,天下播荡,迁居淮安。迁淮始祖潘思诚,本系儒生。因元代轻视儒学,加之排斥汉人,故而不乐仕进,不愿与统治者合作,于是袭祖业而隐于医。由于他医术高明,在江淮一带名声很响。

潘思诚后人基本都以医为业。至孙辈分为三派:旧城派、新城派、云南派。云南派是一支遣戍云南鹤庆的族人,其情莫详。新城、旧城两派大约以在淮住处来分的,潘埙系新城派人。

亲属成员

潘思诚五世孙潘亨(1428-1486),少遇异僧,治牙有神术,求之不得,遂访之浙,尽其妙归,号为竹鹤道人。然不久即改业儒,潘氏业儒者自此始。丁晏将他与吴承恩、张虞山并称为有明一代淮安诗坛之“鼎足”。晚号冰壑老人,著有《冰壑遗稿》4卷,今存。

潘亨为潘埙祖父。潘亨有二子:潘全、潘寿。潘寿有三子,潘埙为仲。余二者无后,今淮之潘姓者,多为潘埙之裔。

关于潘埙的生平资料不少,有乔莱在明史馆撰的传记,《明史》中的本传,潘埙自撰的《乐丘生圹志铭》、《平田遗老自传》,吴承恩撰的神道碑,等等,今据上述资料,缕述潘埙生平如下。

仕途坎坷

潘埙生于明成化十二年。生有异禀,工于文章。正德二年,与同里蔡昂、杨谷一同中举,时年32岁。次年连捷,又与同里李元一同中进士。

一入仕途即不顺利,未即授官,至次年六月,始选授工科给事中。但仍不顺当,吏科都给事中李宪依附太监刘谨说,“新进之士,政务未达,宜如御史试职,令练习一年乃实授。”所以又被改为试职。正德九年五月,升吏科右给事中,十年六月升工科左给事中,十一年八月升兵科都给事中。该年十一月因建言为忌者所中,特旨升一级外放开州同知。前后在谏垣8年。

在开州待了三四年,正德十五年,始升南京太仆寺寺丞。十六年五月,正德皇帝驾崩,吏部建言,先朝因直言守正被降黜者应录用,潘埙被恢复言官之职,并升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嘉靖四年五月,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六年十月,升浙江右布政使。上任不久,即于7年正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地方。这是他宦海的顶峰。八年三月,被勒令致仕。从此退出官场,屡荐不起,直至终老。此年他54岁。82岁时为好友胡思忠撰写《明故辰州府知府葵亭胡公墓志铭》存世,84岁时为自己所选墓地“乐丘”作《乐丘铭》,以87岁高龄寿终正寝。

潘埙人物经历

经营三十余年,在平桥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地主庄园

潘氏虽是故旧人家,但至潘埙已不富裕,罢官回乡后,无甚田产,生活有一定困难。官府知道后,即以修坊表等名目,给予一部分生活费用。潘埙则用来买田置产。田有了出产,积累起来再买田。不久,即在平桥东南部今九洞地方,置得田产360亩。以后又陆续添置520亩,加上近处情愿归他一并治理的400亩,还有一些“不能取盈”的口号田,共得“水田千亩以下,旱田五百亩以下。凡为场者三,佃十有二,水车十有四,牛二十有一(佃户牛不计)”由潘一人“督勤之。”潘埙住在城里,经常下乡观稼督耕,有时即在乡下住上一段时间。于是,他即将整个田亩称之为“平庄”。在平庄内开有一条东西沟,沟北者为“北庄”,他下乡时的督耕之所就在这里,有宝穑堂、观稼轩。沟之南者为“南庄”,有他自己选定的归老葬处“乐丘”,有明堂、冢舍。在两庄东端,跨沟而方者为东庄。田滨运河,引运水入庄而灌,“三桥联络,两沟通行,于是乎有观流泉之利。”

潘埙的庄园在淮安有示范作用。当时淮安艰于水利,农户不肯搞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望天收。荒年无法,只好卖田而流亡异乡。潘之庄园,开沟通水,设置场地,买牛置车,农事大兴,丰收有所保障。于是就有不少人向他学习这一套经营方式,“缙绅家求田,寒畯家买牛,货殖家学稼,而山阳农事兴焉。”至今,九洞一带仍为沃壤。

