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名人万惠霖介绍
万惠霖,1938年11月20日出生于湖北汉口,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万惠霖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82年至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进行研修;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得中国催化成就奖 。
万惠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催化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氢(ODE,ODP)的研究方面,他的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证实了氟化物对OCM催化剂的显著促进作用 。
万惠霖人物经历
1938年11月20日,万惠霖出生于湖北汉口,他的父亲当时在武汉一家布店做管事,家境小康。他初中毕业后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1958年,万惠霖高中毕业后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系。
1959年,由于大学科系调整,万惠霖被转到厦门大学化学系。
1962年,万惠霖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毕业后考取该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师从分子催化学科的奠基人蔡启瑞教授 。
1966年,万惠霖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1980年,万惠霖与蔡启瑞教授合作撰写了《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络合催化作用》一文,在北京中一日一美第一届有机金属学术讨论会上作大会报告。
1982年,万惠霖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进行研修(至1983年)。
1987年,万惠霖晋升为教授后,之后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7年,万惠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2年3月4日,万惠霖课题组与江苏德峰药业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如皋市签署“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 。
万惠霖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万惠霖先后参加了络合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催化作用的量子化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均取得成果。在轻烷临氧定向转化研究方面,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阐明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质,并采用原位光谱方法,在几种催化剂上首次获得超氧物种具有甲烷氧化偶联活性的直接证据探明了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差异的本质发现并论证了氧存在下氧化镧等表面过氧物种的激光诱导生成对甲烷、丙烷的临氧活化和转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模拟 。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8月,万惠霖在中国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本 。
成果奖励
截至2014年12月,万惠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两项(排名第2和第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一项排名第1)和二等奖四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6年
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1987年
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三)
1995年
对氨合成铁催化剂三个低密勒指数晶面催化性能差异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1995年
合成气制乙醇铑系催化剂中助催剂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教育理念
万惠霖认为,做学问搞科研有一种难于言表的归宿感和幸福感。他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他常说:“催化这个学科近几年世界上发展很快,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勇于创新,不仅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所突破,连研究方法也要创新 ” 。
讲授课程
万惠霖长期从事催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 。
团队建设
万惠霖重视并身体力行抓好厦门大学化学群体的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连续两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7年被原国家科委遴选为8个试点单位之一,在1999年的评估中取得了在29个化学化工类重点实验室排名第一的成绩。2001年又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化学学科两个创新研究群体侯选单位之一 。
教育成果奖励
2000年万惠霖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时间
荣誉表彰
1982年
厦门市劳动模范
1985年
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专家
1988年
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3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
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
2010年
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万惠霖人物评价
万惠霖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使他的科研工作处在国际有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并取得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万惠霖献身祖国科教事业,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广受好评,他在催化化学教学科研中所取得 的成绩、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评)
万惠霖补充介绍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 1938年11月20日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湖北汉阳。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先后参加了络合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催化作用的量子化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均取得成果。在轻烷临氧定向转化研究方面,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阐明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质,并采用原位光谱方法,在几种催化剂上首次获得超氧物种具有甲烷氧化偶联活性的直接证据探明了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差异的本质发现并论证了氧存在下氧化镧等表面过氧物种的激光诱导生成对甲烷、丙烷的临氧活化和转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模拟。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万惠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