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宁乡市名人

程千帆

程千帆人物照片

宁乡名人程千帆介绍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
古代文史学家

程千帆 (1913—2000),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程千帆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

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

1978年,全国形势已开始拨乱反正的时期,有不少学者分别向好几所大学推荐程先生再出来工作,但那些院校的领导都不愿接受这位曾经的“右派”,只有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获悉后当场拍板说要,并立即派人前去武汉接洽 。此后,程千帆在南大工作20余年。

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

程千帆生平概述

1913年9月21日(农历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较贫寒,但却有非常丰厚的文学传统: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伯祖父程颂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遗集》;叔祖父程颂万,字子大,有《十发居士全集》;父亲程康,字穆庵,有《顾庐诗钞》,是近代著名诗人和书家成都顾印伯先生的弟子,专攻宋诗,尤精后山。母亲姓车,名诗,字慕蕴,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车赓,字伯夔,侨居湖南,以书法知名当时。诗为其家学,幼承庭训,十二三岁即通声律,曾写诗呈请子大叔祖(即程颂万)和伯夔外祖批改。 其叔祖的批语有“诗笔清丽,自由天授”之语,外祖的批语是“有芊眠之思,可与学诗”。儿童时代在其外家度过。

1923年左右,因为军阀混战,长沙不易谋生,举家迁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进过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属小学和汉口振华中学,但大部分时间是随其堂伯父程君硕先生学习,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启蒙老师。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识主要来自私塾。伯父名士经,是子大叔祖的长子,自幼才华出众,以早慧知名,十多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馆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恒斋”,学过的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其中除《礼记》、《文选》外,都是通读的。也就造就 了程千帆扎实的文言基础。

1928年的秋天,从汉口来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在金陵中学学习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学。受业于黄侃、吴梅、陈恭禄、虎臣、胡小石(光炜)、刘衡如(国钧)、刘确杲(继宣)、胡翔冬(俊)、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铎(损)、汪旭初(东)、王晓湘(易)、陈登原、王绳祖诸师。

1936年金陵大学中文系毕业,至四川重庆的西康建设厅任科员。

1940年2月至1941年7月在四川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师。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乐山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任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任成都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

1945年8月起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77年发妻沈祖棻去世后,1979年与陶芸结婚。

1978年8月被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曾任第五、第六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程千帆个人贡献

学术成就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以学术为第一生命的学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学家,兼事诗文创作,著作等,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唐宋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所公认。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在1958年被迫中断学术研究二十年后,他又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短短的十多年中,出版了十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如《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古诗精选》、《读宋诗随笔》等,都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培养后学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终生都以教师为业,以培育人才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尤其是他晚年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十多年中,尽管有许多著作要撰写和整理,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研究生上面。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成长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有的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可以说,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所以能成为该专业的两个全国重点学科之一,程千帆先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退休以后,程先生仍然关心南大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仍然念念不忘如何保持南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点的领先地位并使之更上一层楼。程千帆先生还十分关心整个南京大学的工作,尤其是文科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工作,向学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程先生为祖国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将永远受到学术界和南京大学广大师生的怀念。

名师出高徒

一般说,程千帆先生的弟子有号称“八大金刚”之说,实际不只8位。大概有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张伯伟(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宏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巩本栋(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广开(湖北大学文学院)、曹虹(南京大学中文系)、程章灿(南京大学中文系)、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志达(武汉大学)、杨翊强、周勃(湖北大学文学院)、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程门弟子”已成为学术界刮目相看的一支新生力量。

程千帆发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出版专著

1 程千帆 《目录学丛考》 上海中华书局 1939

2 程千帆 《文学发凡》 金陵大学 1943

3 程千帆 《文论要铨》(即《文学发凡》的修订本) 开明书店 1948

4 程千帆 《文学批评的任务》 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 1953

5 程千帆 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1954

6 程千帆 《关于文艺批评的写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5

7 程千帆 缪琨 《宋诗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8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诗今选》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79