潘埙生于四川顺庆府其祖父的官衙中,自幼身体赢弱。入仕后多遇艰险。刚入顺途,却有功而遭斥。不久,两个儿子相继病亡,以六七十岁的高龄去抚养三孙,潘氏始得以有继。一生坎坷,使得他性格坚韧而豁达。当官20年,回家又为农30余年。自称平田野老,作有《平庄三记》和《平田野老自传》。自称“野老土墙草屋,麦饭豆羹,无他外慕。性恶热,不喜饮酒,遇会心处,二三酌而止。于世味淡如也,惟喜读书,暇则摊书满床,随意披读……兴到则散步于溪上,自歌自咏,或披蓑衣而舞。”又说:“吾幼而耕书田,儒而农也;出而耕龙田,仕而农也;归而耕心田,隐而农也;老而耕平田,农而农也。自吾幼至老,合四农而一之,未尝一日离。”他的第九世孙潘德舆,有号曰“四农”,可能就是自此而来。

他60岁即为自己寻好墓地,并为之起了个美名曰“乐丘”,在他的平庄中的东庄。64岁,又为自己置好棺木。75岁作《乐丘记》,据《乐丘记》云,当年明堂墓冢“俯瞰平楚,远挹湖光,长河环带,风帆交飞”。“前迎活水,后倚崇墩,左场圃,右堂舍,林木交以规合,水田绕而棋布。桥卧龙于未舍,而田车咿轧;路引蛇于申位,而牧唱往来。”“春翻翠浪,秋迭黄云。”如今墓地已毁,其地为九洞中学校址,只有部分翁仲石兽立于校园之中。82岁为胡思忠撰墓志铭,名曰《明故辰州府知府葵亭胡公墓志铭》,今仍存世。84岁时,作《乐丘铭》,文章一开头即曰:“潘子将还造化,逆旅主人叩其生平。乃告之曰”,接着即叙述自己一生经历与感受,谓自己“促行装以待时,时不我留,驾清风赴徵矣。”对于生死看得透彻,十分豁达。

潘埙6岁丧母,幼年身体瘦弱多病,21岁丧父,父母亡后方才结婚成家。然刚过中年即又丧妻,接着是老年丧子,饱尝人生不幸。但晚年却因罢官而获得安定生活环境。在归田后的30多年中,他得以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而他身体也康泰,竟活了87个春秋。

潘埙虽退出仕途,并坚守无事不入官府的信条,但他却一直忧时悯世。凡地方上应当兴办的事情,立即向官府建议。他的建议中,有《平虏议》、《平海寇议》、《河防议》等。有议迁新庄闸,避冲沙,通漕舟。决障滩、濬海口,平河患,保运道,以至保富息民、安贫弭盗。这些建议多数得以实施,对一方保国安民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地方的文化事业也极为关心,做了不少事情。由他建议官府,将废弃的开元寺改为文节书院,以祀张耒、赵师旦二公。整治名宦、乡贤二祠,建范文正祠。他最推崇明初淮安人刑部尚书杨靖,募资在杨墓地为之建昭恤院,并寻出杨的后人,责之守墓。晚年又考淮安春秋而下千余年人物,凡得名臣、硕儒、忠孝、文节、遗老、贞媛之属三百有九人,征文考献,为《文献志》26卷以传。此书使淮安上下数千载,德业文章,会于一书,是淮安今存第一部私人地方史的著作。是书编于嘉靖三十二年秋冬,成于三十三年夏,淮安府出资为之刻于三十四年。今淮安图书馆藏有抄本。吴承恩曾参与“商榷校订”,并为之作《淮郡文献志后序》。

