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淮安市名人>淮安区名人

季镇淮

季镇淮人物照片

淮安名人季镇淮介绍

文学史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

季镇淮(1913-1997),字子韦,一名正怀,字来之。江苏淮安人。民盟成员。古典文学研究家,著名文学评论家。

季镇淮人物简介

1941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清华大学助教、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盟中央第二届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全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闻朱年谱》《司马迁》《来之文录》,评论《韩愈论》《近代散文的发展》《王国维古史新征讲义跋》,主编《中国文学史》等。

季镇淮,江苏淮安季桥乡人。1913年6月26日出生,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淮安中学;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后,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闻一多先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1944年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1946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革”结束以后出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离休。1997年3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1941年西南联大毕业以后,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闻一多为其导师。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52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主任。1945年加入民盟,195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国文学史》《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等。

名字由来

季镇淮先生的名字,是他所塾师起的,取之他的故乡淮安的一座名楼—镇淮楼。据说,淮安的另一名人周恩来在童年时,最喜登此楼远眺。楼的名字,是一种愿望,即治理淮河。季先生的字:子韦,亦含此意。及长,季先生觉得此名不太好,遂自改名字,取镇淮谐音为振怀,字来之。但是,季先生周围的亲朋弟子等,却鲜有知道季振怀其人的。终究,还是季镇淮三字占了上风。而且,在文凭、户口,乃至各种证件上,均以此为准。然根据振怀的含意而起的字,却作为笔名,伴随了季先生近半个世纪。

求学之路

1913年6月26日(民国二年癸丑五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城东20里季桥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季先生的父亲有些文化,虽然家境贫寒,还是让镇淮和弟弟正扬上学念书,以期日后接济家中生活。1919-1928年,在家念私塾,其中因家贫曾两度辍学。13岁时,季镇淮投入当地名儒牛鼎元先生门下学习。这位牛先生教学方法独特,先让学生自学古文,然后由他解读,此时季镇淮开始表现他过人的聪颖,牛先生称赞他“有悟性”。师从牛先生的三年,季镇淮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但因过分勤奋,加之营养不良,视力急剧下降,为后来的眼病埋下了病根。1929年,在淮安勺湖小学渎书,是季镇淮接受新式教育的开始。初入三年级,困才华出众,后直接插班人六年级。1930-1933年,他在淮阴师范读初中课程。此时季镇淮在学校即有文名,作文常在校中张贴展览。师范毕业后,家中本希望他立即工作,贴补家用,但他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要求继续读书。1933-1936年,他在淮安中学渎高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只能选择不收钱的高等院校继续深造,1937年,被安徽大学西语系、山东大学中文系同时录取。初入安大西语系,发现对中文的爱好已是深入骨髓,不能放弃,于是转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入学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山东沦陷,学校停办,只好回到家乡。因偶然在报纸上看到长沙临时大学招收战区学生的广告,1938年1月,即去长沙投考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举办的临时大学。

求学经历

为照顾战区学生,尽管甄别考试已过期,临时大学的教务长潘光旦仍特许季镇淮以山东大学学生名义借读。当时临时大学中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中文系并无学生,全系仅一名借读生。不出三月,战火蔓延,学校南迁。季镇淮报名参加了湘、黔、滇徒步旅行团,在闻一多等先生的带领下,长途跋涉3500多里,抵达昆明。通过转学考试后,季镇淮正式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主持考试的是系主任朱自清。作为影响最深的导师之一,朱先生得到季镇淮终身的爱戴与崇仰。季镇淮在联合大学学习期间,家庭在经济上已无任何接济,只有靠学校每月为数不多的贷金生活。当时的昆明,生活费用很高,他偶尔在报纸刊物上写点文章,稿费也很有限。有时在发贷学金的那一天,在街上买几块糖烧饼吃,就是难得的享受。但他仍然挤出钱来买上几本心爱的书籍。大学三年级,《中央日报》昆明版发表了季镇淮的《(老子)文法初探》,该文运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左传〉真伪考》一书中的比较语言学方法考证了《老子》 ,得出《老子》和《论语》是一个文法系统,《老子》应成书于战国晚年齐鲁人之手的结论,与历代相传的老子是东周楚国人的成说不同,从语言学角度推测,充满新意,大得罗常培教授赞赏,显示出一位勤学多思的青年学者敏锐求新的学术活力。