9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0 程千帆 《史通笺记》 中华书局1980

11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宋词赏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2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唐人七绝诗浅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3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14 程千帆 《文论十笺》(《文论要铨》的修订本)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15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诗今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6 程千帆 《古诗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7 程千帆 《闲堂文薮》 齐鲁书社 1984

18 程千帆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19 程迁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20 程千帆校 《沈祖棻创作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1 程千帆 唐文编 《量守庐学记》 三联书店 1985

22 程千帆 《治学小言》 齐鲁书社 1986

23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日译本) 日本东京凯风社 1986

24 程千帆 杨扬编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25 程千帆 孙望 《日本汉诗选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26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广义·目录编》 齐鲁书社 1988

27 程千帆校 《汪辟疆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8 程千帆 莫砺锋 张宏生 《被开拓的诗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9 程千帆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30 程千帆 吴新雷 《两宋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31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广义·版本编》 齐鲁书社 1991

32 程千帆主编 《全清词·顺康卷》 中华书局 1992

33 程千帆审 徐有富等著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4徐有富、程千帆《校雠广义: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

35徐有富、程千帆《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

36程千帆、程章灿 《程氏汉语文学通史 》辽海出版社1999

学术论文

1 程会昌(千帆) 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弊 斯文 第3卷3期 1943

2 程千帆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 南京大学学报 No.1 1979

3 程千帆 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 长江丛刊 No.2 1979

4 程千帆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 No.2 1979

5 程千帆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南京大学学报 No.3 1979

6 程千帆 李颀《杂兴》诗说 群众论丛 创刊号 1979

7 程千帆 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 学术月刊 No.7 1979

8 程千帆 韩愈以文为诗说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辑 1979

9 程千帆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 社会科学战线 No. 4 1979

10 程千帆 《史通》内篇旧解订讹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0

11 程千帆 唐绝偶评 名作欣赏 No.2 1980

12 程千帆 读诗举例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0

13 程千帆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 文学评论丛刊 第七辑 1980

14 程千帆 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青春 1980.12

15 程千帆 校勘略说 社会科学战线 No.1 1981

16 程千帆 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 文学遗产 No.1 1981

17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1 1981

18 程千帆 宋诗小话 长江丛刊 No.1.2 1981

19 程千帆 关于治学方法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1

20 程千帆 詹詹录 文史哲 No.3 1981

21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2 1981

22 程千帆 校雠目录辨 文献 No.2 1981

23 程千帆 吴新雷 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 社会科学战线 No.3 1981

24 程千帆 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 求索 No.3 1981

25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3 1981

26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4 1981

27 程千帆 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 抖擞 No.45 1981.07

28 程千帆 关于对联 江海学刊 No.1 1982

29 程千帆 刘永济先生传 晋阳学刊 No.1 1982

30 程千帆 《史通》读法 文史知识 No.5 1982

31 程千帆 言公通义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2

32 程千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文学评论 No.4 1982

33 程千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2

34 程千帆 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 高教战线 No.4 1982

35 程千帆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第六辑 1982

36 程千帆 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562 1982. 11.09

37 程千帆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 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 No.1 1983

38 程千帆 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 自学 No.5 1983

39 程千帆 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 高教战线 No.5 1983

40 程千帆 黄季刚老师逸事 学林漫录 No.8 1983

41 程千帆 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 文学评论 No.6 1983

42 程千帆 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 高教研究与探索 N o.3 1983

43 程千帆 唐诗鉴赏辞典序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

44 程千帆 治学小言 高教战线 No.2 1984

45 程千帆 《汪辟疆先生文集》序录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4

46 程千帆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中国社会科学 No.5 1984

47 程千帆 诗画漫谈--和西安国画院青年画家的谈话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4

48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一) 草堂 No.1 1984

49 程千帆 五点希望 唐代文学年鉴 年号 1984

50 程千帆 清诗管见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626 1984.02.21

51 程千帆 周勋初 在探索中前进 高教研究与探索 No.1 1985

52 程千帆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 文汇月刊 No.7 1985

53 程千帆 《史记》--史传文学的高峰 中文自学指导 No.5 1985

54 程千帆 汉魏六朝的《杂传》文学 中文自学指导 No.5 1985

55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二) 草堂 No.1 1985

56 程千帆 序跋辑存 南京大学学报 No.3 1985

57 程千帆 问答录 文学遗产 No.3 1985

58 程千帆 读《倾盖集》所见 读书 No.11 1985

59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三) 草堂 No.2 1985

60 程千帆 我们希望早日为清词研究提供全面资料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67 7 1985.03.26