潘埙是个文人,行军务农,不废吟咏。他的著作除《淮郡文献志》外,有《抚台奏议》5卷,今未见,《千顷堂书目》卷30有著录,有胡有恒序,胡序见《潘氏统宗谱》卷6;《掖垣奏议》1卷,今亦未见,《千顷堂书目》卷30有著录,其文多载于《潘氏统宗谱》(同治《山阳县志》作《熙台奏稿》,无卷数);《开州正祀录》,不知卷数,亦未见;《楮记室》15卷,有刻本,余于扬州古籍书店曾见过;《熙台诗集》10卷,今存8卷,淮安图书馆藏有残本;①《家藏集》若干卷,其中杂体诗10卷(疑即《熙台诗》),文13卷,今未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楮记室》一书,是一部笔记小说体的书,其中收录了不少遗闻逸事和神鬼异事。例如淮河水怪神木故事、运河中出现石中人事件等。他搜集这些干什么呢?恐怕与吴承恩有关,吴承恩《西游记》写孙悟空系石中所生必有所本。在明代,吴承恩出生前不久,淮安一带即有“石中人”的传闻。事见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五:

成化间(1456-1487),漕河筑堤,一石中断,中有二人,作男女交媾状。长仅三寸许,手足肢体皆分明,若雕剥而成者。高邮卫某指挥得之,以献平江伯陈锐,锐以为珍藏焉。此等事,虽善格物者莫能究其所以。

漕河即运河,明代有专管运河运粮事务的机构——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平江伯陈锐就是当时的漕运总兵,所以这一次发现便被立即送到淮安来。《菽园杂记》成书于成化末年。到了嘉靖三十九年,潘埙纂集的笔记《楮记室》第13卷中,也收录了这则传闻。此足见这一传闻在当时是广泛流传的,对于吴承恩写《西游记》肯定有启示作用的。潘埙是吴承恩的长辈,②中年被贬回乡,屡荐不起。吴承恩是久困场屋的老贡生,他们在思想上与志趣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很深厚,潘埙很器重吴承恩的才华,常与之诗文往还;吴承恩很尊重潘埙,曾以欧阳修与苏轼、韩愈与贾岛来比拟他们之间的关系。吴承恩曾参与《淮郡文献志》的”校订”。潘纂集的《楮记室》,说不定吴承恩也参与了编选工作,因而这本书中收集了不少关于《西游记》的异闻。或者是潘埙传染了“爱奇闻”的习性,主动搜集了有关《西游记》的材料,供给吴承恩参考使用。

另外,潘埙还编有《山阳潘氏统宗谱》12卷。此前淮之潘氏无谱,此谱系嘉靖十七年首创。向上追叙十世,又不远万里,联系云南一支族人入谱。此谱体例严谨,叙事平实,取舍得体,是一部比较好的族谱,在现存淮人族谱中是上乘之作,也保存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清乾隆48年,其后裔增修,后又有续修。现存。

潘埙虽属新城派,但他却住在老城之内。同治《山阳县志》卷二“坊表”项下记载,补裘坊、都宪坊为潘埙立,在旧城南门内中长街。卷三又记载:潘都巷在南门大街。这就是潘埙的旧宅处,今仍有此巷名,在今府学前。

潘埙突出事迹

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潘埙一入仕途,即为言官。所谓言官,主要是给事中。明代给事中分为吏、礼、工、刑、户、兵六科,掌侍从规谏,纠察六部之弊误。朝中官员有违错犯法者,要及时检举揭发。皇帝要发布有关圣旨,按正常规定,也要事先写好封起来送给给事中看,如无与朝廷制度违碍,或不伤大政者,方请皇帝下发。一句话,就是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监察百官和朝廷举措当否,是一个专门寻人(按照规定,包括皇帝在内)不是的角色。这是一个职级很低(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均从七品,都给事中才七品,相当于一个知县的职级。)而权重的官,但又是很不讨喜的官。朝中出了奸佞,不提意见就被认为是失职,提了意见就得罪人,因而极易得到权要甚至皇帝的忌恨。历史上因言得罪甚至被杀头者也不在少数。当时的正德皇帝少年登基,不守祖宗法度,亲近小人,任意胡为,好私出游狎。曾不通知任何人,私出宣大;曾挟妓刘凤姐游江南,有一出《游龙戏凤》的戏就说的是他;曾授意吏部议封自己为大将军,在别人已俘获叛逆朱宸濠以后,还搞什么“御驾亲征”。他是一个不听人劝,喜欢随意惩治臣下的皇帝。潘埙一当官,就在这一 背景下充当谏官这一角色,因而他的任途注定要充满艰险。

