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名人沈冠英介绍
沈冠英(1906—1975) 河南濮阳人。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由于家境贫苦,
沈冠英人物生平
1937年在山西做抗日宣传和情报工作。1938年初参加八路军濮阳办事处的鸭绿江剧社,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剧社副社长。1941年鸭绿江剧社和冀鲁豫边区行署领
导的新民主剧社合并,他任副社长兼教员。1942年精兵简政后,调到冀鲁豫军区战
友剧社。1944年调到重新组建的大众剧社,仍担任副社长兼教员。沈冠英有很高的
演唱才能,他手拉坠琴,脚蹬梆子,右手配合唱词比比画画,生动幽默的表演,连
珠炮似的演唱,高潮迭起,喝彩声阵阵,唱到热闹处,观众掌声不断。他还有很高
的创作才能,经常演唱自己编创的新词。在演唱中,还常常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唱,
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他的许多作品曾在冀鲁豫边区的《平原文艺》《新地》等刊
物上发表。其中《大战杨湖》曾获得文艺作品一等奖。抗战胜利后,举办艺人集训
班,改编旧书,编演新书,对革命宣传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他先后
任边区文联理事、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主任、民间艺术联合会副主任等。新中国成立
后,曾任平原省和河南省曲艺队队长、河南省曲艺工作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群众艺
术馆副馆长等职。
沈冠英人物简介
沈冠英(1906—1975) 河南濮阳人。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由于家境贫苦,
曾以讨饭糊口。后拜一个叫做“砖头”的艺人为师,先学洋琴,后唱坠子。
沈冠英补充介绍
沈冠英(1906年~1975年) 濮阳县海通集人。一生下来就脊胸驼背,是个残疾人。由于家境贫苦,曾以讨饭糊口。后来拜一个绰号叫"砖头"的艺人为师,先学扬琴,后唱坠子。1937年在山西为中共做情报工作。1938年初,参加八路军濮阳办事处的鸭绿江剧社,担任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剧社领导人突然离队而去,沈冠英被任命为副社长,在极困难的年月里,团结并巩固队伍,完成了繁重的演出宣传任务。
1941年,冀鲁豫和鲁西两地区合并后,鸭绿江剧社合并到边区行署的新民主剧社,沈冠英仍任副社长兼教员。1942年,沈冠英调到战友剧社,任戏曲和曲艺教员。1944年组建新的大众剧社,沈冠英任副社长兼教员。边区成立冀鲁豫民间艺术联合会,沈冠英被选为副主任。
沈冠英是个出色的坠子演唱家,有很高的演唱才能,特殊技能是自拉自唱--手拉坠琴,脚蹬梆子,右手还配合唱词比比画画,加上生动幽默的表演,唱似连珠的演唱,0一个一个的迭起,引得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一阵连一阵。沈冠英拉的坠琴也如他的性格,拉得清脆、奇特而滑稽,第一个开场过门就引起一阵轰动。每次上场,几乎没有一次不加唱的,不唱三两个段子观众是不让他下台的。边区到处都知道有个"好唱家"叫"沈罗锅"。
沈冠英还有很高的创作才能,成本大套的东西很多,书帽小段更是张嘴就来。除在特定条件下,一般不唱旧词,沈冠英唱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期间,最出名的是他编写的《打狼》段和《劝妇女放脚》的段子,语言生动,活泼幽默,到处都得到好评。还有边编边唱的才能,演唱中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唱,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解放战争时期,沈冠英又写了《大战杨湖》、《马常寨》、《全面开始大-》、《对编坠子词的几点意见》、《新婚妻劝夫参军》、《新纺车》、《关内逃难》、《东北军进关》、《一包 》、《理发记》等,在《大众戏曲集》、《平原文艺》、《新地》、《平原》杂志发表。其中《大战杨湖》于1947年8月获晋冀鲁豫教育厅文艺作品一等奖励2000元。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鼓词》、《改造地主参加生产》、《双喜临门》、《对文代大会的感想和希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唱词》,并在《平原》上发表。
1949年7月,沈冠英作为冀鲁豫边区单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平原省曲艺队成立,沈冠英任曲艺队队长。后组建河南省曲艺队,仍任队长,还任河南省曲艺工作委员会主任。1959年号召"大鸣大放"时,沈冠英和别人联名写了一篇文章《曲艺之花为什么不能盛开?》,批评了某些领导对曲艺工作不重视和瞎指挥,被定为 分子,撤销了一切职务,开除了党籍。后来,沈冠英得到甄别平反,改任河南省文化馆副馆长、省曲协副主任。
1969年,沈冠英因时局紧张被疏散回濮阳县海通集老家。1975年,沈冠英病逝在郑州。河南省文化系统为其召开追悼会。
“沈冠英”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