1941年,季镇淮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私立五华中学教员,深受学生欢迎。1941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文科研究所,闻一多先生担任文学部主任。这年秋后,季镇淮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闻一多先生读研究生,当时的研究生只有两人,另一位就是后来著名的中古史专家、现代文学专家王瑶先生。按照当时规定,研究生的学习期限为二年,而季镇淮却为三年,这是闻先生向梅校长提出的:季镇淮一面做研究生,一面担任“半时助教”工作,经济上可以得到一点补助。1941年10月24日,闻一多写信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季君本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国文系,成绩卓异;近复投考本校研究院,亦以最优成绩录取。本所研究半时助教一职,以季君当之必胜所荷,爰为推荐。倘蒙裁可,仍希将聘书早日发下,以便转致,并分配工作,至为厚幸。”梅校长当日即处理,30日又有批示“照聘,月薪50元,校贴20元,政府半贴生活费按全发。”此后,1942年8月和1943年8月,闻先生又为季镇淮聘任助教及续聘事致信梅校长,使他得到安定的学术研究的条件。

闻先生对季镇淮的关怀、培养不仅表现在生活上,更表现在学术研究上。《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中的《七十二》,是一篇考证文章,是先由季镇淮提出问题,写成初稿,然后再由闻一多先生增补材料,撰写成文的。后来由于季镇淮一再坚辞,这篇《七十二》最终由闻先生发表,收入《神话与诗》,没有署季、何两位先生的名。但是,闻先生加了那篇《附识》,对于季镇淮做出的成绩热情地表彰,不肯埋没他。

学术创作

1944年7月,季镇淮顺利通过了研究生毕业初试,开始了他的学位论文《魏晋以前观人论》的写作。1945年春,抗战即将胜利,季镇淮听说重庆到江苏的路可以通行了,心中非常想念离别近十年的妻女家人,很想回到家乡一趟。出于对学生的爱护,闻先生嘱咐季先生可以先去做事,论文以后再交。不料到重庆后东行受阻,滞留重庆,担任江苏省立临时中学教员。5月重返昆明,秋后兼任五华中学和云南大学附中教员。在此期间,季镇淮继续学位论文的写作。1946年6月,闻一多对因三校复员先期北上的季先生说,到了北平,我们要在一起好好读书。不料,7月份季镇淮才到贵阳,就得到了闻先生惨案发生的噩耗,他立即回昆明奔丧。最尊敬的导师遇害,对于季镇淮产生了强烈刺激。加之为准备毕业论文已积累了相当材料,历史的重温很容易激起现实的同情,于是,一到北平,季先生立即以笔代枪,借古讽今,撰写了一批有关汉末魏晋时期的研究短论,引人注目地接连在朱自清先生主编的《新生报》“语言与文学”专栏刊出,尤以《汉末的人物批评》对清流党因“清议”惨遭杀戮的描述,和对司马昭杀嵇康一案及与之相关的竹林人物活动的考辩诸文,集中表现了季先生当时那种沉痛、愤慨的心情。也正是从此开始,季镇淮的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获得了一种很强的现实感,不只是古事与今情的沟通,更有时代意识的注入。由于闻一多先生的被害,更由于经济窘迫,季先生最终未能完成毕业论文,引为终身憾事;但是,季先生这时候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学术功底,贺昌群先生的力作《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刚问世,季先生在朱自清先生的鼓励下,凭着对材料的熟悉与缜密的思考,充满自信地向贺书质疑。此时展现在季先生面前的,已是一片辉煌的学术前景。