61 程千帆 One Solen and Eight Drunk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85.04

62 程千帆 学诗答问 文史知识 No.4 1986

63 程千帆 莫砺锋 苏轼的风格论 成都大学学报 No.1 1986

64 程千帆 张宏生 晚年:回忆和反省 中国社会科学 No.1 1986

65 程千帆 关于知识爆炸与基本功的对话 中文自学指导 No.6,1986 古典文学知 识 No.1 1986

66 程千帆 关于文学研究改革、创新问题对话(三) (来信摘要) 文学研究参 考 No.2 1986

67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四) 草堂 No.1 1986

68 程千帆 《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序 文史哲 No.4 1986

69 程千帆 莫砺锋 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 文艺理论研究 No.5 1986

70 程千帆 莫砺锋 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 名作欣赏 No.6 1986

71 程千帆 莫砺锋 杜诗集大成说 文学评论 No.6 1986

72 程千帆 莫砺锋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社会科学战线 No.2 1987

73 程千帆 《牧女与蚕娘》序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7

74 程千帆 张宏生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 中国社会科学 No.4 1987

75 程千帆 学术带头人的责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No.6 1987

76 程千帆 三十年代金大文学院的课程结构及其它 高教研究与探索 No.2 1988

77 程千帆 闲堂自述 文献 No.2 1991

主编

1. 《宋诗选》(与缪琨合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 《古诗今选》(与沈祖棻合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 《中国古代文学英华》(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4. 《量守庐学记》(程千帆、唐文编,三联书店,1985年)

5.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程千帆、杨扬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1992年)

校订

1. 《唐人七绝诗浅析》(程千帆校、沈祖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涉江词》(程千帆校、沈祖棻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3. 《沈祖棻创作选集》(程千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4.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程千帆审、徐有富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汪辟疆文集》(程千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文章

1. 对于金代作家元好问的一、二理解(《文史哲》1957年第6期)

2.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3. 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长江丛刊》1979年第2期)

4.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5.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6. 李颀《杂兴》诗说(《群众论丛》1979年创刊号)

7. 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学术月刊》1979年第7期)

8. 韩愈以文为诗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1979年)

9.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10. 《史通》内篇旧解订讹(《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1. 唐绝偶评(《名作欣赏》1980年第2期)

12. 读诗举例(《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

13.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年)

14. 古典小说技巧漫谈(《青春》1980年第12期)

15. 校勘略说(《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16. 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

17.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18. 宋诗小话(《长江丛刊》1981年第1-2期)

19. 关于治学方法(《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20. 詹詹录(《文史哲》1981年第3期)

21.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22. 校雠目录辨(《文献》1981年第2期)

23. 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程千帆、吴新雷。《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24. 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求索》1981年第3期)

25.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26.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27. 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抖擞》1981年7月第45期)

28. 关于对联(《江海学刊》1982年第1期)

29. 刘永济先生传(《晋阳学刊》1982年第1期)

30. 《史通》读法(《文史知识》1982年第5期)

31. 言公通义(《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3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34. 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高教战线》1982年第4期)

35.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1982年)

36. 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2年11月9日)

37.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1983年第1期)

38. 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自学》1983年第5期)

39. 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高教战线》1983年第5期)

40. 黄季刚老师逸事(《学林漫录》1983年第8期)

41. 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42. 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高教研究与探索》1983年第3期)

43. 唐诗鉴赏辞典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44. 治学小言(《高教战线》1984年第2期)

