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南阳市名人

张释之

张释之人物照片

南阳名人张释之介绍

西汉历史人物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张释之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张释之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颇多,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张释之为官十年,默默无名,未得升迁,耗费了不少钱财,张释之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汉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于是,张释之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汉文帝听后很满意,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崭露头角

上林观虎

张释之任谒者仆射时,跟随汉文帝登临上林苑观虎,文帝就虎圈所养动物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环顾左右,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这些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彰显自己熟知业务、有问必答。汉文帝认为做官就应该这样,上林尉不合格,下诏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顶替上林尉。

张释之不赞同汉文帝的做法,就问汉文帝如何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汉文帝回答说是年高德劭的长者。张释之就说:“周勃和张相如能被称为长者,但二人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伶牙俐齿的啬夫吗?”随后,张释之援引历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终致亡国为例,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出了上林苑,文帝驾车回宫,让张释之陪乘。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执政的失败之处,张释之据实而言。汉文帝非常满意,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弹劾太子

张释之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张释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 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霸陵谈棺

过了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汉文帝登临霸陵,向北眺望,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汉文帝让慎夫人弹瑟,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群臣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缝隙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打开吗?”群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向前进言说:“如果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张释之的说法,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秉公执法

县人犯跸

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 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 张释之审讯后,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 ,上奏朝廷。

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张释之就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 ! ”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玉环窃案

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弃市。汉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以争,说:“依照法律,弃市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辞官隐退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早年弹劾过时为太子的景帝,因而内心极为惶恐,想要称病隐退,又担心招致更大的惩罚,想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采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汉景帝当面谢罪,汉景帝并没有责怪他。

由于张释之得罪过汉景帝,一年后,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过了很久, 张释之过世。

张释之轶闻典故

参考词条:王生袜结袜

王生是汉初的隐士,喜欢黄老之学,很受当时人的尊重。曾应招入朝,当时三公九卿均在场,王生的鞋带松了,就让张释之替他系上,张释之便跪下替他系好了鞋带。 事后,有人问王生为什么要在朝廷上羞辱张释之,王生说:“我年纪大了,地位也不高,自忖帮不上张廷尉什么忙,所以才这样做。张释之是天下名臣,我羞辱他,正是为了增强他的名声。” 大臣们听到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后人常用这一典故,来形容人的贤能和德行也作“结袜王生”、“王生袜”、“结袜”。

张释之史书记载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书·张冯汲郑传》

张释之人物评价

司马迁: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班固:①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②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刘勰: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戏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宗城潘:张公逢汉文之时,天下无事,至如盗高庙玉环及渭桥惊马,守法而已,岂不易哉!

范拱:礼官当守礼,法官当守法,若汉张释之可谓能守法矣。

司马贞:张季未偶,见识袁盎。太子惧法,啬夫无状。惊马罚金,盗环悟上。

钱时:纪纲者,天子之纪纲也。人臣为天子守纪纲而天子伸之,则上下不至于陵迟,而世道立矣。太子、梁王不下司马门,而张释之劾不敬,帝即免冠谢,太后而自咎教子之不谨。夫如是,谁敢乱其纪纲哉。因观当时人臣,大抵皆严于法守,使人悚然有不可玩之势,皆文帝有以养成其风节也。是故,于袁盎之却坐,则屈宫妾以伸纪纲;于释之之劾不下司马门,则屈世子以伸纪纲;于周亚夫之营细柳,则屈天子之尊以伸纪纲。此天下所以不乱,而文帝之所以称贤也。敬表而出之,为后世挠法殉情者之戒。

朱元璋:历代任斯职者,独汉称张释之、于定国,唐称戴胄。盖有由其处心公正,议法平恕,狱以无冤,故流芳后世。

王夫之:天子诎于情,而廷臣挫于势,故其后王安欲反,而谓汉廷诸臣如吹枯振落之易。其启侮于诸侯久矣。张释之其尤乎!

陈长方:乐极生悲倚瑟歌,一言悟主亦何多。晏婴往日规齐景,廷尉风流更不磨。

顾福: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济孝文宽。当时酷吏俱尘土,独许廷评入史看。

刘清藜:揖客将军系重轻,况于结袜向王生。堵阳城廓今何在,留得当年廷尉名。

康熙帝:啬夫利口, 足动一时之听。张释之恐天下闻风而靡,咸以口给,希进深识治体之言,汉廷诸臣皆所不及。

张释之后世纪念

主词条:张释之祠

张释之祠,又名张公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关释之路西段北侧,是纪念西汉文帝时著名廷尉张释之的祠堂。始建年代无考,明宣德四年(1429年)复建,成化十年(1474年)续修;弘治六年(1493年)又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再修。民国年间为县门公所占用,1947年解放后为农业技术推广站所有。1958年后成为县人民医院家属院,1979年列为方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6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祠内现有明代“汉张廷尉祠记”碑一通,飨殿、祠堂、主持房各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有长20米的画廊一处。

张释之补充介绍

  张释之,字季,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法律家,法官。

  张释之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执法不公,天下都会有法不依而轻重失当,百姓也会手足无措。他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维 律的严肃性。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如果皇帝以个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废止法律,“是法不信于民也”。他的言行在皇帝-、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对“文景之治”作出重要贡献。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以家资五百万选为骑郎,为汉文帝之侍从官。历任谒者仆射(在皇帝身边负责宾客朝觐宴飨的六百石小官)、公车令(卫尉手下负责守卫宫门的官吏)、中大夫(职掌谏议,专为皇帝献策的官员)、中郎将(皇帝外出随从护驾的将官)等职。文帝三年(前177年)升任廷尉,成为位列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前157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汉景帝刘启即位,张释之出任淮南相。一年多后去世。马迁著《史记》,将其与冯唐合立《张释之冯唐列传》;班固《汉书》列入《张冯汲郑传》。

  张释之有兄名张仲、子张挚,字长公,官职一直做到大夫,后因不迎合权贵显要而被免职。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现方城县城关修有张释之祠,称“汉廷尉祠”。

  “张释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