然而,他出于忠君和国家利益,忠于职守,不畏艰险,性刚决,敢于直言,弹劾无所阿避。可能他在观政期间,就会“多嘴多舌”,即被权贵所忌,所以当一被授职时,正值太监刘谨乱政,刘嗾使别人将他改为试职。但他所上的第一疏弹劾刘瑾,提出要“除蠹,饬武,励宪司,正朝廷四事,以开言路。”正德九年,乾清宫火灾后,他上疏要皇帝“开聪明,决听纳,以回上天意。”反对皇帝“好勇、好货、好土木。”反对开皇店、建豹房和供佛。十一年正月,正德皇帝祭祀天地以后,他又上疏劝谏,说“今陛下春秋已盛,更弦易辙,此其时也。昔太甲居桐,处仁迁义,不失中兴。”此疏遭到宵小怀恨,他们]对皇帝说,以太甲比附当今皇帝极为不妥。皇帝大怒,叫人将潘的名字写在御屏上,意在记住他,待机惩冶。此年8月,不须任何人建议,皇帝亲自下旨,将潘升一级外用。此旨一出,举朝大骇。尽管有人“交章请留”,终难挽回君心。正德皇帝此举为明升暗降,意在拔除令其头疼眼中之钉。以升不以贬,防止以后有人说潘无故被贬而再起用也,其意甚毒。潘埙在朝八年,弹劾过不少大臣,如都察院御史王鼎、南京兵部尚书刘机、兵部尚书何鉴、保定巡抚甯杲、兵部侍郎陆完等。还弹劾了佞幸江彬、朱宁、毛伦。他得罪了这么多人,被排挤出朝是必然的事。

潘埙是个很称职的给事中。他上的疏表,不少被记入了《明史》本传、《明实录》等典籍。此外,他又编了一卷《谏垣奏议》,收录了全部疏稿。内容“为勘覆者二,为陈情者一,为封驳者十四,为献替者十七。”漕运总督唐龙作序说,潘有唐代陆贽之忠。吴承恩作跋云,潘有“经世之略,福民之心”,“皆本之仁义,而行之以至诚。”“真无负于谏”。

河南之“盗”,有功而被黜

潘埙有济世才,办事干练。他到了开州,人们很重他的名气,不以迁客对待,他亦认真办事,均赋税,清讼牒,督察赈济。在南太仆寺,尽革马政丛弊。嘉靖登极,诏起废官,得复职都给事中,升陕西右参政。督修《武宗实录》,监造版图,逐贪污,兴水利,决定疑狱,政绩显著,声望渐重,受到朝廷上上下下的重视。杨一清推荐他任宁夏巡抚,吏部推升他任江西廉使,均未果行。但这几年他的确升官很快,不久,任山东、浙江布政使,随即升河南巡抚,时在嘉靖七年正月。

此时灾荒,民众占据险要山头造反。尤其是河南山西之间统治者控制薄弱的地方,最为厉害。如山西平顺,当年为潞安府,其青羊山,为“巨盗”陈卿所踞,官府围剿多年未平。潘埙来河南以后,被命统山东、山西、河南数省兵力进剿。潘即驰至黎城,与众商议后,认为“贼负固守险,难于阵合,须两省并进,六路夹攻,出其不意,夺其险要。”潘定计画策后,于九月十九日,规定各路进攻方向路线,并明确严格的纪律,誓于众曰:“贪财掠夺者杀无赦,贪功妄杀者杀无赦,争夺首功自相蹂躏者杀无赦。”约定于十月六日进剿。接着,潘埙在林县,先期发兵进攻,旦夕鼓噪,扰乱敌心。至期,各路齐发,一举成功。潞安自此改名为平顺县。

在青羊山之役中,潘埙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当受赏,继续升迁。但结果正好相反:勒令致仕,永不叙用。其原因是这场战斗违背了当权者的意志。当潘埙画策已定,决定进攻之时,吏部尚书桂萼主抚。大捷以后,桂已入阁大学士,大权在握,怀恨潘不附己,即令给事中蔡经,弹劾潘,以“失赈饥民”的罪名,于八年三月,将潘赶回老家。归后三天,夏言奏河南之功说,“平贼经画,尽出都御史潘埙,宜升赏。”桂萼不悦,仅赏潘银三十两,紵丝三表里。此后,许多大臣多次上疏推荐潘出山为官,均无成功。潘埙的政治生涯就这样在戏剧性高潮中,嘎然而止,一下子结束了。

