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湘潭市名人>湘乡市名人

萧三

萧三人物照片

湘乡名人萧三介绍

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896年10月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萧家冲。原名萧子暲(一作子嶂,或云原名萧克森,字子暲),其祖父给他赐名萧莼三,读书时起名萧植蕃,笔名有天光、埃弥·萧﹑爱梅等,萧子升之弟。他曾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学。他和哥哥萧子升以及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早在20世纪初叶就投身革命运动。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持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

萧三人物生平

原名萧子瞕,笔名埃尔、萧、爱梅等。湖南湘乡人。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师。

1918年参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

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预备班学法文,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旅欧学生爱国活动,参与编辑出版《少年》刊物。

1923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与陈乔年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

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到长沙,任青年团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共湘区区委委员,参与领导开展湖南青年运动。

1925年春调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北京及北方各地响应上海五册运动的学生和民众爱国斗争。同年秋成立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积极领导开展对冯玉祥部国民军的统战工作,发展当地党团组织。

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参与领导全国团组织的发展扩大,推进学生和青年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特别委员会委员,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4至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参与主持共青团四大,任主席团成员,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

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

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担任左联常驻苏联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负责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

1934年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经过中共党组织批准加入苏联共产党,并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同鲁迅保持密切通讯联系。在苏联期间,他写了大量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被译成俄、英、法、德、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939年3月回国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常务委员、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

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文委常务委员、华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中国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兼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

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萧三诗选》等。

萧三作品成就

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和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都广泛流传。他主张:“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新诗“要向民歌学习、向古典诗歌学习”(《萧三诗选·自序》)。他的诗感情强烈﹐语言流畅﹑通俗﹐在创作风格上力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谊之路》(1959)、《萧三诗选》(1960)和《伏枥集》(1963)等。他在苏联用俄文写作出版的诗集有《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和《萧三诗选》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萧三是《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以及一些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作品。

萧三突出贡献

1918年参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到北京入留法预备班学法文,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旅欧学生爱国活动,参与编辑出版《少年》刊物。1923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与陈乔年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到长沙,任青年团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共湘区区委委员,参与领导开展湖南青年运动。1925年春调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北京及北方各地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学生和民众爱国斗争。同年秋成立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积极领导开展对冯玉祥部国民军的统战工作,发展当地党团组织。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参与领导全国团组织的发展扩大,推进学生和青年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特别委员会委员,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4至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参与主持共青团四大,任主席团成员,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担任左联常驻苏联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负责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

1934年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经过中共党组织批准加入苏联共产党,并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同鲁迅保持密切通讯联系。在苏联期间,他写了大量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被译成俄、英、法、德、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939年3月回国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常务委员、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文委常务委员、华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任。他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文学翻译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中国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兼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萧三诗选》等。

萧三著作书目

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美学观(文论)1943,华北书店;后增订该名为《高尔基的美学观》,1950,群益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传记)1949,东北;后增订该名为《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1980,中青 朱总司令的故事 1949,苏南新华书店

人物与纪念(传记,改删节改名为《人物纪念》)1951,三联

和平之路(诗集)1952,人文

友谊之歌(诗集)1958,作家

打断侵略者的脊骨(诗集)1958,作家

萧三诗选 1960,人文

亚菲拉人民团结起来(歌词1963,音乐

伏枥集(诗集196,作家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1981,辽宁人民

萧三诗选 1981,湖南人民

我没有闲心(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珍贵的纪念(传记)1983,天津人民

萧三文集 1983,新华出版社

革命民歌集 1959,中青

革命烈士诗抄 1959,中青;增订版,1962,中青

萧三补充介绍

  萧三 (1896~1983)

  笔名天光、埃弥。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1920年留学法国、德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者小组,1923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湖南省团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北方区团委书记。1927年赴苏,任中国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代表,加入苏维埃作家联盟,任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回国后,在张家口、阜平、西柏坡从事文化宣传和写作工作,曾任延安鲁艺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延安文协主任,华北文协主任。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外联部主任。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第一、二、三届理事。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和平之路》、《友谊之歌》、《萧三诗选》、《伏枥集》等,俄文版作品《诗》、《血书》、《湘笛集》、《中国不可战胜》、《中国小说故事》、《胜利的中国》、《萧三诗选》、《拥护中国苏维埃》,论著《关于高尔基》、《高尔基的美学观》,传记《人物与纪念》、《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译著《国际歌》、《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列宁论文化与艺术》,文学剧本《马门教授》、《前线》、《新木马记》等。

  “萧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