加入组织

1948年底,季镇淮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经一位朋友的介绍加入了新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这是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他主编了实际由“新文建”领导的进步组织“讲师教员助教联合会”主办的《教联报》,并以壁报的形式传播从延安广播里收听到的重要消息,亲自撰写短论,引导师生认清时局和方向,抵制所谓南迁论。北平和平解放,他起草欢迎解放军入城宣言,并远程步行欢迎解放军的到来。1949年1月,季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6月,因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季镇淮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积极参加民盟所组织的活动。从1949年起,季先生先后担任民盟北京市支部、清华大学区分部组织委员和北京大学区分部组织委员、副主任委员。1958年9月起先后任民盟北京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第三届常委、组织部长,第四届副主任委员,后任民盟北京市委顾问。曾被选为民盟中央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常委,第一届、第二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为民盟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心血和力量。民盟的工作占用了季先生一些时间,甚至影响了研究工作,但他不只为个人考虑,把国家大事置于个人利害之上,可算是对闻先生遗志的继承。

完成遗志

1946-1986年中,除1955-1957年奉高教部派遣,为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东方历史语言系外籍讲师外,1952年院系调整前,季先生在清华大学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教书。作为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私淑弟子,他整理两位先生的旧作,出版了《闻朱年谱》 ,对《闻一多全集》的出版花费了大量精力,使人们对两位伟大学者的人品和文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学和研究中,他更是身体力行,使他们的精神和治学方法能够传承下去。

总结两位恩师闻一多与朱自清先生在文学史研究上的贡献,季先生以为其最终的事业即在著成完整通史,他多次提到闻、朱两位先生有意写作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于两位导师早逝,季先生自觉有责任代偿心愿,完成遗志。而其把握数千年中国文学的研究策略,同样得益于闻、朱二位老师。闻先生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便从杜诗人手,“由杜甫研究而扩及全唐诗的研究;由唐上溯六朝、汉魏,直到古诗的源头《楚辞》 《诗经》 ”(《闻一多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朱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首先着眼于古代以来批评史上若干传统的概念的分析研究,弄清它们原来意义和在各个时代的变化”(《纪念佩弦师逝世30周年》)。以闻、朱二先师为楷模,季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也采取了“重点突破”与“以点带面”相结合的可行办法。

人物年表

1913年出生,江苏淮安人。

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淮安中学。

1941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闻一多任其导师。

1944年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

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52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主任。

1945年加入民盟。

1950年代,出版了被誉为“大家小书”的评传体著作《司马迁》。

195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国文学史》《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等。

1960年代初,与游国恩等主编了著名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负责明清诗文及近代文学部分。

“文革”结束以后出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离休。

主编。

1997年3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学术成果

季镇淮教授是著名的文学史家,1946-1986年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79-1984年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早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曾就教于闻一多、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时更是闻一多先生得意的及门弟子。季先生秉承闻朱遗风,发扬旧时清华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毕生兢兢业业,从事高等教育和文学研究事业。他执教多年,桃李满天下。学严谨,学风正派,追求科学。在学术上默默地耕耘,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从不追逐时髦和轰动效应,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成果。

他曾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部颁教材《中国文学史》 ,该书曾在1988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对全国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课程建设起到很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季先生主编了《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编委和近代文学分支主编,还著有《司马迁》《闻朱年谱》《来之文录》《来之文录续编》等著作。

所任职务

季先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曾被聘为龚自珍纪念馆学术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名誉会长,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闻一多基金会顾问,近代文学学会顾问,孔子学会顾问,并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由于季先生工作成绩卓著,1984年,北京市高教局、北京市教育工委向他颁发了“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辛勤工作30年”荣誉证书,1991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季镇淮主要著作

季镇淮先生是一位对自己很严苛的著名学者,一生都在追求“毫发无遗憾”,与吴组缃、王瑶、林庚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出版了被誉为“大家小书”的评传体著作《司马迁》。

与游国恩等主编了著名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负责明清诗文及近代文学部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任近代文学部分主编。主编《近代诗选》、《闻一多先生年谱》。撰有《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等有关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论文,收入在《来之文录》中。

季镇淮补充介绍

  季镇淮 (1913~1997)

  笔名来之。江苏淮安人。民盟成员。1941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清华大学助教、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盟中央第二届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全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闻朱年谱》、《司马迁》、《来之文录》,评论《韩愈论》、《近代散文的发展》、《王国维古史新证讲义跋》,主编《中国文学史》等。

  “季镇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