潘埙史籍记载

潘埙,字伯和,山阳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性刚决,弹劾无所避。论诸大寮王鼎、刘机、甯杲、陈天祥等,多见纳。

乾清宫灾,埙上疏曰:“陛下莅阼九年,治效未臻,灾祥迭见。臣愿非安宅不居,非大道不由,非正人不亲,非儒术不崇,非大阅不观兵,非执法不成狱,非骨肉之亲不干政,非汗马之劳不滥赏。臣闻陛下好戏谑矣。臣以为入而内庭琴瑟钟鼓人伦之乐,不必游离宫以为欢,狎群小以为快也;出而外廷华裔一统莫非臣妾,不必收朝官为私人,集远人为勇士也。闻陛下好佛矣。臣以为南郊有天地,太庙有祖宗。锡祉迎庥,佛于何有?番僧可逐而度僧可止也。闻陛下好勇、好货、好土木矣。臣以为诛奸遏乱,大勇也,不须驰马试剑以自劳。三军六师,大武也,不须边将边军以自拥。任土作贡,皇店奚为?闤阓骈阗,内市安用?阿房壮丽,古以为金块珠砾也,况养豹乎!金碧荧煌,古以为涂膏畔血也,况供佛乎!是数者之好皆可已而不已者也。”疏入,报闻。

十一年正月,上书言:“陛下始者血气未定,礼度或逾。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辙,此其时也。昔太甲居桐,处仁迁义,不失中兴。汉武下轮台之诏,年已七十,犹为令主。况陛下过未浮于太甲,悔又早于武帝,何愆不可盖,何治不可建乎?”时欲毁西安门外民居,有所兴作。埙与御史熊相、曹雷复切谏,皆不报。

三迁至兵科都给事中。右都督毛伦以附刘瑾论死,削世荫。伦尝有德于钱宁,恃为内援,其子求复袭。埙等力争,宁从中主之,寝其奏。忽中旨命埙与吏科给事中吕经各进一阶,外调,举朝大骇。给事中邵锡、御史王金等交章请留,不报。遂添注埙开州同知。

嘉请七年,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巨盗陈卿据青阳山为乱,山西巡抚江潮、常道先后讨贼无功,乃敕埙会剿。埙谋于道曰:“贼守险,难以阵。合诸路夹攻,出不意夺其险,乃可擒也。”遂分五哨三路入,募土人为导。首攻夺井脑,贼悉众争险。官军奋击,大破之,追奔至莎草岭,毁安阳诸巢。山东副使牛鸾由潞城入,破贼李庄泉。其夕,河南副使翟瓒捣卿巢,卿败走。瓒追败之栾庄山,又败之神河。山西佥事陈大纲亦屡蹙贼,先后降二千三百余人。自进兵至搜灭贼巢,凡二十九日。捷闻,帝将大赉,遣给事中夏言往核,未报。河南大饥,埙不以时振,而河南知府范璁不待报,辄开仓发粟,民德而颂之。埙怨声大起,流闻禁中。帝切责抚、按匿灾状。埙惶恐引罪,且归罪于璁,遂为给事中蔡经等所劾。诏罢埙,永不叙用。言核上平贼功,埙为首。桂萼恶之,但赉银币。年八十七卒。

潘埙补充介绍

  潘埙(生卒年不详),字伯和,号熙台。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正德九年,潘埙以工科给事中上疏,劝谏武宗远小人,摈佛教,禁滥赏,勿游乐嬉谑。又谏阻拆西安门外民居作宫室,“皆不报”。迁为兵科都给事中,后历任开州同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陈卿起义,他设计夺取义军所占的险要处,很快平定了起义。而当河南大饥荒,潘埙却“不以时赈”,而河南知府范不等皇上批准即开仓赈济,民众歌颂范,而潘埙却怨声四起,遂被弹劾罢官,而且“永不叙用”。时“平贼功”被核实,也只赏给他一些钱。潘埙关心地方文献掌故,辑有《淮郡文献志》。其子潘沐、潘采,孙潘蔓、潘蕃、潘苞皆知名。

  “潘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