45. 《汪辟疆先生文集》序录(《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46.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47. 诗画漫谈——和西安国画院青年画家的谈话(《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

48. 《杜诗镜铨》批抄(一)(《草堂》1984年第1期)

49. 五点希望(《唐代文学年鉴》,1984年)

50. 清诗管见(《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4年2月21日

51. 周勋初:在探索中前进(《高教研究与探索》1985年第1期)

52.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文汇月刊》1985年第7期)

53. 《史记》——史传文学的高峰(《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5期)

54. 汉魏六朝的《杂传》文学(《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5期)

55. 《杜诗镜铨》批抄(二)(《草堂》1985年第1期)

56. 序跋辑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57. 问答录(《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58. 读《倾盖集》所见(《读书》1985年第11期)

59. 《杜诗镜铨》批抄(三)(《草堂》1985年第2期)

60. 我们希望早日为清词研究提供全面资料(《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5年3月26日)

61. One Solen and Eight Drunk(《Social Science in China》1985年第4期)

62. 学诗答问(《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

63. 程苏轼的风格论(程千帆、莫砺锋,《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64. 晚年:回忆和反省(程千帆、张宏生,《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65. 关于知识爆炸与基本功的对话(《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6期;《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1期)

66. 关于文学研究改革、创新问题对话(三)(来信摘要,《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第2期)

67. 《杜诗镜铨》批抄(四)(《草堂》1986年第1期)

68. 《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序(《文史哲》1986年第4期)

69. 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程千帆、莫砺锋,《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5期)

70. 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程千帆、莫砺锋,《名作欣赏》1986年第6期)

71. 杜诗集大成说(程千帆、莫砺锋,《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72.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读杜甫纪行诗札记(程千帆、莫砺锋,《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73. 《牧女与蚕娘》序(《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74. 学术带头人的责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第6期)

75. 三十年代金大文学院的课程结构及其它(《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

76. 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程千帆、张宏生,《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

77. 关于“气、韵”(程千帆、金克木,《读书》1991年第1期)

78. 闲堂自述(《文献》1991年第2期)

79. 学诗愚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80. 《涉江词》本事(《唐都学刊》1994年第2期)

81. 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程千帆、巩本栋,《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程千帆补充介绍

  程千帆 (1913—2000),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

  程千帆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

  1913年9月21日(农历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较贫寒,但却有非常丰厚的文学传统: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伯祖父程颂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遗集》;叔祖父程颂万,字子大,有《十发居士全集》;父亲程康,字穆庵,有《顾庐诗钞》,是近代著名诗人和书家成都顾印伯先生的弟子,专攻宋诗,尤精后山。母亲姓车,名诗,字慕蕴,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车赓,字伯夔,侨居湖南,以书法知名当时。诗为其家学,幼承庭训,十二三岁即通声律,曾写诗呈请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语有“诗笔清丽,自由天授”之语,外祖的批语是“有芊眠之思,可与学诗”。儿童时代在其外家度过。

  1923年左右,因为军阀混战,长沙不易谋生,举家迁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进过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属小学和汉口振华中学,但大部分时间是随其堂伯父程君硕先生学习,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启蒙老师。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识主要来自私塾。伯父名士经,是子大叔祖的长子,自幼才华出众,以早慧知名,十多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馆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恒斋”,学过的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其中除《礼记》、《文选》外,都是通读的。也就造就 了程千帆扎实的文言基础。

  1928年的秋天,从汉口来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在金陵中学学习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学。受业于黄侃、吴梅、陈恭禄、虎臣、胡小石(光炜)、刘衡如(国钧)、刘确杲(继宣)、胡翔冬(俊)、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铎(损)、汪旭初(东)、王晓湘(易)、陈登原、王绳祖诸师。

  1936年金陵大学中文系毕业,至四川重庆的西康建设厅任科员。

  1940年2月至1941年7月在四川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师。

  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乐山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任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任成都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

  1945年8月起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 ”。

  1977年发妻沈祖棻去世后,1979年与陶芸结婚。

  1978年8月被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曾任第五、第六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程千帆”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